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国策建言 > 发展战略 > 阅读信息
原深圳市委副秘书长:如果深港边界还不做新兴产业经济带,香港真的无路可走
点击:  作者:李哲    来源:前海传媒   发布时间:2016-07-22 09:13:02

 

  方法总比问题多。这一点,用在香港身上尤其适合。是问题总要解决,这也更符合中国的根本利益以及香港的切身需求。事实上,中央对香港的战略性定位,近些年来看,也一直未停滞,从最早的CEPA到最新的粤港澳自贸区。通过深港、粤港近距离的地理优势来拉近彼此,这也更有利于从经济多元化的现实层面解决香港之困。然后,是否找到了最大公约数,让港人能更好地在融入大陆,实事求是讲,目前为止的探索依然尚有不足。最早从1995年就在思索港人实地融合的中国体改研究会副会长、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副理事长李罗力经过多年思考,给出的答案是构建深港跨境新兴产业经济走廊,以工业科技园区的形式让深港同城一体化,通过经济、文化、科技创新等深层次你我交融,既能有效解决香港问题,又同时符合李克强总理所提出的工业4.0,于港于大陆,无论是从理论,还是现实操作,都颇具可行性。

  前海传媒:从经济到政治,多重问题叠加下的香港,何去何从?在香港问题的解决方案中,深圳要扮演什么角色?

  李罗力:未来怎么办?我认为,要解决香港的问题,就要充分发挥深圳的作用。因为深圳现在已经发展起来了,而且深圳在经济转型方面,现在可以说在大陆地区是一马当先。深圳完全有能力可以把支持香港重新发展的作用支撑起来,这就是邓小平当时所说的,深圳要在保持香港稳定繁荣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为此,我认为中央应该给深圳赋予特别的权限,不能光是广东省下面的一个所属城市。其实我们这么多年一直在搞深港都市圈,关键就是要做这个事。

  我认为当前解决香港要做的核心的事情,就是重振香港的经济。而重振香港经济的根本办法,就是要解决香港的产业空心化问题。而解决香港产业空心化的关键,就是要让制造业重返香港。连奥巴马都提出来,要让制造业重返美国。因为现在大家都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重要的经济体,没有制造业是不行的,关键是解决不了普通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而且只有本地制造业发展起来,那些高端服务业——金融业、物流业、IT产业才能有的放矢的为本地经济服务,才能进一步带动本地的就业和税收,给本地经济带来增长。

  那么怎样才能让制造业重返香港呢?鉴于香港本土的营商成本已经奇高,且缺乏配置新兴产业资源的前提和基础,所以我建议在深港边界建立类似于新加坡裕朗工业走廊那样的新兴产业经济带,吸引包括国内和全球优秀的高科技企业和新兴产业到这里来落户安家,既利用香港金融、物流,国际免税港的优势,又利用中国国内主要是深圳的资金、人才、科技的优势,这个跨境新兴产业经济带由香港和深圳共同管理,实施特别的优惠政策进行招商引资。

  另外主要安排香港普通劳动力到这里来就业。因为无论多么先进的高科技产业,其产品的制造和装配线都需要普通的劳动力。即使未来,我认为机器人的使用也远不能代替普通劳动力在经济活动中所起到的基本作用。

  总之,我认为,制造业返回对香港来说绝对是一个好事,而且深圳通过这种方式来帮助制造业重返香港也非常有条件。

  可以说,在深港边界十几公里搞新兴产业经济走廊,对谁都有好处。首先是对在这里落户的内地企业有好处,一是香港本身就是国际免税港,在这个特别经济区又可以实行税收减免政策,对在这里落户的企业来说,税收低是肯定的。

  第二是有利于内地企业产品的进出口。香港直接与国际市场对接,而在香港制造的产品可以规避许多国家对中国大陆制造出口产品的贸易壁垒限制;另一方面,在香港生产的企业进口,从技术和材料设备进口来说,也可以规避某些巴统对中国大陆企业进口的限制。因此内地企业到这里设厂对其进出口和减免税大有好处。另一方面,对到这里落户的外资高科技企业也有好处,最大的好处就是方便进入中国市场和占领中国市场。

