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百姓话题 > 学习教育 > 阅读信息
平子:尊重孩子的生命·教育之道(二)
点击:  作者:平子    来源:昆仑策网  发布时间:2016-07-07 12:25:14

 1.jpg 

 

  一、家庭教育之道

 

  1、术道结合

 

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讲究“术”与“道”的结合,教育亦是如此。

 

教育之根本,为教育之道与教育之术的完美融合,如果脱离教育之道来运用教育之术,那么这样的“术”,必成为心术不正。不正,指“道”不正;大道不正,心术必然用歪。

 

此章之所以讲解中国传统文化“道”的含义,是为了强调“教育之道”的重要性。虽然“道”比较幽深,难以用文字说明,需一定悟性,但“道”是“术”的基础,所以不得不讲。

 

相反,“术”比较好讲,内容具体,用字较多。所以,后面讲“教育之术”的章节会非常多,但本章的“教育之道”,却是最为重要的。

 

家长多数不是教育行家,究竟何为教育之“道”?何为教育之“术”?稀里糊涂。有家长不知“道”与“术”的区别,以为“教子之道”就是“教子之术”;有的即便搞清楚两者区别,也还是认为,教育之术实实在在,教育之道玄虚难懂,为大话空话。所以,不少家长心急:教育大道理即可省略,早获教子之术、得到教育捷径,那才是最重要的。

 

其实,站不高岂能看得远?只注重眼前之机巧,忘记教育之根本,不正是现在家长教子困难、孩子怨天尤人的根本原因吗?万不可有此糊涂观念,轻“道”而重“术”,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为了适应中国的应试教育,不少家长有很好的教育之术,家长们喜欢相互取经、相互学习,却不知道怎么搞的,用在别家孩子身上效果显著的办法,用在自己孩子身上却常常不起作用。

 

家长们常把这种现状归结为:人家的孩子天生聪明或者老实听话,自己的孩子天性愚钝或者顽皮钝劣。焦虑之中的家长四处打听,想获得更管用的办法来让自家孩子“上路子”。逆反心理特别严重的孩子,长期生活在“失道”环境之中,就连一般学校老师也无能无力。

 

如果家长只求教育之术,表面模仿别人,并未搞清为何如此去做,不知什么是家庭教育之道,即便家庭教育之术再好,起作用的时间也会很短,或者根本不起作用。

 

比如现在,中国各大小城市都为从幼儿开始的孩子,举办了各种各样的收费兴趣班。尤其北京,只要家长肯花钱,小孩肯去,简直要什么有什么。许多孩子的业余时间被排得满满的,不能离开城市,无暇到农村乡下、到田野森林的大自然中去多玩。

 

其实,未必所有的兴趣班,真的就能让所有小孩开智。虽然寓教于乐,也以提前传授各种技能为目的,为标准的教育之“术”。

 

如果孩子特别喜欢,及早送去上课,就是符合了孩子天性特长的教育之道,效果自然特别好。

 

相反,如果孩子天性不喜欢,家长因为大多数孩子都送去学习了,怕自己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花言巧语逼孩子上课,幼儿拗不过家长,也为了讨得家长喜欢,不得不去。结果呢?孩子从内心深处产生对课堂教育的反感,对各种学习望而生畏,这种埋在幼儿内心深处的潜意识,孩子因为太小而不会表述,家长也不知道。可是到了小学和中学阶段,孩子厌恶学习的潜意识全面爆发,能让家长目瞪口呆。那时再要扭转,为时已晚,很困难了。

 

就国家而言,如果脱离教育“大道”之根本,所有的教育方法、教育之术,都会走向事物反面;对家庭而言,如果父母脱离教育“大道”之根本,所有出于爱心的教育方法、教育之术,也会走向事物反面,甚至孩子被父母的爱心压迫得喘不过起来,最后产生出仇恨心理。

 

这就是如果要讲“教育之术”,必先讲“教育之道”的原因,“道”才是根本。正确的“教育之术”均来自于正确的“教育之道”。

 

2.灵丹妙药

 

何为“道”?

