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国策建言 > 医疗卫生 > 阅读信息
刘毅 秦博:守正创新不断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
点击:  作者:刘毅 秦博    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  发布时间:2020-04-02 11:06:47

 

1.webp (42).jpg 

【守正创新是对中医药发展道路的最佳指引。图为此次疫情期间医务人员在制作防感香囊。新华社发】


【提要】中医文化的宗旨讲求“人为本”,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中医药理念历来对生命充满敬畏,深刻反映着中医的人文精神和关怀。“心术仁”,是中医文化的核心。“仁心”和“仁术”体现了中医对医生的职责要求和职业道德。“医精诚”,是中医文化的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给予了高度评价,“传统医药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促进文明互鉴、维护人民健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医药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以其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受到许多国家民众广泛认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推动中医药海外发展,推进各方传统医药互学互鉴,携手应对公共卫生挑战,为保障人民健康作出贡献。中医药现已成为“一带一路”上最亮丽的中国名片之一。

在这次疫情抗击中,中医药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全国支援武汉的医疗队里有近5000人来自中医药系统,全国有97个中医医疗机构作为定点医院参与了救治工作。全国除湖北以外的地区,中医药参与救治的病例占累计确诊病例的96.37%,在湖北地区中医药的参与率也达到了91.05%。可以说,中医药参与面之广、参与度之深、受关注程度之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中医药的作用体现在预防、治疗和康复全过程,在国家发布的诊疗方案中,中药方剂也显示出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一、抓住大好时机发展中医药事业

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明确了中医药的战略定位,指出了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指明了中医人继续前行的方向。如何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是每个中医人不可推卸的责任。中医药学蕴藏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独一无二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实践经验,是最具特色的中华文明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

中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中华文明的绵延不绝、世界文明的发展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医药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作为当代中医人,要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进一步深刻认识新时代发展中医药的重要意义,抓住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发展中医药事业。

二、充分挖掘中医药宝库精髓内涵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正确处理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关系到中医药的前途和命运。守正,即正本清源、传承发扬;创新,即拥抱科技、积极进步,守正创新是对中医药自信的深刻阐释,也是对中医药发展道路的最佳指引。创新的方向和依归离不开对守正的坚持;守正的活力和根基也离不开不断创新。中医药发展的历史悠久,始终体现着创新精神:从黄帝内经奠定中医理论体系到瘟病学的产生;张仲景、刘完素、李东垣、朱丹溪、李时珍、吴有性等古代医家都在继承上有所创新;从中医典籍中焕发新生的青蒿素,到将传统中药的砷剂与西药结合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创新,始终是推动中医药发展的根本动力。“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师古为效今,汲取典籍精华正是为了探索创新之道。正确处理好守正和创新的关系,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发挥好中医药原创优势,才能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让中医药焕发无限生机,为健康中国提供坚强保障。

文化自信是民族和国家自信之根本。中医药历来弘扬中华文化,在很多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坚定的文化自信是它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充分挖掘中医药宝库精髓内涵,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借用中医药促进文明互鉴民心相通,助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历代行医者,莫不以精诚仁和为本,行发奋之事


中医药学讲究医学观与人文观的互动,具有双重属性:科学与文化。中医药学有别于西方医药的理论体系,形成了独特的诊疗技术、养生观念和别具一格的中医药文化。其独特的系统观、整体观、辨证施治观正是中医药学的宝贵经验和优势所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道法自然”“三因制宜”的诊疗特色以及“上医治未病”的养生观念,在中华民族的人口繁衍和强身健体上可谓功不可没。医学是科学领域内最为特殊的学科,因为它面对的是有生命和情感的“人”,医学也是“人学”,是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条件下形成的生命观。医学的文化性,在于其对生命本质的终极思考和如何赋予生命以意义的人文关怀。《孟子》曰,“医术乃仁术”,杨泉《物理论》中说,“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正是将人的生命视作至高无上,才会重视自律和医德修养,中国历代行医者,莫不以精诚仁和为本,行发奋之事,悬济世之心,以杏林春暖,渡疾厄之人,重义轻利,一视同仁。可以说,行医本就是“大善”,是人文与科学的统一。

中医药理论在人文关怀上有明显优势。“药食同源”的理念,将自然观和养生观念贯穿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满足人们对于强身健体和延年益寿的追求;“阴阳五行”的思想,将心理健康纳入到卫生健康的范畴,“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情志护理开始成为康复理疗的重要内容;“三因制宜”的辩证疗法,充分考虑到了每个患者的个体特征,体现的是朴素的以人为本思想;“简便廉验”的诊疗特色,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尤其在慢性病的治疗和护理上,为患者大大减轻经济和身体负担。中医重“道”重“术”,亦重“德”,“自然”“和谐”“平等”“人文”的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描画了中医药文化谱图,维护着中医药文化认同。

四、秉承中医药智慧,使中医药学不断传承与创新


中医药理念充满了中华智慧。中医文化的宗旨讲求“人为本”,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中医药理念历来对生命充满敬畏,深刻反映着中医的人文精神和关怀。“心术仁”,是中医文化的核心。“仁心”和“仁术”体现了中医对医生的职责要求和职业道德。“医精诚”,是中医文化的原则。“医不三世,不服其药”,不仅医学要精通,医术也要精湛,而且要求施医术者有高尚的人格,“术业精能者,必取心地诚谨”,对病人心怀至诚。“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天人和”是中医文化的本质。“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和谐的目标是实现“天地合气,命之曰人”。这些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现了中华民族厚德载物、尊重生命、生命至上的人文精神,是中医发展至今最重要的内核。

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的根基来源于中医人深厚的文化自信。将中医药特色与社会需求对接、中医药原创思维与现代科技结合,将以我之思维,用彼之技术;或者彼我思维互证,形成新的有效方案,产生原创性成果,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开发新的业态,为我国医疗改革和全民健康战略作出贡献。

五、融入时代大战略,加快推进“一带一路”中医药文化传播


疾病和医疗没有国界,中医不仅仅属于中国人民,也属于世界人民。“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不仅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打下坚实基础,也为我国经济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和持续发展创造了新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它更是沿线各国的共同事业,为中医药的国际传播和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中医药文化应当“走向世界”,在国际竞争中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提升自身实力和影响力,从而促进文明互鉴、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和合作实践。在全球视野中,中医药彰显着中国智慧,具有独树一帜的文化特色与科学体系,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的关注。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推动下,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内容、形式和路径得到了全面且深入的创新探索。

但也要注意到,由于语言、社会和历史文化的差异,中医药文化想要在国外被广泛地认同和接受还须努力。在“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中医药应创建国际化的文化传播和教育体系,开拓我国与其他国家地区合作办学的有效路径,借由教育扩大中医药文化的影响力。我国应增强国际化的医药文化合作与交流,通过学术研究、民间文化交流活动、医药合作应用等途径做好中医药文化的社会实践性传播工作。

 

(作者:刘毅,成都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教授;秦博,昆仑策研究院研究员、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成都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原载《深圳特区报》2020年03月31日B04版)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
    携趣HTTP代理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