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国策建言 > 发展战略 > 阅读信息
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欧阳劲松: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进高质量发展
点击:  作者:欧阳劲松    来源: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微信号  发布时间:2022-11-16 10:35:01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牢把握过去5年工作和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的重大意义,牢牢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牢牢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牢牢把握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重要要求,牢牢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真正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各自工作领域谋划发展的科学思路和推动落实的具体举措。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以“鼎新”带动“革故”,以增量带动存量,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1]。我们要按照党的二十大部署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不懈地推进智能制造发展。

 

 要坚持智能制造主攻方向不动摇,通过智能制造更好支撑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可以说,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谋划,是适应我国发展新阶段要求、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正在进入一个“人机物”三元融合的万物智能互联时代[2],要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契机,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杠杆培育新动能[3]。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局势和诸多不确定因素大背景下,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看能否抢抓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历史机遇。智能制造是培育数字化发展新动能、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举措,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智能制造将推动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的根本性转变,促进生产资源跨区域、跨行业、跨企业协同优化,提升要素配置效率,重构制造业生产方式和价值流程,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4]其次,智能制造将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实现先进制造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多项技术的广泛渗透、组合创新,实现技术产品新型化和高端化发展,对科技创新自立自强、破解产业发展短板具有重要意义。第三,智能制造能够提升柔性化生产能力,将有效提升供给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推动生产制造与国内庞大且细分复杂市场需求之间的精准对接和动态匹配,为畅通供需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强保障。第四,智能制造通过推动企业“两提升、三降低”成为绿色制造的重要手段,助推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实现,带动经济社会的系统性变革。

 

此外,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智能制造有助于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关乎我国未来制造业的全球地位。国外来看,近年来主要国家均将智能制造作为强化科技和产业竞争、维护和重塑实体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例如美国在今年107日发布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详细阐述了美国进一步强化先进制造业领域全球领导地位的战略愿景,明确提出“引领智能制造未来”。2019年德国联邦政府发布《德国工业战略2030》、2020年日本经济产业省发布《制造业白皮书》,均深刻显示其巩固壮大制造业,抢占数字经济和智能制造新高地的战略意图。

 

在这个背景下,如何发挥我国自身独特优势,尤其是当前国际背景下提出中国式智能制造发展体系,既是应对国际竞争、保障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只有保持战略定力、坚持智能制造主攻方向不动摇,才能为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构筑国际竞争新优势提供强大支撑。

 

 技术融合和系统创新是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特点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5],要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融合发展[6]。智能制造贯穿制造业设计、生产、服务全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通过先进制造技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各类赋能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产业提质增效的最终目标。智能制造系统中,制造是本体,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服务于制造本体的需求,只有通过与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真正解决制造本体的问题,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以现场总线发展历程为例,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美不同国家的不同厂商各自采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信号标准进行产品开发(如西门子、HoneywellRosemountABBFoxboro等),各厂商现场总线争端处于长期胶着状态,尽管历经IEC等国际标准协同,但目前世界上有影响的现场总线类型仍然多达几十种;正是由于工业不同细分领域生产现场的设备、工艺及自动化系统要求存在差异,导致服务于不同细分领域的现场总线产品差异化发展。

 

未来,需要基于制造本体要求,推动智能制造技术融合和系统集成式创新发展。一是要推动制造本体技术的高端化、智能化发展,这是智能制造技术体系的核心与基础;二是要以制造本体技术为基础、融合新型赋能技术,通过“本体+赋能”的智能制造技术发展,实现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三是以新时期不同领域创新发展需求为牵引,带动智能制造技术创新发展,推动实现跨行业、跨场景的智能化技术提升。此外,我们要善于甄别技术成熟度,要做好赋能新技术“适用性”分析,要明确新技术应用的根本目标是提升效益、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不能“为了新技术应用而应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中强调的“要脚踏实地,不能为数字化而数字化”[7]

 

 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需要技术创新、应用示范、产业供给、生态构建协同发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8]

 

近年来,伴随智能制造理念不断普及,试点示范和新模式应用不断深入,重大装备和工业软件等新兴产业不断壮大,关键技术和创新平台不断涌现,标准化建设和基础保障能力不断优化,政策支撑体系不断健全,我国智能制造发展正在由规模化推广普及阶段迈向系统化全面布局的发展新阶段。同时还应该认识到,我国制造业大部分领域生产模式、制造工艺、制造装备、工业软件滞后发展的基本面貌尚未得到根本性改变,制造业在役数控机床、检测装备、关键工业软件自主化水平不高,产业基础和共性技术支撑薄弱问题日益突显,制造业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质量效益水平等方面与世界发达国家还有不小差距。新时期我国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迫切要求转变发展方式和转换增长动力、提升供给与市场需求适配性、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迫切要求促进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发生根本性转变,这些均需要智能制造提供更强力的支撑作用。

 