  因此我认为这个深港跨境新兴产业经济带是完全可以做的,而且现在也是最佳时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如果我们再不果断拔取这个措施,香港经济真的无路可走了,真的只能是日薄西山,不断没落下去了。

  另外在这十几平方公里,说是打造新兴产业经济走廊,难道只有工业厂房吗?当然不会。所有与其配套的生活服务,商业服务、金融服务、运输服务,IT服务都得搞起来,实际上就等于在深港边界建起一座跨境的新兴城市,这等于把香港的高端服务业和普通服务业都带动起来,香港产业空心化的问题得到了进一步的解决,不仅制造业返回香港,而且所有服务业在本土都有了直接本月服务的对象,这又会为香港带来大批的就业岗位和直接税收。

  这个举措不但会在一定程度上大大缓解解香港普通劳动力的就业困难,同时也进一步带动香港高端服务业的就业和发展,这样就可以让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好处,直接普惠到香港的百姓和中产阶级。

  这样就会大大地缓解香港普通百姓和中产阶级对香港回归多年后仍未享受到回归好处的不满,大大缓解香港社会对中央政府施政方针和政策的不满,大大缓解香港贫富悬殊的尖锐社会矛盾,从而为中央政府在新的条件下解决香港问题创造一个根本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解决好了,中央政府解决香港的上层建筑问题也就有了坚实的百姓拥护的社会基础。

  另一方面,打造这样一个经济产业带,还有一个重要的好处,那就是用这种方法解决了香港产业的升级换代问题。因为在这个新兴产业经济走廊中所引进的企业,都是代表目前世界产业高端的高科技、低能耗、低污染的先进企业和产业,真把这个经济走廊搞好了,香港事实上也就摆脱了原来的加工贸易型产业,而进入到先进科技产业的行列。

  前海传媒:如果在19971998年,最迟在2003年,当时能够推动深港同城化的话,并且除了信息流、技术流交换外,还能有一个人口交换,那香港可能就不会出现今天的问题,因为可以让香港的低收入人群到深圳来工作来发展。

  李罗力:我想,你说的这个也不现实。我认为让大多数香港人到深圳来打工,来工作和发展,可能是很困难的。很多香港人现在始终走不出孤岛经济的思维,一个很重要是因素是心理因素。他们就像宅男一样,哪儿也不愿去,就要宅在香港。结果越宅就越郁闷,越宅就越对社会不满。

  前海传媒:你说得对,不光是普通香港劳动力,就是包括很多管理人员,都不愿到深圳来工作和发展。不过,如果从九十年代末就这样搞深圳跨境产业区的话,香港可能就不会出现今天这样贫富悬殊强烈分化的局面。

  李罗力:你这个看法我完全同意。其实我们从1995年就开始研究深港一体化问题,我们综合开发研究院1995年就给政府写报告,推动深港一体化。那个时候深圳市政府是很重视的,深圳市政府亲自委托我们做这个大课题,并且到北京召开大规模的研讨会,形成报告后向中央呈报。

  前海传媒:这也包括你们当时讲要放开一线,管住二线”?

  李罗力:这个不是,这是李灏时代的事,最早是李灏同志提出放开一线,管住二线的概念。这个概念说的意思是把现在的海关线内移,把深圳特区的二线关变成管理货物进出的海关,把二线变成海关线

  这样内地的产品只要是进入了二线关,就视同于已经出口。哪怕是广州的、东莞的产品,只要进了二线关,就等于是出境到了香港,相当于出口了。而现在深圳与香港的罗湖口岸、皇岗口岸、沙头角口岸等海关线(就是所谓的一线”),只保留作为人员往来进出的边检线。也就是说人员仍然可以从二线关自由到深圳来,这个不算出境,只有从深圳的罗湖等口岸出去了,才算到香港出境。

  因此人员出入境不是自由放开的,必须严格按出入境手续来管理。所以叫"放开一线,管住二线"。李灏同志那个时候提出这样的想法,其实就是想把深圳特区内的三百多平方公里,变成整个一个大的保税区,变成完全与香港市场打通的经济大飞地。后来这个想法没有实现。

