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国策建言 > 发展战略 > 阅读信息
杨宝民 李靖宇等: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布局优化与制度创新设计
点击:  作者:杨宝民 李靖宇等    来源:昆仑策网【原创】  发布时间:2022-03-06 10:28:42

 

1.png

世界第一科技走廊: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布局优化与制度创新设计

杨宝民 李靖宇 赵万里 
高洪义 谢勇 赵珍琳

 

【提 要】本研究报告认定,中美竞争的关键在于科技创新产业的发展竞争。面对美国在芯片等领域的高科技封锁,中国应当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开出一条新路来”的重要指示,确定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第一科技走廊的应对策略,争取在未来15年内人均GDP超越世界其他大湾区、20年左右时间人均收入超越世界其他大湾区的目标,以引领和示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为此,必须从实际需要出发确定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世界第一科技走廊的未来发展目标,并且论定能够实现这一未来发展目标的综合优势支撑;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障碍性因素,并且有针对性地加强产业布局优化,特别是要进一步加大制度创新设计力度,努力为高端人才集聚提供优质创业环境,努力推动深圳特区和香港经济发展实现一体化,努力引进世界一流高端人才前来共襄中华盛业,努力加强全域经济社会未来发展提供政治保障,努力适时建立起有效的医疗合作和防疫机制。只有这样努力下去,才能使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当今世界力拔头筹,逐步达到作为世界第一科技走廊的设计功能和理想境界。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2018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香港澳门各界庆祝国家改革开放40周年访问团时,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做出指示:“要大胆闯、大胆试,开出一条新路来。”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广东时又做出重要指示:“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努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由此可见,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是在新时代引领粤港澳大湾区不断大胆探索,突破创新。延至2021年9月,党和国家着眼于丰富“一国两制”内涵做出重大部署,出台横琴、前海合作区建设方案,再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注入强大动力。这样看来,“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之下的大湾区建设,已经开全球未有之先例,一个令人瞩目的世界第一科技走廊和国际一流湾区便矗立在南海之畔,未来可期。为此,应时因势加快产业布局优化与制度创新设计,至关重要。

一、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世界第一科技走廊的未来发展目标


关于粤港澳大湾区,从学术界的发声,到地方政府的考量,再到国家重大战略的提出,大约经历了20年左右的时间,才正式推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锁定的目标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其中第一条,关于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在其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所以需要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加以比较。

1.1 当今世界重点湾区主要科技走廊现状比较观

环视全球,美国的优势项目在于世界顶尖大学的基础科学研究、垄断性质的科技巨头的研发投入(亚马逊、微软、苹果、脸书等)、成熟的风投体系、成熟的创新城市群、成熟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通用顶级域名、ICT行业的技术壁垒等。中国的主要优势在于庞大的受教育人群、世界最大的单一市场、专利数量、实用创新项目数量等方面。中美科技走廊从湾区角度比较可以看出,旧金山湾区的美国硅谷是科技成果的重要转化中心,而粤港澳大湾区的主要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是深圳和广州。

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人口7000万,GDP是1.6万亿美元,地域面积5.6万平方公里。粤港澳大湾区在全球四大湾区里面积最大、人口最多,远远超出其他三大湾区,而且未来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但是,人均指标却远远落后于另外三个湾区。其中,粤港澳大湾区人均GDP是2.3万美元/年,只有东京大湾区的一半(东京大湾区是4.7万美元/年),只有纽约大湾区的四分之一(纽约大湾区最高是8万美元/年)。而与达到12万美元/年的旧金山大湾区的差距更大,所以应当把旧金山湾区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今后发展的主要超越对象。

2.png
【图1 当今世界四大湾区分布示意图】

表1  粤港澳大湾区和旧金山湾区科技走廊指标对比表

3.jpg


上述可见,中美在湾区科技创新走廊的相关实力尚存在一定的差距。粤港澳大湾区要想在今后的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就必须从创新体系和研发投入以及风险投资角度加速赶超美国旧金山大湾区。

事实上,我国政府也在重视科技进步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推动作用。早在2018年8月15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全体会议提出,要加快建设“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把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1.2 粤港澳大湾区要努力建设世界第一科技走廊

2020年12月发布的《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展望2035年,广东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竞争力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迈上新的大台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更高水平,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等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携手港澳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1]。

在广东省阶段性目标设定的前提下,并从从世界范围内大湾区竞争角度来看,建议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目标包括主要经济指标,这样有利于粤港澳大湾区未来15年的统筹发展。也建议制定社会安全指标,确保香港、澳门和广州的社会稳定,从根源上消除社会动乱因素,主动防范外来敌对势力的干涉,打击影响粤港澳大湾区国家安全的非法活动。

未来15年,粤港澳大湾区要积极打造世界第一的科技走廊,就必须主动参与世界湾区的科技竞争。每年GDP需要增加6%以上,2025年前每年增加1万亿人民币左右;2025年后每年GDP增加8%以上,每年GDP增加2万亿元人民币也是可能的。其中,科技产业增加值要占据60%以上份额。为此,粤港澳大湾区需要在2025年前每年都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争取2025年达到11638万亿人民币研发投入,2026年以后超越美国旧金山大湾区的科技研发投入,才能在科技竞争中达到世界第一科技走廊的主要指标。只有这样做,粤港澳大湾区才能不仅人均GDP数量上,而且还能够在发展质量上,争取超越旧金山湾区。