为有效应对和解决制造业在科技创新、应用升级、供给能力、基础支撑等各方面问题,需要在新的历史背景条件下深入认识和理解智能制造,需要进一步延展智能制造的新内涵和新要求。一是要建立自立自强的智能制造技术创新体系,包括基于单元、产线、车间、工厂、供应链等制造载体的创新,融合人、数据、工艺等制造知识的创新,以及装备、软件、制造技术以及制造模式等制造手段的创新;二是要拓展智能制造应用示范的广度和深度,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丰富应用场景优势,推动企业、产业链、区域等不同层面,以及场景、车间、工厂、供应链等不同层级的智能制造应用示范水平提升;三是要夯实智能制造核心支撑产业基础,突破基础零部件、基础工业软件等“卡脖子”环节,推动用产学研深度协同,提升智能制造核心支撑产业自主可控能力;四是完善智能制造支撑要素和发展生态,包括标准体系、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人才、资金、政策完善等。

 

 推进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必须在制造知识、制造载体、制造手段三方面下功夫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基础,实体经济是我国发展的本钱,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9];要把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做实做优做强,把提升全产业链水平作为主攻方向[10];要加强自主创新,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把我国制造业和实体经济搞上去,推动我国经济由量大转向质强[11]。我们要深刻理解新的发展理念和新的发展要求。可以说,新时代推进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新型工业化,新型工业化的实质是通过发展高端制造和智能制造实现制造业做优做强,而新时期推进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加强创新和提升产业链水平。新时期加强创新离不开制造业正向研发设计;提升产业链水平离不开制造企业(车间、工厂)、产业链供应链全面升级,以及破解影响产业链升级的关键要素和短板。

 

“十三五”时期,我国智能制造发展主要以“面上推进”为主,重点在细分行业普及智能制造、推动形成共识、学习国外先进经验。伴随先进制造技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度融合发展,我们日益认识到智能制造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十四五”要推动智能制造创新发展、纵深发展,必然要求推动原有的反向设计研发向正向设计研发转变,就需要在工艺知识、制造知识上下功夫;必然要求推出智能制造的中国模式、中国技术、中国标准和中国方案,就需要优化升级车间、工厂、供应链等制造载体;还要注重影响智能制造发展的关键要素和短板,如推进装备数字化发展、提升智能检测装备保障能力等。正如《“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所述,要立足制造本质,紧扣智能特征,以工艺、装备为核心,以数据为基础,依托制造单元、车间、工厂、供应链等载体,推动制造业实现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

 

新时期要推动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需要进一步聚焦制造业本体,在制造知识、制造载体和制造手段方面强化布局。一是要持续钻研和沉淀制造知识。制造业细分领域的设计方法、材料配方、工艺流程、控制算法等是影响产品创新、生产效率、产品质量的“诀窍”,需要通过软件化手段将制造知识数字化封装为各种设计库、工艺库、模型库、知识库及其软件化工具,形成可推广、可复用的产品及解决方案。如精雕科技集团将自身积累的工艺经验开发形成了CAM软件与虚拟制造平台,能够进行工艺验证与可制造性分析,帮助用户大幅提升制造效率、降低成本。二是要统筹升级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供应链等制造载体。一方面,无论是老工厂升级改造,还是新工厂建设,都需要借助数字化工具从整体上进行规划布局、工艺仿真、虚拟制造等,如三菱电机公司名古屋制作所可儿工厂在升级改造前预先进行了数字仿真分析,西门子公司今年6月新建投产的南京新工厂在实地建设之前,就预先打造工厂数字孪生体。另一方面,要重点关注和推动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如红领集团通过智能工厂实现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利用大数据、互联网实现差异化设计、制造资源快速匹配、生产过程全程追溯,带动企业生产成本下降了30%,研发周期缩短40%,原材料库存减少60%三是要补齐制造手段的发展短板。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装备、软件、网络、平台等先进制造技术手段和工具,要加快推动关键技术装备数字化发展,补齐关键部件和工业软件短板,实现工业网络自主研发和应用,促进相关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

 

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会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尤其是深入挖掘智能制造在中国式现代化要求下的新内涵和新路径,从长远大势出发制定正确的重大战略,持之以恒推进智能制造发展。我们已经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要紧紧围绕这一伟大历史目标,把落实党的二十大决策部署作为政治任务,勇挑重担,敢于担当,结合实际创造性推动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注:1. 《求是》署名文章《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2021.3.15);2. 2018528日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2] 注:2021528日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3] 注:1. 《求是》署名文章《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2021.3.15);2. 2018528日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4] 注:1. 2018212日在成都中电熊猫显示科技有限公司(四川)考察调研时的讲话;2. 20171212日在徐工集团重型机械有限公司(江苏徐州)考察调研时的讲话; 3. 2014510日在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河南)考察调研时的讲话。

[5] 注:2021528日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6] 注:2020630日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上的讲话。

[7] 注:《求是》署名文章《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2022.2.7)。

[8] 注:1. 专题文集《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科学分析形势,形成新发展格局》篇;2. 2020523日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的讲话。

[9] 注:2019917日在郑州煤矿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河南)考察调研时的讲话。

[10] 注:2020724日在吉林考察时的讲话。

[11] 注:2019917日在郑州煤矿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河南)考察调研时的讲话。

 

作者:欧阳劲松,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来源: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微信号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烽火HOME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