 

老子《道德经》开篇就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是中国早于西方数千年,对宇宙间一切生物自然规律的哲学解释。

 

道,通俗地讲,是生成且作用于宇宙间,包括人类的自然万物、万事的力量。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一般认为,至少包含了“理念、规律、法则”之类的意思。但老子认为,用人类语言无法解释“道”,如果可用语言来表达,那就不是原来意义上的“道”了……

 

名,通俗地讲,指宇宙间自然万物的形象与名份。名,看得见摸得着。但老子认为,如果可以同人类语言去“命名”,那也就不是原本意义上的“名”了……

 

道,是无形的,故称为“无名”;物象,是有形的,故称为“有名”。先有无形的“道”产生出天地,然后再产生出有形的“名”,即包括人类的万物。这也是成语“无中生有”的本意。

 

没人能把“道”用语言解释清楚,却不知不觉,所有人都在如此“高大上”的哲学思维中生活了几千年。

 

老子的所谓“道”,囊括战国时期百家哲学之根本,儒家、法家、兵家、墨家等等,诸子百家无一不在使用“道”这个名词。所以鲁迅认为“道”为中国文化之根,而不是被封建统治阶级抬高到与皇权并列的儒家文化。当今西方将如此博大深厚的中国文化,缩小为区区一个“儒教”,是美国文化学者对中国文化的浅薄误读。

 

作为家长,如果能在家庭教育中,真正领悟出来究竟什么才是对孩子的教育之道,那么许多家庭教育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曾经在医院病房遇到一位农村母亲,儿子是八零后,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在南京一家金融公司工作;儿媳研究生毕业后在大学教书,为政府公务员千金。这位儿子十分孝顺,几天几夜不离母亲身边,赢得病友们的夸奖。

 

这位母亲是江苏海门乡下的农民,并不故作谦虚,告诉大家,自己文化程度不高,却要求儿子从小每吃一样东西,都要让父母先咬上一口,因为如果不这样,孩子就会变得自私。

 

学习上,家长没有能力帮助孩子,却要求孩子把班级学习前五名的同学带回家来玩,由母亲热情招待;如果不是成绩好的同学,不许儿子带回家。家长解释,这不是鼓励儿子“巴结”,而是因为成绩好的同学坏毛病少,鼓励儿子和他们交朋友,可以学好而避免学坏。

 

后来儿子想与大城市姑娘谈恋爱,父母不同意,说:“我们是农村人,会被城里人瞧不起,如果不平等,你不幸福,我们也不幸福。”儿子把父母带到女方家里,女方父母平易近人,农村父母欢喜得不得了,成就了儿子的美好姻缘,也为自己带来了幸福……

 

这位在教育上比较成功的农村母亲,似乎并没有什么与众不同的教育之术。她教育成功的真正原因是“道”而不是“术”。教育之道的大智慧,早已融化在她和丈夫朴实无华的心灵里,没有任何矫揉造作。

 

所以,中国之道、教育之道,并不一定文化程度高的家长就掌握了,相反,许多没有高等文化的普通家庭,却能无师自通。越是自以为有文化的高级知识分子家长,越容易与教育之道背道而驰,因为这些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思想杂念比较多:攀比多、炫耀多、不满多、功利多,而教育之道是必须返璞归真的。

 

许多家长对“教育之道”一头雾水,四处打听究竟有什么灵丹妙药才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而那些所谓的好方法,其实都只是“术”,而并非“道”。如果当家长真正领悟出了自己的教育之道,那么所谓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将不学自来。相信每个家长都能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创造出更多的教育好办法。

 

道,才是家庭教育真正的灵丹妙药。

 

3.大道至简

 

领悟教育之道的确困难,因为看不见、摸不着,各家孩子有各家孩子的特点,无一定之法。

 

为了解决中国几千年后,我们现在家长的“领悟困难”,先哲老子使用了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名”来解释这个问题,那便是生活中最常见的“水”。

 

老子认为水是地球上最接近“道”的一种物质。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意思是:最好的品行,就应该像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我们的家庭教育何不如此?父母如果像水那样,不以强势面目出现,不与孩子争高低对错,不垄断家庭话语权,把事物的原委利弊分析给孩子听,引导孩子正确选择,如此造福、滋养于孩子,是否更接近于教育之道?