为此,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指标、生态指标和城市乡村美学指标,都要逐渐居于世界湾区前列。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中心是深圳特区。深圳最重要的政策平台,就是一主两副:“一主”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两副就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这两个定位。而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将广州、深圳和香港、澳门首先建设成为国际研发城市和生态城市,合力打造世界第一科技走廊。与此同时,粤港澳大湾区还要以海南作为战略支点,面向南海,眺望印太,全面承担起国家使命。

1.3 建立世界一流的粤港澳大湾区创新产业集群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已经取得新进展。《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关于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相互融合、互补互促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设想已初步取得成效,并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粤港澳城市间产业分工科学、布局协调,各具特色的高新科技产业集群不断涌现,集群的规模逐渐扩大,创新实力不断增强[2]。结合实际调研所获得的数据,本课题创意提出重点发展如下产业集群:

1.3.1 建立世界一流的通讯和电子科技产业集群  

应当指出,人工智能发展要粤港澳大湾区进行顶层设计,并在大湾区内部开放数据,服务人工智能研究和芯片产业化。要以广州、深圳、香港为中心,有计划地吸引世界两百名顶尖人工智能和芯片设计顶尖人才,带动2万名高级人才聚集大湾区。《广东省培育电子信息等五大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实施方案(2019—2022年)》曾经提出,到2022年,基本培育形成电子信息、汽车、智能家电、机器人、绿色石化等五大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努力形成集群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人才链耦合的互动发展关系,争取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要使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汽车、智能家电、机器人等五大集群规模分别突破5万亿元、1.8万亿元、1.3万亿元、1万亿元、0.2万亿元,在全球占据较大市场份额,力争处于主导地位,具有显著的行业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要培育一批世界一流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使深圳成为电子产业和通讯产业包括机器人研发中心,深圳、东莞、惠州成为制造中心。要在我国光刻机研发突破后,争取在2025年使深圳成为3纳米芯片制造基地,2030年能够生产出世界最尖端芯片,成为世界第一的电子产业集群。而在产业发展布局上,芯片制造以华为公司为龙头,软件产业以腾讯集团公司、金蝶软件等为龙头。

1.3.2 建立世界一流的电动汽车产业集群

广东省曾经规划到2022年底,汽车产业集群达到1.3万亿规模,深圳作为电动汽车主要制造基地,以比亚迪为龙头;传统汽车和氢能源汽车要以广州为中心,使广州和佛山一体化布局,以广汽集团等为龙头。应当看到,广州市电动汽车已经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比亚迪公布2021年年度销量数据显示,比亚迪全年销售汽车730093辆,同比暴增75.4%;新能源乘用车全年销量593745辆,同比暴增231.6%,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厂商销量第一。2021年底,特斯拉汽车市值突破万亿美元,比亚迪市值接近1万亿人民币。在此基础上,如果能够为电动汽车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那么粤港澳大湾区汽车芯片设计和生产水平,就能够和美国并驾齐驱,比亚迪有可能在未来十年市值突破6万亿人民币。

1.3.3 实现新材料产业集群突破性进展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中的珠三角九市,已经形成了从研发到制造、再到应用的产业链完善的新材料产业体系。根据各市新材料产业相关规划,已经对新材料产业产值规模提出的具体目标,2022年大湾区新材料产业总产值规模将会超过10000亿元。这些新材料发展能够满足国家需求,为我国航天和航空提供世界一流的装备材料。

1.3.4 促进生物医药和生命科学产业发展   

广东省非常重视深圳、广州两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为此,广东省科技厅、发改委、工信厅等9部门联合印发实施的《关于促进生物医药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提出,统筹生物医药创新发展布局,以广州、深圳为核心,打造布局合理、错位发展、协同联动、资源集聚的广深港、广珠澳生物医药科技创新集聚区;支持深圳市做精做深高性能医疗器械、基因测序和生物信息分析、细胞治疗等产业,培育世界标杆的生物医药企业和研究机构,打造全球生物医药创新发展策源地;要积极推进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共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万亿级产业集群。为此,在国家“十四五”期间,要以深圳和广州、珠海、香港作为重点产业布局区域。
 
4.png
【图2 广东省产业布局图】
 
二、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世界第一科技走廊的综合优势支撑

必须说明,作为世界第一科技走廊的未来目标设定,粤港澳大湾区是有条件实现的,因为这里有综合优势作为支撑。应当指出,中美竞争的关键是科技创新的竞争,突出地表现为美国硅谷所在的旧金山湾区和中国深圳为代表的粤港澳大湾区的竞争。粤港澳大湾区的今后发展,面临纽约大湾区、旧金山大湾区和东京大湾区的激烈竞争。根据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根据国家“十四五”规划的战略安排,粤港澳大湾区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湾区的有关讲话精神,勇于自我改革,积极承担国家建设世界第一科技走廊的光荣使命,努力发挥出超越美国和日本湾区发展的综合优势。

2.1 粤港澳大湾区的地缘关系优势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的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以下称珠三角九市)。其中,香港、澳门占地1132.2平方公里,粤港澳大湾区总面积为5.49万平方公里。粤港澳大湾区东临福建,西邻广西,南部临近海南和南海,北部临近湖南和江西。粤港澳大湾区地处我国沿海开放前沿,以泛珠三角区域为广阔发展腹地,具有广泛的发展空间。在粤港澳大湾区内,还拥有香港国际航运中心和吞吐量位居世界前列的广州、深圳等重要港口,还有香港、广州、深圳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航空枢纽,高铁和城际铁路全面领先,便捷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正在加速形成。有鉴于此,粤港澳大湾区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能够发挥出引擎功能。

