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国策建言 > 发展战略 > 阅读信息
隆国强: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
点击:  作者:隆国强    来源:中国智库微信号  发布时间:2022-04-28 09:00:01

 

 

百年大变局叠加世纪大疫情,深刻地改变了全球产业发展的环境。根据变化了的发展阶段和环境条件,党中央提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这给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国要把握好智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战略机遇,实现从进口替代战略向开放发展战略的转变,努力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汽车产业,为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构建新发展格局为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向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机遇与挑战都前所未有。一方面,我国仍然处在战略机遇期,数字技术革命、绿色转型都蕴含着历史性机遇;另一方面,挑战与风险也在上升,尤其是大国博弈带来外部环境新变化和新挑战。

 

中国发展进入了新阶段,我国已经成功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了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党中央在充分考虑新的发展阶段、外部环境条件变化的背景下,提出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三新一高是党中央面向现代化新征程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汽车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党中央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根本目标是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统筹好发展和安全,既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又要保证安全。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发展好了,就有更强的实力来保证安全。这个安全既包括传统安全,比如国家领土安全,还有很多非传统安全,如信息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等,内容非常广泛。同时,安全又是发展的条件,是发展的保障。如果安全不能保障,一个国家的发展进程就会被打断,现代化就不能顺利推进。所以,发展和安全是一体两面,既相辅相成,又相互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要求我们全面系统地认识和应对各种风险,正确处理发展和安全的关系,实现发展和安全的有机统一。

 

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循环畅通是基础。没有循环畅通,既谈不上发展,也谈不上安全。比如,新冠肺炎疫情出现以后,全球汽车产业面临芯片短缺的严重冲击,直接影响到了汽车产业的循环畅通。从产业链的角度来说,一个关键零部件的供应紧张会影响到整个产业正常发展。一项数据表明,因为芯片短缺,全球有近千万辆汽车的生产受到了影响。汽车产业要发展好,首先要力保汽车产业内外循环的畅通。

 

构建新发展格局,内外联动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这就要求我们要着力推进国内统一市场建设,实现国内大循环,避免地区小循环。用更加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和稳固的基本盘,支撑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要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整合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改善我国生产要素质量和配置水平,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因此,我国发展汽车工业,一定要把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对接好、整合好,实现两个循环的良性互动。

 

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我为主是核心。以我为主主要是增强对产业发展的掌控力。在双循环格局下,国际分工深化,必然会产生国内国际产业链不同环节的相互依存。中国汽车产业是全球汽车产业的一部分,长期都会在全球汽车产业链中运行。但同时要看到,不同国家、不同企业在全球汽车产业链中的地位是不一样的,掌控力也是不一样的,整车企业、关键零部件企业的掌控力更强。这就要求我国汽车企业在科技上要自立自强,能够在一些关键环节和高附加值的环节上形成中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总之,构建新发展格局给我国汽车产业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要求我们在畅通循环、内外联动和以我为主上取得明显进展。

 

二、我国汽车产业发展面临数字化和绿色化转型带来的新赛道

 

汽车产业已经有百年历史,技术在进步,汽车本身也一直在不断演化,技术水平越来越高。当前,汽车产业面临着数字化转型和绿色转型带来的重大机遇,正处于革命性变革的历史节点上。

 

数字化转型是21世纪人类社会的两大趋势性变化之一。人类社会在2500年前经历了农业革命,250年前又经历了工业革命,当今人类正在进入信息技术革命的新阶段。工业革命在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世界的格局。汽车就是工业革命的产物,汽车改变了人类的交通方式、城市的布局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就像工业革命一样,信息技术革命同样会深刻改变人类世界。历经几十年的数字化转型,我们已经体会到人类生活方式的深刻改变,人类生产方式也已经而且还将发生更加深刻的变化。数字技术革命催生了数字经济,这是当前最为活跃的经济活动。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也正在深刻改变着传统产业的产品和生产方式。汽车正在迈向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汽车制造也在迈向工业4.0”。未来的汽车,不仅是重要的交通工具,还可能是一个移动的家庭娱乐系统和办公系统。

 