 

老子说:“(水)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水就是这样的品行:居住,选择好的地方;心胸,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与人相处,仁爱而真诚;说话,恪守信用;为政,管理水平很高;做事,发挥很好的能力;行动,把握适当时机。

 

如果家长用水的这些品行去对待孩子:

 

“居,善地”。家长像孟母三迁那样为孩子选择有良好教育环境的居住之地……

 

“心,善渊”。家长心胸宽阔,在孩子面前经常保持沉静理智,对孩子多观察,少责骂,偶尔露峥嵘……

 

“与,善仁”。家长仁爱、宽厚、真诚,在孩子面前做一个和蔼善良的人、一个有仁爱精神的人、一个能够帮助别人的人,而不是做一个让孩子害怕、憎恨、敬而远之的人……

 

“言,善信”。家长恪守信用,在家按规则办事,说到做到,从不朝令夕改,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从不对孩子一套对自己一套 ……

 

“政,善治”。家长做事情井井有条,身教重于言教,对自己和孩子的家庭管理水平很高……

 

“事,善能”。家长行动能力很强,说到做到,用自己的落实能力言传身教……

 

“动,善时”。家长善于把握适当的教育时机……

 

所有的“如果”加在一起,每位家长的教育是否能更接近于家庭教育之道呢?

 

老子说“夫唯不争,故无尤。”

 

水,因为从来不去争斗,所以没有过失。而我们做家长的可以反思一下自己,谁没有被自己孩子气得七窍生烟过?只有不与孩子争斗,家庭教育才能没有过失啊!

 

万物之中水是最简单的,连个形状都没有,给他什么形状,它就是什么形状。正如家庭教育,也应该这样,父母把自己当成水,孩子是器物,孩子是什么特点,父母就把自己变成适合于孩子的样子。如果说水的特点是“随遇而安”,那么家长就应该“随子而安”。

 

水,顺势成形,没有固定模样,所以无孔不入,自由流淌;家庭教育同样如此,随着孩子的性格特点,家长随时变化教育方法,点点滴滴的教育无孔不入,如天空飞鸟,自由翱翔。

 

家长如果真正做到“水”的德行,家庭教育的力量之大,定会超出预期。

 

老子云:“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意思是说,水是天下最柔弱的东西,但水流动遇到阻碍的时候,它会迂回百折的前进,而且在流动的过程中接纳百川,凝聚力量。其积蓄的力量是很惊人的,如果攻坚的话,没有能够胜过它的。

 

当我们的家庭教育也像水那样孜孜不倦、不折不挠、汇流百川之后,终有一天,也能看到像水一般巨大的教育力量。

 

“上善若水”。上善,是“道”的另一种称谓,表示具有了高贵品质道德,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就表现出了“水”的道德品质。

 

所以,老子认为人类应该像“水”学习,当具备了水的品质的时候,也就拥有了最好的品行。同样,当家长具有了水的品质,也就拥有了世界上最好的家庭教育。

 

“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道德经》)。真正的教育之道(基本原理、方法和规律)都是极其简单的,当我们把复杂冗繁的表象层层剥离之后,教育大道就显现出来。

 

如果发现一个道德品质好、精神身体好、学习成绩好的孩子,观察其家庭,其父母文化程度并不一定很高,甚至根本不懂教育理论,但他们一定具备“水”一样品质的家庭教育,因为大道至简。

 

4、一以贯之

 

孔子有一则著名故事。

 

有一天,孔子对得意门生曾子说:“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是孔子最早的弟子之一,名参(shēn),字子舆,参与《论语》编制,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后世尊奉为“宗圣”。 

 

孔子对曾子说,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思想贯穿始终的。但这个“一”究竟是什么?孔子没说,大家也不理解,都跑去问曾子,谁让曾子是孔子的好学生呢!

 

曾子替老师作解释:“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此“忠恕”不是简单的“宽恕”,大体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

 

曾子居然把老师的这个“一”解释为“忠恕”两字?对吗?既对也不对。此两字至多只能理解为做人的行为准则之道,并不能代表老师“一”的全部含义。想必曾子心知肚明,只因说多了问者也不懂,只好如是说。而孔子的“一”,如果真的可以用两个字来解读,那就不是“一”了。

 

儒家与道家其实相通,老子比孔子年龄大得多,孔子曾经见过老子一面,对老子评价极高,说自己就像见到了天空中不断变化的神龙。如果老子当时尚存活于世,有可能对孔子会心一笑。因为老子的“道”,与孔子的“一”相通。

 

老子曾经说过:“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一,即原初者,化一者,即道。式,是古代占卜用的工具。老子的意思是:圣人以“一”作为观察天下万物的工具。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九章说:“天空得一而清虚,大地得一而安稳,神只得一而显灵,江河得一而流水,万物得一而生长,王侯得一而天下归正。”

 