除了先天优势之外,粤港澳大湾区还具有后天的优势叠加。其中,香港不仅是自由贸易区,而且还是世界重要的金融中心,是我国外贸出口发展转口贸易的窗口。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我国早在1980年就宣布深圳成为特区,成为国内四大特区之首,吸引了大量人才,已经成为世界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其第143个成员),使得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国际产业转移受益地区和出口加工地区,广东省也很快成为我国经济第一大省。粤港澳大湾区吸引了大量的内地人才和归国留学人才,成为人口净流入地区。目前,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常住人口已经达到7000万以上。

2.2 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发展优势

统计资料表明,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中的珠三角9个城市,GDP达到8.9万亿人民币。再加上香港、澳门的同期GDP,整个大湾区GDP能够达到11.7万亿之多,经济体量超过加拿大、俄罗斯,并且与韩国等相当。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已超过旧金山湾区,接近纽约湾区水平。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增速依然在7%以上,增长速度超越世界其他湾区,预计2022年可以超越东京湾区,成为全球经济总量最大的湾区。

可以预见,在国家“十四五”期间,粤港澳经济发展将会后劲十足:一是因为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广东省在十四五期间计划加大交通投资力度,预计投资为2万亿元,主要用于交通体系完善。继港珠澳大桥开通后,深中通道也会在未来几年开通。二是粤港澳大湾区科创大提速。在珠三角九城市,近两年新增国家高新企业近2万家,并且正在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增强大湾区原始创新能力。由于广东省域疫情防控有力,全球资本聚集粤港澳大湾区力度不断加大。2021年11月,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产业投资基金成立,总规模 1000 亿元。以深圳为代表大湾区正在吸引全球风险科技投资聚集,预计未来十年可以吸引全球万亿美元风险科技投资。三是大湾区的进出口优势明显。香港是自由贸易港,是国际金融中心;广州是广交会举办地,深圳长期处于出口第一的位置。据深圳海关统计,2021年深圳市货物贸易进出口规模创历史新高,达3.54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出口1.92万亿元,规模连续第29年居内地外贸城市首位。深圳积极落实国家发展倡议成效明显,多个领域进出口规模迈上新台阶。深圳进出口占大湾区内地9市的4成,九市进出口总额为8.85万亿元。四是消费拉动大湾区经济发展作用显现。粤港澳大湾区的平均收入位于国内前列,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更加明显。以深圳居民消费能力为例, 2021年深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2% 人均可支配收入70847元(10981美元),较上年增加5969元。预计在“十四五”期间,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都能够达到1万美元,十年后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016美元,整个大湾区的消费拉动经济作用将更加明显。

2.3 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优势

从全球四大湾区比较来看,粤港澳大湾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人才成长势头处于领先态势。在湾区内,聚集了5所世界100强的大学,多于其他湾区。根据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可以估算出粤港澳大湾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达1187.81万,占6797.49万常住人口的17.47%。按照8%的高等教育人口增长率,预计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人口能够达到 1883.6万人。香港特别行政区是大湾区的重要学术研究中心,同时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拥有和国际惯例接轨的优势。广州是华南地区的政治和科技文化中心,拥有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等众多大学和科研院所。2021年,广州增加两院院士6人,标志着已经成为华南重要的研发城市。深圳特区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中心,除了深圳大学之外,还引进了清华大学研究生院、香港相关大学的研究院,创办了南方科技大学、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并且和中科院合作筹建深圳理工大学和深圳海洋大学,2021年深圳新增选两院院士4人。除此之外,深圳有大量的科技龙头企业、风险基本资金、开明的监管制度和合作文化,产业链非常完备。产品从设计到市场可以在几周内完成,这些都使得这座城市具备了实现梦想的良好条件[3]。美国投资家和金融学家吉姆·罗杰斯,在接受新加坡中文媒体万事通采访时表示,在后疫情时代,世界创新圣地可能从美国硅谷转移到中国深圳。

2021年发布的信息显示,粤港澳大湾区25家企业上榜世界500强榜单,代表了大湾区的企业实力。粤港澳大湾区培育了一批龙头科技企业,代表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实力。

表2 大湾区龙头科技企业名单

5.jpg

 

德勤发布2020中国高科技高成长50强榜单:深圳和广州企业数量翻了一番,粤港澳大湾区扶持政策是主要因素。

 

表3 进入2020年中国高科技成长的广州深圳企业名单

6.jpg

以上两个表格说明,粤港澳大湾区不仅适合龙头企业成长,也适合中小科技企业成长,营商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在国内名列前茅。

2.4 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才集聚优势

经验表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建设,科技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形成了“孔雀东南飞”现象。以深圳特区和广州市为代表,吸引了全国大批优秀人才聚集。值得关注的是,在我国进入新时代以来,大量留学生加速回国,相当部分聚集在粤港澳大湾区。《2020年深圳人才竞争力报告》显示,2019年深圳引进各类人才28.75万人,引进人オ数量逐年稳步上升。目前,深圳各类人才总量达548万余人,深圳科技大军人数超过200万人,累计认定高层次人才近1.6万人,全职院士46人,留学回国人员超过14万人。2021年深圳院士数量超过50人。数据显示,东莞人才总量达到258.4万人,人才总量占全市人口比重的24.6%;高层次人才总量18.3万人;院士工作站、重点实验室等各类人才平台1523个,通过机构集聚基础研究人才近万人;省创新科研团队38个,连续十年居于全省地级市第一;制造业的人才总量超过104万,占全市总量的比重超过40%。广州市统计局数据显示,到2001年拥有国家级大学科技园3个,省级大学科技园5个。在穗全职院士人数58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5人,境外及外籍院士10人。2021年在穗全职院士人数64人。

