|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国策建言 > 医疗卫生 > 阅读信息
汪涛:隐形战争之终结篇——如何从战略相持,转向战略反攻(下)
点击:  作者:汪涛    来源:纯科学微信号  发布时间:2022-05-19 10:02:56

 

一、新冠疫情已经确立长期化趋势

 

在工业革命之后,传统和新出现的危害人类的传染病普遍得到全面有效的遏制。新出现传染病如SARS、埃博拉病毒、MERS等很快被控制住,甚至完全消失。这些都使人们产生了一个并不一定完全正确的看法:任何传染病都是短期的,任何疫情都很快会过去或进入如流感那样可共存的状态。除隔离方法外,人类成功遏制传染病的主要手段有三种:

 

传播媒介的切断

 

例如,自来水系统的普遍建立,切断了霍乱等以水为媒介疾病传染路径,使得霍乱再也流行不起来,成为一种非常偶发性的疾病。中国通过消灭虰螺中间宿主,清零了血吸虫病。仅仅是简单的蚊帐以及驱蚊香、灭蚊装置、杀虫剂等,使蚊子为媒介的疟疾等传染病大幅减少,只在非洲等生活条件极为艰苦,缺少最基本隔离蚊虫生活设施的地方有较多传播。切断传播媒介,是阻断传染病大流行的最有效途径。

 

疫苗的采用

 

典型案例有天花等被疫苗完全消灭。从理论上说,疫苗是一个非常好的东西,它是通过刺激人的免疫系统主动产生抗体,使得人可以不生病或即使生病症状也很轻。但是,正如我在前面文章隐形战争—— 如何从战略相持,转向战略反攻(上)”中对疫苗原理所作的介绍,疫苗要成功是受到很多限制的。人的免疫系统是通过识别病原体特征性的外貌来实现免疫。这使疫苗在基本原理上就存在根本性的限制:一是人的免疫系统并不一定能有效的产生对病原体的抗体,二是就算通过疫苗产生了抗体,如果病原体变异较快的话,变异到一定速度就会出现疫苗逃逸的问题。因此,要获得成功的疫苗其实是件很困难的事情。目前中国采用的疫苗分为一类(国家免费)和二类(自愿自费)两类,总共也就只有20多种。大多数疾病是长期研究不出疫苗来的。

 

 

 

特效药物的出现

 

如青蒿素特效药的出现使疟疾的死亡率极大降低。

 

以上三大措施的有效采用,使大量曾经长期危害人类的传染病得到完全控制。但是,从目前已经持续两年的全球新冠疫情发展经历来看,它完全突破了以上三个技术手段。

 

新冠通过气溶胶为传播媒介,特别适合现代人类高度密集的城市生活环境,显然无法从根本上阻断其传播媒介。戴口罩等手段只能作为临时性措施,很难想象人类从此永远戴上口罩生存。如一些网友的段子中所说,以后穿衣服暴露一些臀部没人管,脸露出来就不行,人的口鼻从此成为隐私部位了。

 

新冠是单链RNA病毒,变异很快,不可能出现长期有效的疫苗。疫苗能达到的水平,与人得了相应疾病后天然产生的免疫水平是一样的。实际得了新冠无法产生长期有效的抗体,也无法阻断感染,用任何技术生产的新冠疫苗也只能如此。事实证明,目前面市的所有新冠疫苗虽然略有差异,但都与得了新冠后实现的免疫能力处于同一水平。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知,不要去有任何不切实际的幻想。目前流行的奥密克戎表面上死亡率相对较低,这是以普遍注射疫苗为背景的。如果要长期维持这种局面和共存的结果,就是必须年年打疫苗。但疫苗是不能这么用的,过去所有一类、二类疫苗,人一生最多注射四剂,大多一、二剂即可。如果要年年注射新冠疫苗,这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事情。这不是与新冠病毒共存,而是要与新冠疫苗共存。并且,因为新冠病毒不断快速变异,原来研发的疫苗很快不能再用。所以,不是与新冠疫苗共存,而是要不断地与新新冠疫苗、新新新疫苗、新新新新冠疫苗......共存。它显然会带来越来越大的负作用累积和持续的新未知风险。

 

病原体越是简单,要在人体内杀灭它却又不会对人产生负作用就越难。目前人类在对付单链RNA病毒病原体的历史上,从来就没有出现过特效药的先例。所有当前新冠药物研发的技术现状,也都没有使我们看到有出现特效药的任何药理学可能性。所以,时常出现的所谓新冠特效药,都不过是炒作和博眼球而已。对此,也不要有任何幻想。

 

因此,对付新冠病毒的唯一可行方法还是最传统的及时有效地发现、隔离和封控。但是,如果病毒造成的死亡率较高,全人类就不会有任何犹豫,都会团结一心一起将其扑灭。所以,SARS、埃博拉病毒、MERS等死亡率很高的病毒,反倒使它们无法传播开,全人类没有任何人会对剿灭这些病毒有不同意见。无论在全球任何地方,如果有任何人胆敢站出来说:人类可以与埃博拉病毒共存,马上就会被人给拍死。但新冠的极端狡猾之处就在于:它的死亡率正好就是低到使人类难以形成共识(尤其有人为因素故意反对有效抗疫手段时更是如此);同时,其死亡率之高、尤其传播性超强,又严重到使人们不可能像对待流感一样完全无视它。如果不能全球一致行动,就不能根除这种病毒。中国虽然已经成功实现了动态清零,但如果国外不能同步实现,中国就必然会长期处在外来病毒持续入侵的危险之中,并且永远会有漏网的病毒携带者造成零星传播。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并快速隔离封控,星星之火很快就会形成爆炸性的燎原之势,并快速席卷全城和全国。