老子的“一”和孔子的“一”,是一个意思。甚至可以这样说,孔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的哲学思想。

 

果不其然,孔子在另一个场合对学生子贡说:“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

 

子贡名字叫端木赐,所以孔子叫他赐。孔子问他,“你以为我是学得多了才一一记住的吗?”子贡回答,当然啦,难道不是这样吗?孔子说:“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否定自己是看多学多了知识,然后才一一记住。他说自己是“一以贯之”,用了一个根本的“一”,把所有的知识贯穿始终。这个“一”,显然不是曾子解释的“忠恕”,不是人的行为准则。

 

孔子的“一”到底是什么?无人说得清楚,常被解释为是一个可以贯穿于事情始末的根本性道理。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一”,人世间有大大小小无数个“一”,只要我们真正找到了这个可以贯穿始终的“一”,许多矛盾迎刃而解。

 

同样,家庭教育之道,也应有贯穿始终的“一”,否则将很难把正确的教育理念坚持到底。

 

笔者是把“尊重”两字作为家庭教育的“一”来看待的,也就是大标题《尊重孩子的生命》。

 

当然,世界上一定存在不想生孩子的丁克家庭,但为何大多数家庭都选择了生育孩子?无论何种原因,有一点是肯定的——不是尚且不存在的孩子想要出生。天下父母选择要孩子的原因可能各种各样,却唯独不是孩子本人。

 

所以,家长们并没有征求孩子自己的“意见”,就选择生下了孩子,如果孩子将来不快乐,人生无趣,会不会“怪罪”父母的“独断专行”呢?

 

做父母的因自己的各种“需要”而给了孩子生命,从一开始就是作为父母的主观想法,有什么理由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孩子呢?如果这个孩子不能给自己或家族带来荣誉,有什么理由责备孩子呢?

 

更何况,孩子先天所有的优缺点,全部来自于父母,自己别无选择。家长如果对孩子不满意,首先应该对自己不满意。无论如何,是家长要求孩子出生,不是孩子自己要求出生的。

 

孩子出生,原本就是个“无中生有”的奇妙过程,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无中生有、有中生无”的过程,也就是一个“时间”过程。这个时间过程的全部,本应既不属于父母,也不属于任何人,只属于生命自己。

 

所以,尊重孩子就是尊重生命,只有尊重了生命,才能让家庭教育良性循环。家庭教育良性循环了,孩子生活快乐,感激父母给了自己生命,将来自然会产生感恩父母的心情。

 

家长如果满怀歉疚的心情,尊重孩子,善待孩子,不望子成龙,发挥孩子特长,即便将来孩子不能出人头地,不能成为社会上的所谓“成功者”,只要做到让孩子自食其力,并喜欢自己的人生,喜欢来到人间“旅行”,而且“旅行快乐”,应该也就可以了。

 

所以,家庭教育“一以贯之”的“一”,其实就是最简单的“尊重”。必须尊重孩子的生命,而不是家长通过生养孩子来尊重自己的生命。

 

只要家长真正想通了这个道理,真正把孩子当成了另外一个独立生命来对待,做到了对自己孩子的尊重,那么一切对孩子的不满和失望,是否都能烟消云散呢?

 

家长放下对孩子的私利期望,放弃对孩子的私利理想,就会分享到孩子成长中的快乐,体会到孩子成长中的痛苦。以尊重生命的态度“一以贯之”对待孩子,家长就会从高高在上的所有者身份,变成平等相处的监护人身份,孩子可以获得更加健康的成长环境。

 

总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事做人都要以“道”为根本,教育理念比教育方法更为重要。

 

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教育之道,任何家长都可以根据不同孩子的不同特点和不同生活环境,创造出适合于自己孩子的、行之有效的不同教育方法,从而掌握真正的教育之术,培养孩子成材。

 

二、国家教育之道

 

1.科考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道”与“术”的结合。小到家庭教育,大至国家教育,教育之道均为教育的灵魂与根本。如果脱离教育之道来运用教育之术,那么这样的“术”,必将走上歪路邪路。

 

考察中国唐代教育,首创科考制度,目的是为了在全国范围内不分贵贱地选拔国家栋梁之材。教育思想走上正道,国家哪能不兴旺发达?此科考之术既然符合国家治理之大道,那就不可能是封建文化糟粕。

 