目前,广东正在布局建设10家省实验室,与港澳合作新建20家联合实验室,并向港澳开放1万多台大型科学仪器,累计跨境拨付财政科研资金1.5亿元。同时,全面实施大湾区境外高端紧缺人才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珠三角九市累计发放个税补贴23.9亿元,引进近9000名境外创新人才。应当指出,中国发展为全球科创中心的优势包括人才队伍的构成、研发费用以及研发时间的领先。据此,原商务部副部长魏建国表示,未来5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科创中心[4]。在这些方面,粤港澳大湾区一直在全国领先。2021年研发支出大约占GDP的2.7%,估算数据超过2755亿元。以深圳华为公司为例,一家公司的研发经费就达到1400亿元。还有腾讯公司达到389.72亿元,两家公司的研发总和就超过了1789.72亿元。展望未来,完全可能加快粤港澳大湾区改革步伐,扫清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障碍,推动世界创新圣地从美国硅谷向深圳特区转移。

2.5 粤港澳大湾区的政策投放优势

2014年12月,国务院决定设立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广东自贸区涵盖三个片区:广州南沙新区片区(广州南沙自贸区)、深圳前海蛇口片区(深圳蛇口自贸区)、珠海横琴新区片区(珠海横琴自贸区),总面积116.2平方公里。广东自贸区立足内地面向港澳台深度融合,形成和香港、澳门接轨经济制度,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2019年8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要求到2035年,深圳高质量发展成为全国典范,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世界领先,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从而为深圳发展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走廊创新中心指出了明确的方向。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还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加快推进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等重大平台开发建设,引领带动粤港澳大湾区全面合作[5]。

2021年1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2021年大湾区科学论坛的贺信中指出:“粤港澳大湾区要围绕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战略定位,努力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推动新兴产业发展。”需要说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行顶层设计,以“努力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作为大湾区发展方向。据此,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文件,均体现出了优惠政策投放的含金量。

三、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世界第一科技走廊的现存问题分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的发展总是一分为二的。实现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世界第一科技走廊的发展目标,既要看到有综合优势支撑,还要正视前进路上的障碍。因此,需要着眼于问题导向,着眼于发展目标,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向着世界第一科技走廊进步的现存问题进行切实分析。

3.1 粤港澳大湾区和当今世界著名大湾区竞争还存在制度上的运作困境

应当看到,美国旧金山湾区都是统一的社会制度下运行,其周边城市的同城化发展水平较高。而粤港澳大湾区是在两种制度、多个海关、法律多样的条件下运行,在发展路上尚有重重障碍。从目前的海域管理来看,香港、澳门、广东仍然是各自为政,缺乏衔接和统一规划利用,所以影响了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世界第一科技走廊的发展速度和进程。

首先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土地制度不够完善,以至于影响了海域开发利用效率。多年来香港的土地制度,一直严重地制约着高科技产业发展。和新加坡相比,香港未能在过去20年实现产业升级和社会转型,致使一国两制未能得到全面落实。在美国牵头的反华势力支持下,导致出现2019年前后的严重社会动乱,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社会动荡。深圳城市的高房价,导致多数年轻人无法在深圳购房,难以长久立足,不能安居乐业,严重地影响了深圳高科技企业发展。珠海横琴新区还需要精准定位,必须以科技为支撑,形成创新的产业生态体系。金融产业只能作为横琴新区的辅助产业,使之建立在产业创新的基础之上。

3.2 粤港澳大湾区和当今世界著名大湾区相比还显得创新资源相对不足

和当今世界上著名的大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人才资源和学术资源还是相对不足,特别是制造业人才缺口大。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尚缺乏世界一流大学作为支撑。和美国硅谷以及东京湾区等相比,学术自由度也有待提升,学术研究氛围有待强化。应当指出,作为世界一流大湾区的高科技发展,关键在于吸引人才。因此,要扫除吸引世界一流人才服务大湾区的所有障碍,创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的良好氛围。香港在保证国家安全的基础上,还要继续发挥学术研究自由的优势。澳门和广东要继续扩大学术民主,创造更加宽松的学术自由环境,鼓励自由选题和主动探索,争取吸引世界一流科学家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还要看到,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是中美未来10年竞争的焦点。而粤港澳大湾区在人工智能原创性科研成果方面和欧美尚有差距,需要加速追赶。

粤港澳大湾区的科研经费虽然不少,但是在重点产业链资金配置上不够合理,真正用于攻克原创性技术,解决卡脖子问题并能大规模产业化的资金和人才投入都不足,所以还存在产业链关键环节不完善的问题需要解决。例如,粤港澳大湾区内与通讯相关的芯片制造产业链缺失,国内厂商无法进口荷兰的EUV 高端光刻机,目前只能生产14纳米以下的芯片。华为海思设计出来5纳米以上的高端手机芯片,由于台积电等工厂使用美国技术,亦受到美国限制无法为华为代工生产,严重影响了华为手机的生产质量和数量。