绿色转型是本世纪另一个重大趋势性变化。在工业化过程中,不少国家都走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人们逐渐认识到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必然性。可持续发展理念渐入人心,绿色也已经成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前些年我国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了明显效果。对于发达国家而言,环境问题重心已从原来的环境污染、生态修复变成了应对气候变化,我国则进入了环境治理和低碳转型同步推进的新阶段。20209月,习近平总书记宣布了中国的双碳目标,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个目标很有雄心,因为我国还处于工业化进程之中,人均GDP只有美国的六分之一,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我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只有30年的时间,发达国家一般都有50—60年,长的甚至有80年时间来逐渐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对于我国来说任务很艰巨,我们要同时兼顾现代化建设目标和碳减排目标,绝非易事。在看到绿色转型的艰巨任务和巨大压力时,还要看到绿色转型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机遇,绿色技术、绿色产品、绿色设备、绿色服务等,会给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数字化和绿色化两大转型交织、融合到一起,一个很重要的体现就是智能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因绿色转型而生,如果没有减碳和环境保护的要求,从传统汽车转为新能源汽车不会有这么强烈的需求,至少不会这么迫切。同时,新能源汽车又不仅仅是能源系统的转型,现在投放市场的很多新能源汽车里面有大量数字技术的应用,而且会越来越多。由于数字技术的大量应用,新能源汽车呈现出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的新特点,因此,可以将其称为智能新能源汽车。智能新能源汽车体现了数字化转型和绿色转型的叠加效应。两大转型推动出现了智能新能源汽车这种新产品,虽然名字还叫汽车,但是和传统汽车相比,已发生了很大改变,除了具有传统汽车交通工具的基本功能外,还将叠加娱乐、办公、储能等多项新的功能,是一个全新的产品。

 

据统计,2021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650万辆,增长率高达109%。这和汽车整体上出现负增长形成了鲜明对比,凸显了新能源汽车的成长性。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增长了160%,销量占到全球新能源汽车的一半。

 

两大转型为中国汽车产业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新赛道。多年来,中国在传统汽车领域,一直是一个追赶者,目前虽然我国汽车产销量已经居世界首位,但在很多方面与前沿车企还有差距。汽车的数字化转型和绿色转型给中国汽车带来了新赛道,为中国汽车换道超车提供了新机遇。在两大转型过程中,中国智能新能源汽车抢到了先机,在电池技术等方面走在了前列,新能源汽车国际贸易也是顺差,说明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需要强调的是,当前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是两大转型下的汽车产业预赛。在预赛中,中国走在前列,这为未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参与全球汽车产业竞争奠定了前所未有的坚实基础。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正赛刚刚拉开序幕。跨国传统汽车企业过去认为新能源汽车市场启动不会这么快,并没有全力以赴投向新能源汽车,但还是储备了不少技术。加之其在电控、电子技术方面的传统优势,未来几年传统汽车制造商会把业务的重点逐渐转向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的竞争将大大加剧。因此,我国汽车企业在正赛里想持续跑在前面,需要继续努力。

 

三、用全球视野来谋划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新战略

 

我国在传统汽车产业发展中一直采取进口替代战略。回顾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战略,不难看出,我国一直把汽车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高度重视;同时,由于起步晚、技术差距大,汽车产业过去一直采取进口替代战略,以满足国内的汽车需求为基本目标,为了加速技术进步,采取了引进技术和以市场换技术等多种手段,并长期实行高关税,对国内市场实行保护。进口替代战略在产业追赶中取得了显著成效。过去几十年,我国汽车产业由小到大,今天已经变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销售国。但也要看到,进口替代战略下发展起来的汽车工业,大而不强,国际竞争力不足。在高端汽车、核心零件(如汽车芯片)和关键部件(如发动机、变速器)等领域,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差距。不仅在先进技术上有差距,即使按照产品的性价比来衡量,我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也相对不足。

 

今天,我国智能新能源汽车走在世界前列,我国汽车产业发展也到了战略转折点。我国汽车工业需要有一个更加宏伟的目标,就是要打造一个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汽车产业,不仅仅以满足国内市场为目的,还要兼顾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智能新能源汽车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突破口。