可是发展到后来,儒家官本位文化控制了国家教育,“读书做官”成为教育的唯一目的,科考竞争无比激烈。为了录取公平,大清朝廷统一评分标准,程序化的“八股文”应运而生,全然违背了初唐时期国家选拔人才的教育正道,小说《儒林外史》就是当时学子的真实生活写照。

 

清代的“八股之术”无需将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出来的官员未必都是人才,无德无能的官员比比皆是,卖国求荣的官员多如牛毛。清朝著名大官李鸿章、曾国藩所搞的洋务运动,并没有从根本上为国为民,他们始终以保住官爵为首要,充其量也就是智商极高、眼光更远的“精致”利己主义者罢了。儒家官本位教育之道,毁掉了中国在两次世界工业革命时期科学发展的机会,成为中国官场腐败、经济落后于西方工业社会几百年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考试之术,发展到清代,由于脱离了国家教育正道,完全成为封建文化糟粕。

 

当今中国,国家大力推行科学教育,汲取古代科举考试中“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公平教育机制,用高考的办法选拔人才,原本也是不错的“教育之术”。只要走教育正道,按国家发展所需要的用人层次,控制好各类大学、大专、中专的录取比例,将普通高等教育与专科技术教育相结合,使各类学生朝着中国传统的“学以致用”方向培养,朝着毛泽东提出的教育方针发展,中国教育应该可以健康有机发展。

 

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说:“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此外他还有许多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诲,这些都是中国社会主义教育之康庄大道。

 

国民教育之性质,从首创者德国开始,原本就应该是社会重要的福利,目的是通过全民科学文化水平提高来增强国家实力。

 

不料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在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学习美国,采用部分自由市场经济的办法来“搞活”教育,逐步把全民教育变成了教育资本化的盈利手段,生源成为学校“教育资本主义”的盈利商品。

 

中国市场化教育改革,表面上是为解决教育资源的缺乏,实际上,相当于足球比赛,裁判见大家都在争夺一只足球,于是临时改变规则,让运动员每人都可以从自己手上花钱买到足球,结果人人自己玩球,裁判员发了大财。

 

这种从根本上违背社会主义性质的教育之道,不断提高大学学费,不断放开大学录取名额,造成了从八零、九零后开始的教育与生产劳动严重脱节。

 

虽然这批学生不乏优秀之才,已经成为中外许多知名企业的科技中坚力量,但由于社会对不同专业的需求量问题,很多学生不能学以致用。

 

许多高校毕业生,无技能、无专长,书本知识无处可用,成为“无用”学生。

 

而于此同时,又有许多乡镇私企招不到大学生。因为小资本家给的工资太低,没有休息时间保证,大学生们多不屑到一无社会地位、二无经济利益、三无休息的地方去被残酷剥削。

 

国家从根本性的教育指导思想之道上出现了严重偏差,由高考指挥棒所决定的“应试教育之术”自然会越来越变态。

 

现在的家长,并不担心孩子上不了大学,因为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高中生都有大学可上,而是担心上不了重点大学和热门专业。大学文凭从扩大招生开始就不值钱了,全国只剩下寥寥无几的几所名牌大学文凭,以及热门专业的文凭还算值钱。

 

这样一来,中国学生对名牌大学和热门专业的竞争更加激烈。学校应试教育只能围绕选拔竞争打转,无暇考虑学以致用。中国教育从根本上背离了毛泽东的教育思想,学生变成了学习竞争机器,学了一肚子过剩知识。

 

有八零后和九零后学生痛苦地说:“我们十几年晚睡早起,好像生下来就是为家长和老师用来对付高考的……”本来挺好的“教育之术”,变成了对学生的精神摧残之术,当今中国教育指导思想不正,教育之术必然随之走上了邪路、歪路。

 

背离毛泽东正确教育大道之后,中国教育出现了恶性竞争。理科试题越来越难,老师道高一尺学生魔高一丈,还是难以分出优劣。文科试题出现“新八股”,机械式答题,脑筋急转弯式答题……不彻底消灭学生正常的想象力、理解力,创造力誓不罢休。为了把学生智力分出“高中低”三个层次,必须做到高考成绩“两头小中间大”,老师们绞尽脑汁编写更难、更怪的试题目来考倒学生,师生成为对手和敌人。

 

中国现在的应试教育已经走向极端,只怕越来越难以为继,如果造成更严重的后果,甚至危及到学生生命,估计就走到尽头了。

 

2、科考发展

 