3.3 粤港澳大湾区和当今世界著名大湾区相比还存在一线岗位人才缺乏问题

必须承认,粤港澳大湾区和美国旧金山湾区相比,顶尖科学家包括影响产业链关键技术的专家数量不足。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目标的实现需要,在未来十年还需要增加两千名一流科学家和技术专家,还需要五万名优秀高级工程师和高层管理人才,还需要五十万名优秀的工程师和中层管理人才。

还要看到,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还是严重不足。从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内地)急需紧缺人才目录(2020年)》(以下简称《目录》)中可以看到,《目录》是由1个主目录和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个城市分目录组成,按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3类进行编制。其中,覆盖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其他重点产业共26类,涵盖57720个急需紧缺人才岗位,涉及316类岗位和403类专业,需求人才总量超过33万人。

3.4 粤港澳大湾区要建设世界第一科技走廊需要加快进行制度改革与创新

应当指出,政治制度改革滞后于经济发展,所以必然会影响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因此,在粤港澳大湾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有待加强,现有干部选拔制度需要改革。广东省在政府层面公开选拔中高级行政人才,需要注重借鉴世界一流大湾区招聘人才的成功经验。香港在颁布国安法之后,立法会完成了选举工作,还需要落实完善爱国爱港的中高级行政人才选拔机制。与此同时,还要从实际需要出发适时设立香港、澳门和广东中高级行政人才的有效交流机制。粤港澳大湾区要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做好干部选拔机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实现全过程民主。总而言之,粤港澳大湾区实现目标的主要路径选择,必须把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配套进行。

由于一国两制尚未能全面落实,香港回归后过分强调保存资本主义制度,未能把一个国家放在突出位置,未能及时改革香港资本主义制度中单一依赖金融和房地产的明显缺陷,未能及时转型发展科技创新产业,所以导致香港经济一度停滞不前,致使香港底层民众的民生问题没有得到改善。香港民众特别是青少年由于受到境外反华势力长期影响和蛊惑,所以导致2019年香港发生了暴乱,严重影响了香港社会稳定,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有鉴于此,今后需要总结香港过度依赖地产和金融的具体制度缺陷,吸取科技产业未能充分发展、财富分配不均的教训,采取系统的社会改革措施,真正落实一国两制,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改善民生结合,进一步增强香港青少年对祖国的认同感与接受度。

通过粤港澳大湾区的综合优势支撑和存在主要问题分析,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粤港澳大湾区有条件实现世界第一科技走廊的设定目标,也能够逐步地解决现存的各种问题,那么按照实现目标的路径现在差啥呢?就是差在产业布局优化和制度创新设计方面的工作需要抓紧完成。

四、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世界第一科技走廊的产业布局优化


鉴于现有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的产业布局不够合理,主要表现在香港和澳门有高校资源,但是在土地制度和科技成果转化制度、风险投资等方面都存在制约;深圳和广州成为主要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但是学术基础和科研成果的储备不如美国旧金山湾区,也弱于国内的北京和上海,因此粤港澳大湾区必须通过经济改革优化产业布局。

4.1 注重合理利用大湾区土地资源,优化产业资源配置

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改革,主要包括自贸区制度推广、科技成果产业化、科技产业链资源配置和内地经济发展联动,还有产业资源配置和空间布局优化结合等方面。特别是需要依托现有产业集群,合理配置科技资源,加快吸引全球一流人才和风险科技资金,加速科研成果转化进度。与此同时,还要注重粤港澳大湾区的空间结构优化,采纳专家建议,突破行政区划障碍,强化区域合作发展[6]。为此,要提倡从广东省开始打破粤港澳大湾区行政限制,采用市场化方法配置土地资源,以求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保证产业发展和科技人才居住用地,推动旧城改造和城市更新集约利用土地,增加生态绿地和园林包括空中园林。需要统筹粤港澳大湾区的陆地和海洋统筹规划利用,在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基础上,考虑粤港澳大湾区海域空间利用和管理的衔接和一体化,有利于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7]。
 
7.png
【图3 粤港澳大湾区地图】

粤港澳大湾区要放眼于新时代,全面推动香港产业政策以高科技作为主导,有序改变香港土地政策,扩大深圳和香港合作规模。要重点解决香港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土地限制和人才不足问题,增强香港科技产业发展活力,争取与深圳科技产业发展步伐相一致。为此,建议将落马洲作为24小时开放口岸,把新田科技城扩张为30平方公里的科技新城。为达此目标,香港特区政府要联合深圳特区共同投入600亿元建设基础设施,加快上马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三个国家级别实验室的公共科研机构。双方要协调设立新田科技城管理委员会,作为管理机构;各派出50%主要干部,其中深圳派出的干部必须拥有科技园区管理经验。建议深圳企业在香港新都会投资30%税收交给深圳市政府,初期导入深圳华为、腾讯、比亚迪等一批科技企业设立香港研发中心,利用香港的学术自由吸引世界一流科学家。