 

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我们需要从全球视野来谋划我国的汽车工业发展新战略,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提升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为核心,把汽车产业发展战略从传统汽车的进口替代战略,转向智能新能源汽车的开放发展战略,并相应地调整产业政策。在进口替代战略下,主要的政策手段是高关税保护国内市场、准入限制等。在开放发展战略下,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汽车产业,要用开放竞争的理念来指导产业政策调整与制定。

 

智能新能源汽车的产业政策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统筹谋划、系统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创新驱动

 

智能新能源汽车尚处在技术创新十分活跃的阶段,很多技术尚未定型,持续推进技术创新并保持市场领先地位,是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我国在动力电池技术、自动驾驶技术等一些领域走在了前面,但这些技术还处于持续创新过程中,而且在智能新能源汽车的很多技术领域,我国技术基础仍然比较薄弱。比如,芯片、电控、电机等硬件方面还有差距,数字系统的底层软件技术方面还需要努力。我国必须加强技术创新,做好锻长板、补短板工作。过去替代战略下的技术进步之路,主要是通过合资把国外车型拿到中国生产和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未来智能新能源汽车则主要依靠科技创新来形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开放发展

 

智能新能源汽车要面向两个市场,要依靠较强的竞争力占据市场而不是靠保护来维护国内市场份额。这就需要更好地整合全球资源,既要引进来,也要走出去。在开放发展战略下引进来的跨国投资者,应该像特斯拉这样兼顾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投资者,而不再是传统汽车以进入中国市场为主的投资者。我国汽车企业也要主动走出去,整合全球资源、技术、人才、市场,加速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国际化经营管理能力,加强品牌建设,提升服务质量,增强国际竞争力。

 

(三)深化改革

 

智能新能源汽车发展需要全新的标准、规则和监管环境,系统性、前瞻性进行体制改革与制度设计,是智能新能源汽车发展不可或缺的制度保障。要坚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深化改革,进一步建立国内统一市场,打破区域小市场。要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创新。同时,我国还要为新技术的应用创造一个更好的市场环境,统一充电站等新型基础设施的技术标准,加快推进相关基础设施建设。针对自动驾驶、网联、共享等新的运营方式,系统设计相关的标准和规则。要统筹协调政府不同管理部门,形成推动智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合力。要进一步深化国有汽车企业改革,把国有企业真正打造成创新驱动、市场导向、有国际竞争力的市场主体。

 

(四)绿色转型

 

智能新能源汽车本身就是绿色转型带来的成果,现在主要是在行驶环节实现了绿色。下一步我们要坚持全产业链绿色化理念,让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更加绿色化。要鼓励绿色电池技术、储能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开展旧电池清洁处理。要进一步提高智能新能源汽车的能耗和碳排放标准,加强绿色交通技术的研发应用和监管。此外,还要从把智能新能源汽车打造成新型储能系统的角度,系统设计相关标准,建立完善配套制度。

 

(五)安全可控

 

作为交通工具,安全是汽车的基本要求。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应用,传统意义上的行驶安全性将大大提高,但需要应对新的安全问题。比如要加强电池安全、防范自燃等。智能新能源汽车实现自动化、网联化、共享化的过程中,信息安全成为新的课题,要保护消费者个人隐私,车辆的随时随地摄录功能还将对社会信息安全带来挑战。另外,还要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着力解决卡脖子问题,保证产业安全。我国在发展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时,一定要守住安全底线,真正统筹好发展和安全。

 

总之,数字技术和绿色技术推动汽车产业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转折点,汽车产业面临着很多新的战略机遇,我国的智能新能源汽车已经走在世界前列,具备了良好的基础,汽车产业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必须及时进行战略调整和政策完善,在新赛道上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汽车产业。当然,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也绝不是随随便便可以实现的,需要我们付出艰苦的努力。我相信,在政产学研用各方共同努力下,中国汽车人的梦想一定能够实现!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本文是作者33日在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研讨会上的发言

文章来源:《中国发展观察》杂志2022年第3

 

转自中国智库微信号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
    携趣HTTP代理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