  我们1995年提出深港衔接”“深港同城化,实际上就是希望深港两座城市在基础设施上、产业发展上、人员往来上、运行机制上、政策法律上、社会治理上,都能够更加顺畅的相互衔接,优势互补,资源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严格的说,这个目标也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实现。这当然与当时香港根本不把深圳放在眼里有关,我们是剃头挑子一头热。另一方面,中央政府其实对于这一点也并不真正重视,并没有看到这个措施对香港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所以,之前我讲中央政策有六大失误,今天我说应该是七大失误,这也是中央政府对港政策的一大失误。那时深圳真是非常积极的,从市委、市政府官员,到深圳的学者专家和民间人士,都强烈呼吁,强烈推进,但是中央不作为,始终没有搞成。

  前海传媒:如你所说,现在搞跨境工业区是救急的办法,但是真正要实行也有不少困难的地方,比如边境的土地大部分是生态保护地。

  李罗力:对,但是我认为只要中央政府下定决心要这么做,只要中央政府也认为这种措施是可以来救香港经济的,那么什么困难都应该是可以克服的。所以我认为,中央政府的态度是决定性的。

  再说,是谁把这些地区立环保地、生态地呢?当然是香港政府嘛。当然,我在这里并不是说我们要不顾生态环保来进行开发建设,但是我认为,很多生态环保的问题可以用其他办法来进行解决,不能因为生态环保问题就不进行开发建设。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要绝对搞生态保护,那就别搞工业经济了。最原始的自然状态,也是最生态最环保的状态。农耕经济也比工业经济生态环保得多,那么难道可以说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我们就不搞工业经济了,就停留在农耕经济发展水平上了,这可能吗?

  所以,实际上我认为这件事情能否做成的决定性因素,在于中央政府,在于中央政府赞不赞成这样的观点和举措。中央政府如果认为这确实是个解决香港问题的好办法,那么香港政府是会有办法来落实和完成的。当然也要进行科学论证,也要通过香港的立法程序,也会对开发建设措施进行环评,也会采取尽可能的生态保护措施。

  前海传媒:还有第二个因素,有不少土地是在香港的私人手里,如果回购的话,成本会很高。

  李罗力:我认为真想做的话,办法是很多的。例如,土地也不一定要回购,拿土地入股也是个好办法。

  前海传媒:我接着您的讲的建议观点。现在搞的深港创新圈为什么会失败?因为香港那边没有角色,香港那边不参与。

  李罗力:对,香港那边没有任何角色,不参与,那算什么深港创新圈。包括前海。现在说是前海深港合作区,但是目前仍然是深圳这边剃头挑子一头热,香港那边并不重视,也没有多大的积极性。如果是这样,那么前海的深港合作区也是搞不成的。即使前海能搞成的话,按目前情况看,也不会是什么深港金融合作区,而是大陆在前海搞的一个金融试验区,是人民币走向世界的试验区,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离岸先行试验区。

  前海传媒:所以,你提出要搞的深港创新区(即深港新兴产业经济走廊),必须要有两个升级。一个是香港要有角色,要真正能够加入进来。加入进来是什么概念?在深港边境搞十平方公里,最少要有五平方公里,做科技园(产业园区),但是绝对不能搞成房地产。香港要在这里面有角色,香港要有土地和园区进来,这是一个升级。另外一个升级就是,在这个园区中不仅仅是科技创新,还要有金融创新、文化创新。所有产业的创新都加入进来。我甚至设想,应当把深圳的前海、高新区,都放在这个创新圈里来,把香港整个新界北都加进到这个创新圈里来。

  李罗力:我同意你的观点,无论五平方也好还是十平方公里也好,香港都要真正地参与进来,香港不进来,这个跨境产业区当然就搞不起来。不过你把它叫深港创新区,这个创新区与深圳现在所说的创新还有区别,与马云、马化腾这些人所讲的创新还有区别。它所指的还不是IT产业的那种创新。在这个你所说的创新区中,要大量吸引内地和海外很多高科技和先进制造企业,但这些企业都是能够充分吸收劳动力和充分创造就业岗位的企业。当然,这里面不能要落后产能、高耗能、高耗水和污染环境的企业。至于这个跨境产业区的范围,可能也不会有你想象的那么大,太大了就失去其特有的意义了。

