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国策建言 > 经济金融 > 阅读信息
乔新生:解决供给问题必须发挥地方政府积极性
点击:  作者:乔新生    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  发布时间:2021-12-17 08:14:42

 

1.webp (1).jpg
 【云南瑞丽地美特瑞丽地热发电站(图源:光明网)】

【从经济法的角度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二】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前所未有地提出了“供给冲击”的概念。这在我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是前所未有的。它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持续恶化,未来发展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解决我国供给问题,一方面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形成新的产业,尽快利用数字技术,实现经济转型;另一方面,必须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冲破牢笼,实现经济快速发展。

中央领导高瞻远瞩,早在2013年就已经提出了“21世纪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概念,为中国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现在看来,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出口主要来自于21世纪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岸国家和地区。这说明战略决策对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国际环境不断恶化,要求中国必须改变传统的工业发展模式,尽快从传统的工业文明转化为数字文明。中国石油和天然气进口,面临越来越大的风险。中国必须在清洁能源产业发展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摆脱少数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的围追堵截。中国供给改革,必须眼睛向内,革新挖潜,依靠经济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

首先,中国必须充分意识到,建立全国性的能源资源配置系统非常重要。但是,现代化产业的发展,既需要高度重视规模经济,同时也必须发展“个性化经济”。

中国依靠自己的制度优势,建立了若干战略能源通道,这对于中国未来产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但是,无论是天然气和石油管道的维护,还是电力长距离运输,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成本。中国在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建设过程中,为了形成全国性的网络,在人烟稀少的西北地区,投入巨额资金,修建现代化的交通设施。这对中国未来发展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前瞻性意义。

但必须指出的是,投资必须考虑效益问题。如果不考虑投入产出,不考虑经济效益,那么投资越多,未来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困难也就越大。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许多大规模的投资包括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网络投资都很难收回成本。短期内,财政将背上沉重的包袱。如果这种投资模式持续下去,譬如建设东西大通道,实现能源和电力长距离输送,那么,未来经济发展成本将会越来越高。

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就在于,一方面坚持统筹兼顾,充分利用西北地区丰沛的电力资源和能源,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巨额投入,尽可能地减少成本,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为未来经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到自己的规模优势,同时又必须高度重视自己的“规模不经济”现象。如果投入巨额资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结果导致企业经营成本不断增加,财政负担越来越重,那么,中国未来的发展将会面临极大的困难。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充分考虑到各个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鼓励地方政府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建立自己的能源产业体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国经济抗风险能力,也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成本。

比如,在清洁能源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必须充分利用中国西北部地区风力和太阳能资源,大力发展光伏发电和风能发电产业。另一方面也必须充分考虑到电力输送成本问题。我国虽然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电力输送网络,中国电力行业科技人员依靠科技创新,开发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超高压输变电技术,大幅度降低电力输送的消耗,但是,超常距离的电力输送,必然会导致电力成本增加。今后中央应当要求各个地方因地制宜,优先解决电力供应问题。

在中央统一部署下,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已经建设新一代的核电站,充分利用清洁核能实现能源的自给自足。这是我国领导人高瞻远瞩,解决电力布局的重要决策。今后有条件的地区比如中西部地区,可以大力开发地热资源,充分利用光伏发电技术和风能发电技术,实现本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如果一些地区成为能源基地,但是,却没有形成自己的产业体系,那么,这样的产业布局表面上看是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但是从长期来看,可能会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一旦电力需求发生变化,那么,西北地区经济就会遭受灭顶之灾。事实证明,由于一些东部地区对清洁能源需求减少,我国西北地区一些省份投入巨额资金建设的光伏发电和风能发电站设备闲置,出现了浪费现象。充分发挥地方的比较优势,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是解决供给问题的必要之举。

其次,总结我国改革开放的经验,人们就会发现,我国除了企业主体之外,还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市场主体,那就是各级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之间的相互竞争,实现资源的快速配置;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确保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

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鼓励地方政府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量力而为,发展特色产业,对于增加供给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如果只是考虑到国内统一大市场需求,而没有考虑到各个地方的供给问题,那么,在经济发展布局上,就会顾此失彼。充分发挥地方的比较优势,允许地方政府建立自己的小循环和特色产业,对于我国供给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鼓励地方政府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建设相对完整的产业体系,一方面可以确保我国产业链和重要产品零部件的供应得到保证;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发挥中国作为一个超级大国的优势,形成若干特色优势产业,从而使中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合理规划,科学布局。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财税支持。上世纪90年代实行的分税制改革,导致一些地方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税收大规模减少,这是导致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萎缩的重要原因。

中央可以考虑,尽快改革我国的分税制,强化地方政府的税收汲取能力,让地方政府拥有自我发展的资金保证。如果地方政府形成良性循环,在绿色发展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产业链,那么,中央政府应当给予大力支持,通过减免税收或者增加税收转移支付的方式,鼓励地方政府加快发展。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我国供应得到充分满足。如果各个地方政府眼睛向外,丝毫没有意识到自我良性循环发展的重要性,那么,要想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将会非常困难。

第三,供给改革,核心就是要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突破供给约束堵点,重在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要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激发涌现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指导思想就是要在特色产业发展方面做文章,通过“人无我有”产业发展,减少竞争压力,增加市场供给,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当前我国许多城市把房地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当房地产市场价格下跌的时候,整个城市财政面临困难,经济发展捉襟见肘。这说明如果不重视地方经济的多样性,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多元化发展,那么,我国供给就会面临非常大的麻烦。

一些地方政府之所以对中央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阳奉阴违,禁止房地产开发商通过降低价格增加住房销售,原因就在于房地产市场价格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些地方房地产市场价格下跌,已经引发群体性事件。地方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维护社会稳定,严禁房地产开发商降低价格。这是一种极端不负责任房地产市场监管模式。

解决我国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必须解决存量问题,要求房地产开发商尽可能地回笼资金,确保房地产开发商不会因为资金链条断裂而引发系统性的金融危机;另一方面,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依靠科技创新,大幅度降低我国房地产市场建筑安装成本,确保我国房地产市场价格不断下跌,防止我国居民财富变成城市凝固钢筋水泥森林。

发展特色产业,需要地方政府开动脑筋,集思广益,广纳善言。如果在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同质化”现象,那么,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国内大循环有可能会变成国内恶性竞争。所以,供给改革,就是要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实现“差异化”竞争,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中国经济健康发展。

总而言之,供给改革,必须满足个性化需求,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培育新的产业,形成“差异化”竞争,因为只有这样,中国的国内大循环,才不会变成市场内战。
 
(作者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转编自“乔新生”)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
    携趣HTTP代理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