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国策建言 > 发展战略 > 阅读信息
印言蹊:我国陆地与海洋地缘政治发展方略探析
点击:  作者:印言蹊    来源:昆仑策研究院公众号  发布时间:2015-06-15 11:20:37

 

14.jpg

 

   我国是一个海陆并具的国家,长期以来,陆权一直居于首位,陆地地缘政治是国家战略关注的重中之重,以至于我们许多人一说中国的面积就是只讲“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而忽略了三百万平方公里的海洋面积,海权思想淡漠是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海权逐渐被重视。十八大后,海权战略已提上国家战略的重要位置,如何正确认识与处理我国陆海地缘政治的关系,已成为一个十分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地缘政治学是政治地理学的一个部分,它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地缘政治学把地缘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这种观点为国际关系理论所吸收,对国家的政治决定有相当影响。”(1)地缘政治流派很多: A.T.马汉提出“海权论”,强调谁能控制海洋,谁就能成为世界强国。H.J.麦金德则提出“陆权论”,认为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成为最重要的战略地区。到上世纪50年代,塞维尔斯基提出“空权论”,强调空军在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其突出代表和支持者是意大利杜黑将军,他认为可以通过空军藉战略轰炸摧毁敌国战略资源及人民意志,迫使敌国屈服。各种地缘政治理论的流派如今多数已经不再适应国际社会局势的发展,高技术战争是陆、海、空、天、电、网的立体战争,其背后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单独的地理因素不足以成为一国强大或弱小的判断依据。但是地理因素影响仍然存在:一、地理因素会影响民族的性格和文化;二、地理因素会影响到国家的综合国力。地理因素一旦和当时的国际格局的影响结合在一起,就会对国家的外交格局产生重要的影响。总之,地缘政治理论的重要意义在于,影响事关国家安全战略、发展战略的政策方针的制定,在国家制定对外政策过程中,提供清醒的国家所处的安全环境的参考。
 
  我国从地理上看,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陆地国土总面积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3位,有着广阔的陆地国土与绵长的海岸线,海洋国土和资源十分丰富。我国陆上疆界2万多公里,与14个国家相邻,大陆海岸线长达约18000公里,自北向南濒临的近海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沿海分布有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舟山群岛、南海诸岛等7500多个大大小小的岛屿。我国在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中有着不少纠葛,南海争端,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中印边界争端,中越边界争端,等等诸多的现实问题亟待审慎处理。
 
  一、我国陆地与海洋地缘政治发展不平衡

  首先,我国是海陆兼具、陆权为主的陆地地缘政治大国。大部分地缘政治学者都承认,占据大陆主体地缘政治板块的国家,是有能力长期传承世界文明并在世界政治实践中发挥重大稳定作用的国家,而中国更是唯一延续文明未出现断层的国家。这完全得益于我国是陆地地缘政治大国这一客观现实。从自然地理条件来看,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具的国家,既有海洋又有大陆,但是大陆性要更强一些,陆权在我国一直占据重要地位,陆地地缘政治一直是国家战略的关注重点。从我国历史来看,多数情况是代表强大陆权的北方统一了南方,而少有代表海权的南方北上一统我国的情况出现。有人说秦始皇统一我国的进程,就是代表大陆性(或陆权)的秦国征服了代表海洋性(海权)的齐国和楚国的过程,我国从此进入了以陆权为主导的时代。秦始皇修筑的万里长城就是强调御敌于陆界之外的重要陆权标志。直到近代,面对敌人的海上入侵,中国人还是用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犯时修长城的方法对付敌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建设过程中不断强化海防建设和海洋经济建设,制海权思想才逐步形成规模,海洋生存、发展、控制权才逐步成为认识我国地缘政治学的重要视角。但是这种重视也是相对的,我国陆权思想依然占据很重要位置。
 