  前海传媒:在这个深港创新区或者说深港跨境产业区,就应当引进代表当代最先进水平的工业4.0企业及其技术。

  李罗力:我完全赞成。就应该在这个地方搞工业4.0。就是要利用香港在出口、金融和海外市场等方面走出去的优势,去引进这方面的海内外先进企业和先进技术,不但要在深港跨境产业区中大量引进工业4.0的企业,而且包括4.0的工业技术和相关产业资金都欢迎进来,而且在这里生产的产品要还主要是面向海外市场,要去占领海外市场。

  在新的产业发展阶段,要继续让香港发挥桥头堡的巨大作用。这样一来,通过搞深港新兴产业经济走廊,不仅香港的劳动力就业问题解决了,香港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解决了,而且我们深圳这边的新兴产业发展,包括代表工业4.0水平的物联网、智能产业、机器人产业生命科技产业等也会得到强劲的带动,迅速发展起来。

  此外,如果在深港跨境产业区搞工业4.0,不但完全可以利用香港和深圳双方的优势,而且如前所述,可以让香港的企业和产业实现升级换代,这个时候代表香港产业水平的就不是加工贸易了,而是工业4.0,这样就可以使香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一下超过台湾、超过新加坡、甚至超过韩国。如果真能构建起深港跨境产业区的话,香港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因为它的背后是中国经济所拥有的巨大人力、资金、科技、市场资源,而韩国、台湾和新加坡都不具有这个优势。

  前海传媒:这个概念提出来的话,香港就要解决几个问题。一是划入到深港跨境工业里的香港这方面的几平方公里,香港的财政社保、医保必须可以覆盖到,这样香港的人才能过来。不止这几平方公里。应该包括前海,香港的财政社保也能够支持,支持香港人来深圳来工作。

  李罗力:这个我们原来都有一些构想,当然还很不完整,很粗略。我们认为,这个深港跨境产业区相当于是深港之间的一个特区,产品进出口和人员往来都实行特殊政策。

  从海关线来讲,海关线应该设在深圳这边,这样才能保证在这个深港跨境产业区生产的产品都算香港产地的产品。

  从人员往来来讲,两边都可以自由进入,但是要把出口。一般来说,香港那边要管深圳这边进去的人,出这个区进入香港的手续视同于从深圳的口岸进入香港。同理,深圳这边要管香港那边进来的人,出这个区进入深圳的手续视同于从香港的口岸进入深圳。但是,也可以实行特殊政策,凡是到这个区域里企业工作的无论是香港人还是内地人,都可以发一个特殊证件,五年之内可以不受限制地多次往返于深港两地。

  对于深港跨境产业区所用的原材料、生产设备和中间产品来说,凡是来自于香港方面的(包括从海外进入到香港的),都不算进口,都是免税产品;但是从大陆方面进入这个产业区的原材料、生产设备和中间产品都算出口。生产过程一旦完,产品就直接从香港出口运往海外目的地,相当于从香港出口直接进入海外市场了。

  正如我前面已经讲到的,这对很多要开拓海外市场的中资企业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一是由于来自海外的原材料、设备和中间产品不需要进口到国内,因而生产成本会低很多;另一是税收会低很多;再一是从香港出口会便利很多,还会避开很多国家和地区对大陆产品的贸易壁垒。因此,我相信很多要开拓海外市场的中资企业会愿意到这个跨境产业区里来落户生根的。同时,这对于要开拓中国市场的海外企业来说也是很有吸引力的。一是生产成本低,二是税收低,三是在这里生产的产品进入大陆运输成本低,四是便于进入和占领内地市场。

  前海传媒:深港相邻的十几平方公里之间如果真能把跨境产业园区搞起来,能够给香港提供二十万个就业岗位,那么香港的问题就好解决了。

  李罗力:对,什么都好解决了。不仅香港的产业转型问题,而且香港的金融产业和物流产业为本土经济服务的问题都可以得到有效的解决。现在香港的金融、物流基本都是为大陆经济服务的,是离岸运作的,因为它本土几乎没有直接服务的对象。