4.2 注重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框架下,更好发挥粤港澳大湾区作用

粤港澳大湾区的电子通讯产品和智能家电产品等具有世界竞争力,非常适合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相关国家,建议在未来五年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延伸到中亚国家市场,并且进一步扩大对欧洲贸易和其他国家贸易,充分发挥深圳、广州、香港等地港口优势,加大广东电子、汽车、家电等产品的出口力度,争取占据更多世界市场份额[7]。与此同时,还要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合作框架,有效开发海外原材料资源和先进技术市场。为此,建议在深圳举办欧美国家、中亚国家和中国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论坛,重点吸收欧美留学生,并且为中亚国家培养留学生,以便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链安全、实现双循环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粤港澳大湾区还要注重发挥地缘关系优势,在自身的发展中带动海南自贸港建设和运营,这是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海南原来是广东省的下属区域,存在着紧密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郑重宣布,党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分步骤、分阶段建立自由贸易港政策和制度体系。这是党中央着眼于国际国内发展大局,深入研究、统筹考虑、科学谋划做出的重大决策,是彰显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决心的重大举措。

海南省建省晚,底子薄,经济基础较差,需要全国的支援,尤其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支援,海南发展的主要资金和人才大多数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可以直接带动海南的科技产业进步,进一步为海南输送人才和资金。粤港澳大湾区可以利用现有自贸区,进一步集中优质区域作为未来自贸区的扩展区域,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先行示范区联动发展,共同服务大湾区和海南建设。应当看到,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环境和海南相比存在局限,可以利用海南优美的滨海环境和自贸港政策,设立粤港澳大湾区企业相关的科技研发中心,吸引全球优秀人才来海南工作。

4.3 注重发挥出政策投放优势,为优化产业布局通过各类人才支撑

粤港澳大湾区要努力融入国家新发展格局,借助于地缘关系优势,充分发挥政策投放优势,鼓励香港各个大学和国内研究型大学在香港北部新都会设立科技孵化器,引导兴办职业教育,营造类似美国硅谷一样的科技产业化环境。为此,要努力做好顶层设计,研究粤港澳大湾区科技走廊产业布局规划,出台相应优惠政策:一是由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深圳经济特区合作制定住房政策,分别为两地年轻人提供人才房,统一认定标准,给予内地到香港科技人才通关便利,使之持有香港北部新都会区工作证,并且完善办理相关创业手续;二是两地政府要支持风险科技投资发展,鼓励金融企业转型风险科技投资,使产业基金能够承担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重大科技成果的部分风险;三是要利用香港自由港政策,为香港新都会青年人家属来港居住、子女上学提供便利,能够做到“一站式”服务。
 
8.png
【图4 香港北部都会区空间示意图】

4.4 注重加大横琴片区开发建设力度,牵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进程

横琴片区是澳门和广东合作的新区域,已经拥有十多年的发展规模。在此基础上,要借助澳门大学和横琴自贸区政策,以稳定的社会环境包括法制建设为基础,未来要以科技产业为主导,通过重大科技产业项目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世界一流人才前来创业发展,使之成为带动澳门和珠海高质量发展的引擎。要通过科技发展增加横琴片区的财政收入,增加廉租房供应,逐渐降低高房价,为科技产业发展创造有利的制度环境,让年轻人看到更多希望。
 
9.png

【图5 横琴新区城市总体规划(2014-2030)用地布局图】


五、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世界第一科技走廊的制度创新设计


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发展条件深刻变化,进一步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在这种情势下,迫切需要粤港澳大湾区加以引领和做出示范。为此,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应当进一步加大制度创新设计力度,努力为高端人才集聚提供优质创业环境,努力推动深圳特区和香港经济发展实现一体化,努力引进世界一流高端人才前来共襄盛业,努力为全域经济社会未来发展提供政治保障,努力建立起有效的医疗合作和防疫机制。

5.1 进一步加大制度创新设计力度,努力为高端人才集聚提供优质创业环境

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并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导向的指导下,要对粤港澳大湾区未来15年进行经济一体化和产业布局优化设计;要给予民营企业相对平等的融资便利,降低融资成本。为此,建议广东省带头改革招投标制度,废除军事领域以外的中央企业事实上存在的总承包项目的特权,使不同所有制企业主体对于政府基础设施项目和科技平台项目都有相对平等的竞争权力。

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来说,完全可以依靠香港的金融体系、深圳的创新活力和整个珠三角完善的工业产业强有力的发展势头,进行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安排。这样做,不仅能够影响我国内地广大地区,而且还能够辐射整个东南亚,进而会改变世界经济贸易的地理格局。应当看到,港珠澳大桥的建成加速了大湾区的建设进度。同时也应当看到,由于香港局势的不稳定性,曾经严重地影响了粤港澳大湾区的正常发展。在粤港澳大湾区存在的两种社会制度、三种货币制度、三套海关制度,都将影响未来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水平,要求我们必须拿出制度设计的创新举措。

与此同时,粤港澳大湾区要实现作为第一科技走廊的设计目标,今后的关键在于中高端人才的聚集,所以必须创造出世界一流的学术创新环境和科技创新环境,以利于吸引大批博士回国创业,吸引不同信仰的全球高端人才参与粤港澳大湾区科技研发和项目经营。为此,需要充分发挥内地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充分利用香港、澳门资本主义的有益成份,全面发挥科技创新体系优势,以利于主动和美国、日本的大湾区竞争。这样做,不仅要采取有利的经济改革措施,完善经济制度,还要在我国宪法框架内积极采取政治改革措施,做好政治制度设计,消除影响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各种障碍性因素。

可以预计,通过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设计,能够为粤港湾大湾区建设成为世界第一科技创新走廊释放改革红利,提供更多资金和人才,转化更多有效的GDP,增加大湾区的人均收入,同时逐步消除严重的贫富不均形象,带头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通过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设计,还可以降低高科技企业发展的行政成本和交易费用,让粤港澳大湾区每个居民都能够分享到科技产业发展的成果效益。