  其次,我国海洋地缘政治局面偏弱。从地缘政治学的角度来看,我国领土西侧中印之间有喜马拉雅山脉这一天然的安全屏障,东部则有大海隔阻,这样的地形长久以来对我国地缘政治产生双重影响:它既保护了也弱化了我国的国防安全。当年的英国殖民者,由于喜马拉雅山的阻挡,他们始终没有力量占领我国西藏。正因为有了大海的保护,政治外交战略策略均是围绕陆地地缘关系展开,“武经七书”无不以陆权学说为主题,近代以前我国的海防武装力量基本上没有得到重视和发展。二战结束,世界经济出现了海陆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使海洋作为国际贸易的纽带更显重要。特别是海上油气等资源的不断发现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成为现实,“向海洋进军”已成为濒海国家的基本国策。这种背景下,我国由于海洋战略的滞后,在国际间对海洋的争夺过程中一度处于下风。随着海洋经济发展的蓬勃兴盛,我国海洋权益形势愈发严峻,我国的传统海域,有不少海区被一些周边国家宣布为它们的经济区, 有不少岛屿被一些周边国家侵占,日本侵占我国钓鱼岛,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自 60 年代以来相继侵占我国南沙海域岛屿 40 多个。近年来,我国在这一带海域的科学调查和资源开发的经济活动更是经常受到干扰甚至是武装威胁。尽管我国政府一再重申“我国对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辨的主权”,“搁置争议, 共同开发”,主张通过双边谈判和平解决海洋权益维护问题上的争议,但是这些争议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而且我国似乎总陷入被动应付、消极防御的状态。尽管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改变闭关锁国、忽视海洋的落后局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海洋问题上,我国仍然没有彻底摆脱战略困境,从客观实力地位来看,我国应是一个海洋大国,但却是一个海权小国,对海洋问题发言权小。这些形势逼迫我国必须全盘考虑地缘政治全局,将海洋地缘政治战略提升到新的地位,立足亚太, 稳定周边, 维护自己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在建立亚太地区新的政治、经济合作体系和在区域战略平衡中, 发挥我国作为一个海洋大国的作用。

  第三,我国陆地地缘政治与海洋地缘政治不平衡的原因。我国海洋地缘政治相比陆地地缘政治比较弱化的、不够平衡的原因是多样的。从主观上看,我国传统文化的血脉中缺乏“海洋基因”,国民海权淡薄。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对陆地国土有很深厚的感情,守土意识非常强烈,对海洋国土的丢失和海洋权益的被侵犯,却显得淡漠许多。2010年国家海洋局曾组织调查,对我国海洋国土基本数据确切知晓的人比例很低,对领海、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等概念能正确理解的分别只有5.4%、4.0%、4.2%,很多国人觉得海南三亚就应经是“天涯海角”。 海洋意识的薄弱导致对海权的忽视,对海权的忽视又使得对海洋管控能力建设重视不够。从客观条件来看,我国海洋地缘政治环境比较恶劣,仅单面向太平洋,且在通向大洋的战略通道上阻隔着许多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海上战略通道非常狭窄,容易受制于人。这与美国三面向太平洋、大西洋和北冰洋、俄罗斯直接面对太平洋和北冰洋相比,出海洋面相当狭窄。从国际环境来看,我国大力发展海洋战略、推进海洋地缘政治面临很大的国际体系压力。国际金融危机后,美国单极霸权加速衰落,尽管美国在亚洲的强大影响与控制仍在,但随着我国在亚洲的强劲崛起,美国与我国在亚洲的现实利益、地缘政治及区域主导权争夺的较量也更激烈,美国60多年前为我国“量身定做”的“第一、二岛链”又派上了用场,处在岛链上的诸如日本、韩国、菲律宾、印尼、新加坡等美国盟友也就自然走上了前台。从历史角度来看,由于缺乏海洋大战略,我国曾错失解决海洋国土争议的战略时机,导致加剧我国目前的海洋困境。比如南沙岛礁问题,1974年西沙海战胜利之后本可乘胜南下收复南沙诸礁,1979年可利用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时机收回南沙,1988年如果适时扩大314海战的战果,多收回几个被侵占的岛礁,取得实际控制权,对于今天的南沙局势将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处理我国陆地与海洋地缘政治关系方略探析
 
  (一)加快推进海洋发展战略,夯实海洋地缘政治力量基础
 
  我国对海洋的依赖越来越深已是不争的事实,建设海洋强国、实施海洋战略是我国开展海洋地缘政治的力量基础,对我国发展的影响日益显著。海洋战略是处理海洋事务的策略、方法和艺术。是在国家海洋政治原则指导下的宏观思维,包括海洋权、海洋权益、海洋开发与保护、海洋防务、海洋科技等问题的国家目标、行动方案,实现上述目标的方案和手段等(2)。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再次高度肯定海洋战略的地位和作用。加快推进我国海洋发展战略,要进一步向海洋要经济效益,通过加强规划指导、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培育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让海洋经济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要进一步维护海洋生态文明,做到开发与保护同步、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并举,一方面严控陆源污染物的入海排放,一方面开展海洋生态修复、建设海洋生态保护区,切实保护海洋环境,实现长久发展;要进一步推进海洋科技创新,通过科技进步和创新来突破长久以来制约我国海洋建设、利用与保护的瓶颈问题,将技术创新引向深水、绿色、安全的海洋高技术领域;要进一步维护好海洋权益,一方面努力维护海洋和平稳定,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争端,另一方面要清醒认识海洋力量建设对于维护海洋权益的极端重要性,做好应对复杂局势的准备。总之,加快推进海洋发展战略,提升全民族海洋意识,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逐步达到海洋经济发达、海洋科技先进、海洋生态环境优美,具备先进的管理海洋事务能力,拥有强大的海上国防力量,实现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才能真正捍卫和维护国家主权完整和领土统一,坚定、坚强海洋地缘政治对话的立场和底气,有利于妥善解决与周边国家的海洋争端,全面参与国际海洋制度和海洋秩序的建设,从而创造服务于我国和平崛起的地缘政治环境。
 