  另一方面,这不仅解决香港经济问题。更重要的是为中国打造一个工业4.0的产业园区。目前中国经济普遍下滑,产业转型还没完成,还处在产业转型的震痛期,传统产业不行了,新兴产业还没上来,整个经济面都面临很大压力。因此我认为,大规模地搞工业4.0在中国内地其实仍然是不现实的。而在深圳呢,经济转型已经基本完成,已经有了搞工业4.0的经济基础和产业基础。因此,在深港边界搞这么一个专门搞工业4.0的跨境产业园区,既解决香港经济的根本问题,又打造了一个中国目前最先进的工业4.0产业园区,同时又实施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让中国在这里生产的最好的产品走出去,打开和占领世界市场,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另外,我觉得,只要中央政府有决心,就可以去说服(实际上是命令)香港特首梁振英应该怎么做。因为香港与内地不一样,是一个行政牧区,特首梁振英需要去说服民众,说服立法会,也需要通过香港的立法程序。但是其实我认为通过这样做,也可以也让香港政府树立起新的威信,成为一个真正的能够管理社会和引领香港经济前行和产业转型的强政府。香港现在真的是没地方再可以展示它是个强政府的平台了,产业空洞化了,其他也没有了。除了在政改上以及在解决一些具体民生问题上发发言,表表态,其他真的是没啥可作为的了。

  我认为如果香港政府能够把这件事作为一个发展大战略提出来,那将香港赶上亚洲四小龙中其他三小龙提供一次极其重要的机会,甚至是唯一的一次机会。香港仍然可以走到世界发展的前列。可以解决香港二十万人的就业问题,可以解决香港目前金融产业和物流产业的困境问题,甚至目前困扰香港的住房、养老等问题也可以得到明显的缓解。

  我想,如果在这个跨境产业园区中划出一个生活区,不是搞房地产,不给开发商搞商品住宅,而是政府建保障房,建经济适用房,建廉租房,售租给香港的普通老百姓来住,这样不但可以使很多普通民众百姓、甚至中产阶级、知识分子都能够获得住房,而且也可以让香港的天价楼市价格降下来。同时也可以有效解决香港目前的贫富悬殊的问题。

  其实香港人的工资水平与内地人相比还是很高的,但是钱为什么不值钱,是因为生活成本太高。在生活成本中,吃的和用的都不是主要的,主要是住房成本。如果住房问题能够有效解决,就业问题能够有效解决,我想香港政府的威信也就建立起来,社会怨气也会大大减少了,社会矛盾也会大大缓解了。另一方面,既然在这里建立生活区,那么商业、娱乐等各种配套服务设施都会建立起来,又给香港百姓带来了新的发展商机和发展平台。可以为香港居民搞一个特殊通道。在这里工作,在这里生活,在这里消费,在这里娱乐。这十多平方公里就成为香港的新兴繁荣区了。

  对于深圳来说,这个跨境区主要是吸引企业到那里投资设厂,而不是解决大量人员的就业和居住问题。当然对于深圳这边也要会有一些人员就业的问题,但是这边过去的主要是高级人才,是专业技术人才,而不是普通劳动力。我想,甚至可以在这个跨境产业园区设定一个政策,内地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在这里工作,不仅可以拿到香港的高工资,可以拿五年内多次往返香港的特殊证件,而且在服务一定年限(例如五年)后,就可以转成香港居民。这样做就会对大陆的高级人才专业人才有很大的吸引力。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那就是将来在这个跨境产业区中主要实施香港的法律和制度,主要是按照香港制度来。但在这里的大陆企业,也可以设立特别的仲裁、法律通道。如何建立这个区内特殊的法律体系,要通过深港两地在合作中协商解决。

  其实无论是依照香港法律,还是建立一套特殊的法律体系,深港跨境产业区都是一张白纸,按照我们的意愿来重新规划设计,而且主要还是听中央的。

  前海传媒:香港有个10平方公里,深圳100平方公里,共同形成特别的发展区块。不过,还是先把香港的十平方公里搞起来

  李罗力:我觉得就是要先把深港跨界的十多平方公里搞起来。做起来以后,做成功了,再把区域逐步扩大。

责任编辑:高天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