5.2 进一步加大制度创新设计力度,努力推动深圳特区和香港经济发展实现一体化

粤港澳大湾区九个城市要在未来实现同城化,经济活动全部一体化,包括通讯,硬件和软件。早在1988年6月3日,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在会见“90年代中国与世界大会”的与会代表时就说过:“我们在内地还要造几个香港。”邓小平的想法,就是要再造几个类似香港的自贸区,实际上是深圳要走正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仿行自贸区制度,大力发展生产力。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深圳和大连都想成为大型自贸区,目前粤港澳大湾区要努力成为国家第一梯队的龙头。为此,深圳特区改革要向香港自由贸易区制度看齐,保留深圳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创新体系,从经济活动方面遵守自贸区制度;深圳特区要整体建设成为大自由贸易区,解决和香港同频发展问题;要实行双线管理,推动深圳衔接香港为一线管理出口,其他城市9+2城市群实行二线管理进口;要强化双币互相流通,尽快使港币和人民币在大湾区自由流通,科技产业方面也实现双向合作。其实,上述构想早就形成了,目前推进的时机已经成熟。因此,建议在前海自贸区的基础上,把深圳特区整体变成自贸区,以消除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制度障碍。

5.3 进一步加大制度创新设计力度,努力引进世界一流高端人才前来共襄中华盛业

必须说明,粤港澳大湾区能否建成世界第一科技走廊,关键在于能够吸引世界一流人才前来共襄盛举。一流顶尖人才不仅需要世界一流课题和充足的研发资金、最具有学术自由的研究和发展环境,而且需要较高的个人收入以及最尊重人权的生活环境。以我国留学美国的人工智能和芯片领域的博士为例,他们在美国已经具备良好的科研环境和生活待遇,所以吸引他们回国需要综合考虑引进政策安排。在这方面,粤港澳大湾区要勇于做新时期中国“移民”政策的试验田,能够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在这方面,国家已经赋予深圳特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试点权力。据此,粤港澳大湾区领导小组应当在宪法框架内设计世界上最自由的学术研究和人人平等的学术经费竞争环境,打破传统的论资排辈潜规则。为此,要完善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引进制度,并从引进世界顶尖科学家和专家的实际需要,从现有的大湾区政府主导的科技创新产业基金中设立500亿元左右规模的人才引进和科技研发基金,争取在未来十年内从外部引进1500名以上顶尖科学家和30万名高级科技和管理人才,其他数量的人才要立足自我培养。当然,引进高级人才要根据本人意愿,对于愿意在中国长期居住的,必须简化手续及时办理大湾区长久居住证。而对于做出贡献的科学家和专家,要主动征询他们的意愿,愿意加入中国国籍的就要主动办理。归纳起来,就是要制定比美国针对科学家的移民政策更宽松,更尊重人才。

与此同时,粤港澳大湾区高等院校管理制度应当主动改革,坚持党的领导和鼓励科技创新、学术思想自由结合。在这方面,南方科技大学已经取得初步改革经验,十年内有望成为国内具有影响力的研究型大学。为此,建议大学校长采用教授推荐与党组织把关结合,实现全体教授以及学生代表投票选拔制度,党员干部和行政职务一体化,最大限度减少行政干预,保证在宪法范围内给予最大的学术研究和思想自由,争取成为世界级别的学术研究区域,具备主要专业吸引世界前2000名科学家的自由研究学术环境和氛围。建议大湾区内高等院校面向香港和澳门以及内地贫困家庭扩大招生,让贫困家庭子女有接受优良教育的机会,为改善基层民生奠定基础。

粤港澳大湾区要全面推动香港产业以高科技作为主导,有序导向香港土地政策,扩大深圳和香港合作区规模。香港特区在2021年宣布建设香港北部都会区,涉及面积达300平方公里 ,是香港面积的三分之一,可容纳250-300万人,提供65万个就业岗位,建设一个国际科技创新中心[9]。为此,建议香港北部都会区和深圳一起实行人才自由流动和人才房政策,让科技创业人群和大学毕业生首先摆脱住房困扰,与深圳形成科技发展合力。应当指出,香港新都会的发展关键在于产业创新,建议设立香港和深圳共同管理机构,实现共同投资和共享收益的新模式。要鼓励香港各个大学和国内研究型大学在香港北部新都会设立科技孵化器,兴办职业教育,营造类似美国硅谷一样的科技产业化环境。要通过科技创新发展,提高香港和澳门的财政收入,增加廉租房供应,逐渐降低高房价,为科技产业发展创造有利的制度环境,让香港、澳门年轻人看到未来希望。

5.4 进一步加大制度创新设计力度,努力为全域经济社会未来发展提供政治保障

必须正视,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外反动势力进军中国的门户,应当采取政治和经济以及科技安全措施,大力维护国家安全。由于社会稳定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改革基础,所以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要联手推进,进而完善符合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发展需要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这是消除香港和澳门社会动乱因素的根本措施。

5.4.1 要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国家安全网络管理制度。

2020年7月,国家已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并已生效施行。香港在2021年底已经完成了新的立法会选举,香港社会趋于稳定。有鉴于此,今后还要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国家安全网络管理制度,严禁暴乱分子利用信息平台发布暴乱信息、进行联络和组织非法活动。对美国facebook等国外信息平台,要进行法律审查和信息监测。凡是不遵守中国法律的,一律停止在我国的信息服务。