  (二)注重陆地地缘政治与海洋地缘政治的协调发展
 
  在“海洋世纪”,我国必须大力发展海洋战略,在海洋地缘政治中争取最大的主动,这意味着国家战略方向的调整,即“陆权”与“海权”变更的问题。一方面我国必须高度重视海洋地缘政治格局,维护好我国海洋权益,另一方面要审慎对待海洋地缘政治的推进,从大的历史观中去正确把握海洋地缘政治力量发展的度。俄罗斯与我国最为接近,也是海陆兼具的国家,并且长期是一个典型的陆权国家,它拥有最长的海岸线但却长期没有良好的出海口。俄罗斯发现自己在海洋力量上的落后,自彼得大帝开始就一直想纠正这个局面,想从陆权国家变脸为海陆权国家。通过多次战争和多年的扩张,俄罗斯得到了太平洋、黑海和波罗的海的出海口。但是其实俄罗斯试图把自己从一个传统的大陆国家转变为海陆权国家的进程充满了失败。1856年战败的俄罗斯被迫同意放弃在黑海的海军权,拆除其在黑海沿岸的全部要塞;1905年在与日本海战中俄罗斯海军在对马海峡被日本海军全歼;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中,在美国的压力下,苏联被迫同意撤出在古巴的导弹。(3)苏联从六十年代开始,以平均每年90艘的速度造军舰,到1972年共建造了910艘;以后又有基辅号、明斯克号、戈尔什科夫号等航空母舰。到了20世纪80年代,苏联已经建成了远洋海军,有波罗的海、北方、黑海、里海、太平洋等五个舰队,共有海军舰只1297艘,潜艇377艘,海军航空飞机1440架。苏联的海军规模在世界上位居第二,是英国海军的两倍(4)。但是这种发展的最终结局,却是苏联的多艘航空母舰被当成废铁卖到国外,建造主题游乐园。苏联的海上力量的发展似乎并没有给俄罗斯留下什么可以继承的遗产。俄罗斯现在仍然主要是一个陆地地缘大国。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在地缘政治中,各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自然形态形成的制约,但要看到界限,越界就很可能遭遇失败。我国要充分认识自己是海陆兼具的陆地地缘政治大国,海洋战略发展必须有合适的度。
 
  (三)着力提升综合国力是提升地缘政治力量的根本基础
 
  当前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在日益加强,但是,地缘政治的博弈、新的世界格局的最终形成需要经过各种力量长时期的较量和竞争。虽然这些力量的消长变化取决于许多因素,但最终要看这些力量所具有的综合实力,看各国在综合国力方面是否占有优势。国际竞争已从过去单纯军事实力较量演变为综合国力的较量。综合国力已成为当今世界各个国家之间竞争的主要内容 。
 
  综合国力是由经济实力、科技实力、政治实力、军事实力、外交实力、精神实力和基础实力等多种要素共同构筑而成的。但在这些要素中,最核心的是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经济实力作为国家实力的最直接的物质基础,从根本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生存能力、发展能力和对外影响能力,以及它的国际地位。以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角逐,正日益成为国际竞争和较量的主要形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竞争的主导方式和主要趋势。科技的发展、知识的创新,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当今世纪之交,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就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对此,我们要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要充分估量高新技术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人民生活和国家安全的巨大影响,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认真对待新技术革命带给我们的挑战和机遇,顺应潮流乘势而上,把我国的科技搞上去,把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搞上去。在此基础上,才能真正在国际舞台上发挥大国作用,在地缘政治博弈中居于不败之地。
 
  (作者是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讲师、法学博士,全军政治课“四会”标兵;来源:昆仑策研究院)
 
  注释:
 
  (1)《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第118页。
  (2)《海洋权益与我国崛起》 第6页,李明春,海洋出版社。
  (3)叶自成,《从大历史观看地缘政治》,国家教育部重大理论攻关项目《我国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资金资助课题。
  (4)唐纳德·怀特:《美国的兴盛与衰落》,徐朝友、胡雨谭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409页。
 
责任编辑:中国梦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
    携趣HTTP代理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