未来中国教育将如何发展?有可能向两种极端变化。

 

一种极端是:如果国家政治向强化社会主义公有制方向发展,那么不一定会完全取消公平高考和应试教育这样一些传统“教育之术”,但一定会纠正教育指导思想,重回教育正道。

 

社会主义的教育正道,应该是符合社会用人需要的多层次教育和多层次办学。只要国家提高包括工人在内的技术人员待遇,一定会有许多家长和学习成绩比较好学生,主动选择报考动手能力要求比较高的技术学院,而不一定非要去竞争以科学理论学术研究见长的普通高等教育。

 

这样一来,专科院校培养动手能力较强的科学技术人才,本科院校培养理论研究水平较高的科研人才,北大、清华进入世界一流大学指日可待。

 

中国只有在恢复了毛泽东教育指导思想的时候,才能真正回到教育的康庄大道上来。

 

到那个时候,中国即便还保留一定程度上应试教育,学校也一定会进行“分层次”教学改革,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结合,让学生从德智体三方面健康成长。因为,学校只有培养出了有文化的社会所需要的各类劳动者,毕业学生在社会上供不应求,才能给学校带来荣誉,而不是像现在,只有高考录取率才能给学校带来荣誉。

 

这才是真正的“教育之道”与“教育之术”的完美结合,如果这样,中国制造和中国科技,将世界无敌!

 

另一种极端是:如果国家政治继续向私有制度发展,那么取消传统高考和应试教育这样的“教育之术”指日可待。

 

如果中国决定照搬美国式的私立与公立学校“双轨制”教育体制,将会以很快速度“纠正”所谓的应试教育“错误”。因为中国现在的教育,带有很多社会主义特色,必须把教育中的社会主义特色“纠正”掉,资本主义中国才能全面完成与资本主义美国的全面接轨。

 

目前中国以公立学校为主,私立中学主要强化英语教学,教学总体水平不如公立重点中学,而大学很少为私立。如果不废除高考,中国有钱有权人的子弟就只有与全中国成万上亿的学子竞争最好的免费教育资源,这样一来,如何像美国那样保证富人和官僚子弟的精英学习特权?

 

毛泽东从来就认为,中国旧社会愚昧和落后的原因,是由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教育才成为“贵族和资本家的专利”,于是“生出了智愚阶级”。

 

而美国虽然没有“教育与劳动”的“脱节”,但他们打着民主平等的旗号,设立了许多只有富豪和世袭官家子弟才上得起的私立学校,对少数上得起这些学校的学生进行精英教育,让普通老百姓孩子在公立学校里大玩特玩,自觉甘当“智愚阶级”。金钱面前人人平等,是美国双轨制教育体制的本质。黑人奥巴马的白人家长母亲,如果没有钱让儿子从小就读于私立学校,奥巴马是不可能当选美国总统的。

 

从学校教育开始,美国就通过金钱来进行分类教育,“民主平等”地将富豪官僚子弟送进了上流社会。因为美国确立了如此赤裸裸的国家阶级教育指导思想,才相应采取了中学推荐与大学录取相结合的“教育之术”,以保证上流社会资产阶级接班人的血统纯正,同时又保证了国家高科技的发展。这与文艺复兴时期,就读于欧洲建筑学校的均为贵族子弟,是一个道理。

 

中国只要从国家政治上改变了无产阶级专政性质,走上与美国一样的教育之路的可能性极大。因为无论什么国家,教育的阶级性都是无法抹杀的。

 

中国家长多数为工薪阶层,会拥护美国教育体制吗?如果将来中国教育真的变成了美国模式,从高校录取方式到学校教育方式全部接轨,也许很多家长和学生不仅不会喜欢美国式的轻松学习,反而后悔,珍惜起现在中国教育部对所有学生提供的“精英式”应试教育,寒门弟子会渴望再有高考的公平竞争机会……

 

国家的教育之道和教育之术,作为普通家长,是没有办法控制的。家长和学生所能够控制的,只能是自己的家庭教育。家长要时刻关心国家教育政策的细微变化,力求具备超前思维的能力,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家庭教育目标。

 

2016.7.6

 

    【作者简介】宋晓萍(1955-) 笔名平子,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现代文学研究会会员,曾任教师、新闻编辑记者、企业管理干部,发表文学评论、散文、新闻报道和学术文章数百篇,著有:《中国经典故事系列·经典神话解读》,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5年7月出版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