5.4.2 要根据香港基本法使共产党员参与议会选举。 

香港在一国两制的大前提下,应当加快政治改革进程,积极建立党组织,发展党员,推荐基层行政官员候选人。共产党员根据香港基本法有权参与议会选举,代表香港最广大百姓的利益参政议政,特别是首先要代表香港贫困阶层的利益。香港在国际金融中心基础上,要加快成为科技之都的步伐,为香港50年后与广东省社会主义制度一体化进行平稳过渡。

5.4.3 要全部差额民主选举和考核市长、区长和街道干部。

粤港澳大湾区政治改革的目的,是解放思想,主动完善上层建筑,设计适应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政治制度。今后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一方面需要吸引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凡是取得大湾区户籍的合法居民都享受选举权。另一方面需要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推广深圳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成功经验,首先推进行政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选拔的改革试点。在这方面,首先要全部差额民主选举市长、区长和街道干部。选举权和监督权是不可分的,公民只有投票选举,才能有效监督政府官员。在党的领导下,将宪法赋予公民的选举权落实,市长、区长和街道干部全部差额民主选举,公开民主选拔政府各级干部,竞争上岗,根除腐败。未来对粤港澳大湾区干部考核的重点,主要是任期内产业发展、人均收入和共同富裕,公民各种人权包括健康权、社会公平正义等是否得到有效保障。

5.4.4 要对领导干部决策进行终身追责和监督。

在粤港澳大湾区,党的领导需要进一步加强。借鉴合肥市重大科技项目决策体系改革经验,要加强对重大决策的监督。重大科技项目投资决策,需要党委、政府和人大、政协密切配合,需要智库研究和征询群众意见结合,由党委进行民主讨论后集中决策,最后在指定时间内出台重大科技项目投资决策。这样做,有利于全面依法治理社会,建设法治社会,改变传统的人治模式,减少因为领导干部个人盲目决策造成重大损失,完善领导干部经济审计方法,吸收行业专家参与审计,保障对领导干部决策进行终身追责。

5.5 进一步加大制度创新设计力度,努力适时建立起有效的医疗合作和防疫机制

2020年大规模爆发的新冠疫情改变了世界公共卫生面貌,对全球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负面影响。有鉴于此,建议粤港澳大湾区建立有效的医疗合作和防疫机制。为此,要有效利用香港自由港地位,扩大抗癌药物和医疗器械的进口,降低广东省域进口的关税,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在这方面,深圳首先要做全民免费医疗改革的试点,继而争取广东省域,进而使粤港澳大湾区居民都能够享受全面免费医疗待遇[10]。

为了建立起有效的医疗合作和防疫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制度创新设计力度,努力建立粤港澳联动防疫机制,互相支援防疫,将深圳研发和制造的空气杀菌设备普及到各大机场、火车站、地铁等人流密集公共空间,减少国际航班和货轮以及邮轮带毒人群对大湾区的冲击,力争2022年实现大湾区全部流动人群的疫苗覆盖。[11] 

结语:通过中外湾区发展态势的比较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第一科技走廊是完全必要的,也是有综合优势支撑的。这是在中美竞争中掌握战略主动地位的先手棋,有利于带动内地一起打破美国对我国芯片等高科技领域的封锁,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为此,粤港澳大湾区必须主动做好制度创新设计,以利于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大环境。

与此同时,粤港澳大湾区还需要加速科技产业布局优化,主动控制疫情,加大研发投入与人才引进力度,努力吸引和聚集全球更多的一流人才和风险科技投资,才能成为世界第一科技走廊,进而超越世界其他湾区,带动我国实现2035年远景规划目标。
 
参考文献:
[1] 广东组织工作.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EB/OL](2020-12-18)[2022-1-19]。
[2]赵燕,李雪净.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产业集群发展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21,(3):142-145。
[3] 澎湃号.综合开发研究院.罗杰斯预言:世界创新圣地将从硅谷移至深圳[EB/OL].(2021-7-10) [2022-1-19]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526598.  
[4]对话魏建国http://news.10jqka.com.cn/20220210/c636595642.shtml
[5]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N].人民日报,2019-2-19.
[6] 国世平.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和全球定位[M}.广东人民出版社,2018。
[7] 李政道,粤港澳大湾区海陆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D].辽宁大学,2018。
[8] 齐冠钧.“一带一路”框架下粤港澳大湾区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东北亚经济研究,2021,第5卷(3):18-26。
[9]戈振伟.香港拟建北部都会区[J].宁波经济(财经视点),2021,(11):17。
[10]高永文,龚夏雯,林晓燕.香港在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发展中的角色和机遇[J].港澳研究,2019,(4):65-73,95-96。
[11]刘启强,孙进.科技战疫:粤港澳大湾区企业抢占创新先机[J].广东科技, 2021,第30卷(1):21。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海域经略大安全观研究(批准号19FJLA001)》的主要成果。】

(作者:杨宝民,清华大学总裁班教授,大连海洋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特聘教授,深圳新摩尔商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靖宇,博士生导师,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大连海洋大学中国东北方向一带一路开发研究院首席专家、涉海企业家产业创新联盟主导者与创建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海域经略大安全观研究》的创立者和主持人;赵万里:大连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高洪义: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大连海洋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特聘教授;谢勇:深圳市湖北荆州商会会长;赵珍琳:大连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业管理专业研究生。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修订稿,作者授权首发)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
    携趣HTTP代理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