 

历史上大量传染病都曾是以几十年甚至数百年为爆发周期长期危害人类社会的。新冠很可能将使人类与传染病的较量重新回到历史上的长期化常态。我们必须清醒地看透这一个严酷的现实。既然如前面分析,那么何来全球清零的可能呢?从中国两年来的抗疫经验看,对新冠清零从技术上其实也是很简单的事情。只是要解决清零的认知和清零的技术、成本、效率、对人员需求匹配各个国家现状等问题。同时,它是一个隐形战争,我们还要时时防范对清零大量人为设计的破坏和故意设下的重重陷阱。 

 

二、战略相持阶段要解决的问题

 

1.本轮疫情清零在即

 

本轮疫情本身本来只算是一个动态清零中的小插曲,但因为香港奥密克戎爆发的影响、更重要是内部认识上的混乱、显然的境外人为干扰,使得疫情爆发得有些大。

 

目前上海的新增确诊和无症状数量已经显著下降,正向全面清零迈进。北京的疫情已经控制住,新增确诊数量处于平台期。

 

 

 

曾经与上海并驾齐驱,日增数以千计的吉林,进入5月份就已经基本清零了。社会并没太关注吉林,这对吉林可能是好事情。

 

 

北京疫情一出现就立即采取措施,但半个多月过去了,北京一直在50人左右的日新增平台上怎么都清零不了,这让人很是着急。原因何在?一个解释可能是时间依然还不够。但是,在上海和北京的疫情中,有些情况需要引起我们高度的警惕和认真总结。

 

上海认识上的混乱,以及技术上采用抗原产品的捣乱,造成了疫情高峰时达到日新增超过2.77万人的中国两年来新冠历史峰值。北京没有采用抗原产品,但是否北京疫情期间一切都正常呢?

 

2.值得高度关注的核酸检测产品质量问题

 

如果说上海疫情期间有明显的认识和外部干扰问题,北京疫情期间受到的干扰就显得非常隐秘,很难看清楚。北京疫情期间,核酸检测价格频频下降。北京本轮疫情还没开始,202248日,就将已经很低的核酸检测价格从单采35元降至24.9元,混检从8元降至5.9元。使核酸检测价格处于全国最低水平。53日,再次将单检从24.9元降到19.7元,混检从5.9降至3.4元。降价已经进行过很多轮,并且是全国性的,并非北京一地。2021128日,核酸检测价格是从最初120200元,统一降为单检80元,混检在1540元不等。

 

如果产品质量保持不变,价格降低本身当然是好事情。降价的合理因素方面有:中国相关产品普遍获得规模经济性,导致产品采购成本持续降低;另一方面是阳光采购的价格越来越透明,使得厂商竞争越来越激烈。但是,如果单纯地只追求价格战,而同时没有严格的品质控制,无限价格战的结果一定是品质的失控。这个问题却至今未引起足够重视。上海已经有很多报道,市场上采用的核酸检测产品的质量存在问题。北京也发现有些已经有明显新冠症状了,核酸检测却依然是阴性。本来,核酸检测是一种灵敏度极高的技术,并且是目前唯一可行的清零技术手段。但是,如果产品本身的品质存在问题的话,理论上存在的技术能力是没有意义的,它可能就变成另一种抗原检测了。在上海疫情中,使用抗原技术捣乱使疫情难以控制。而在北京疫情期间,这一招已经用过并被揭穿不太好使。那么如何使核酸检测技术的高灵敏度失效呢?很简单,就是把它的价格压低到如果厂家生产正常品质的产品根本不可能有利润的程度,同时在舆论上强烈攻击核酸检测存在暴利。所以,在刚开始出现疫情,一次核酸检测价格120200元,还使用很多国外产品时,没人提核酸检测有暴利。但当检测价格被压低到当初的50分之1以下,基本都是国产的产品时,当初写日记的人都跳出来说核酸检测存在暴利了。甚至有人散布只要核酸检测需要花钱,疫情就不可能清零。并拿出计算机病毒作例子,只有杀毒软件免费的时候,计算机病毒才会消失。软件可以有免费模式,实物产品怎么可能以免费模式运营?就是大自然的搬运工的水它也没法免费啊!这又是一个隐蔽性极强的杀招。但凡写日记的都在莫名其妙极力推动的事情,我们当然就得多长个心眼了。

 

只是一味地压低核酸检测价格会带来什么后果?本来,凭核酸检测技术本身的灵敏度能力,理论上只要三次核酸检测就可以清零。这个在深圳已经得到充分的实际证明。但是,如果因产品质量不合格,根本就达不到核酸检测技术本身应当有的灵敏度,即使天天检测也难以迅速清零。你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