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百姓话题 > 民生权益 > 阅读信息
陶余来:让游客与原住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点击:  作者:陶余来    来源:昆仑策网  发布时间:2023-05-19 12:29:52

 

 

“面对旺盛的旅游需求,古镇同质化现象让一些慕名而来的游客感到失望。大同小异的外观设计,千篇一律的制式产品,连商业业态都有些雷同,烤肉、酒吧、网红奶茶、手工银饰……你有我有大家都有。”“一些古镇为了实现商业功能迁走当地居民,反而失去了文化之根、独特之美。”

 

2023516日《人民日报》《立足文化根基 打造古镇特色品牌》文章中的这几段话,读来深有同感,也暴露出当代中国旅游的深层次问题。笔者几年前游大理、丽江归来,也曾以“我穿越大半个中国来看你做生意”为题,在当地媒体(《合肥宣传》杂志)发稿,评论过旅游同质化严重的问题。

 

笔者去云南大理、丽江旅游,本想体验大理白族、丽江纳西族人家的生活,却发现两景区除建筑外观有别外,旅游内容大同小异。为了发展旅游,城中原住民早被迁出,招来的都是善做旅游生意的客商,游客想寻个少数民族人家,与其“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愿望无以实现。

 

安徽桐城市孔城老街,几年前被某知名文化公司包装策划后,原住民被别出心裁地“洗脚上楼”,住上了附近的几栋回迁楼。本来老街夜晚还灯火通明,如今白天游客散去,夜晚客商关门,老街黑灯瞎火,被人戏称“鬼街”。

 

2018113日《人民日报》大地副刊《天坑寨子》一文,曾就重庆“武隆天坑”迁出原住民发展旅游提出异议:“导游告知,寨子里原有五十户原住民,他们世代在天坑里居住,因开发旅游,现已迁出。我听后扼腕一叹:开发旅游一定要把人迁出吗?看不到原住民真实生活的旅游还是文化旅游吗?”不知后来当地政府有没有纠正这一做法。

 

人是万物的主宰。如果说山川、建筑等只是旅游的外在躯壳,那么原住民生活才是旅游的内在肌理、灵魂,也是彰显景区个性最显著的文化标识。外迁原住民,招来客商,虽可赢得一时热闹,却不啻于对景区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美学特质的野蛮阉割。原住民虽然短时间里可以因外迁获得较为丰厚的房租收入,但如果不能实现“可持续旅游”,赢不了“回头客”,原住民最后的获得感、幸福感还是不免会大打折扣。

 

一些景区只考虑老宅里住人存在容易发生火灾等隐患,殊不知这些老宅历经几百年人间烟火,民间自有“太平缸”等一套成熟的防火经验,只要详加引导,严加教育,充实现代化消防设施,完全可以完善消防治理等难题。

 

再说,“房子靠人住”。老宅夜里发出的声响就如老人的叹息,只有知冷知热的儿孙晚辈时刻绕膝相伴,才能随时发现其“头疼脑热”,及时端汤送药嘘寒问暖。如果任由客商打理,一来不熟悉内情,不够上心,二来夜晚没人,反而难以第一时间发现其漏雨、火警等险情。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千城一面、千篇一律,折射出中国旅游同样存在创新乏力的问题。比如民宿,不是搭个铺盖安个空调加个淋浴联个网完事,只有让同住同吃同劳动相融合,才能丰富提升民宿内涵,避免单调乏味。

 

杜绝动辄迁出原住民、纠正旅游同质化严重的问题,还必须文旅等部门牵头制订相关法规政策,用强制性法制保障和政策引导,引领地方旅游可持续发展。

 

比如前年111日,笔者在呼和浩特郊区的辉腾锡勒草原风景区旅游。时已降雪,早过盛夏旅游旺季,景区附近虽酒店林立,兼有专为接待游客而建的蒙古包扎堆密集,却游客稀少。驱车环视,发现草原原住民多已定居住进了成排的砖瓦房村落。游客想住进牧民原汁原味生活的蒙古包,体验挤牛奶、熬酥油茶、赶勒勒车转场等“牧家乐”生活已成奢望。发展草原旅游,必须在尊重牧民意愿的前提下,适量保留一部分原住民牧民。如果牧民过传统游牧生活的意愿不强,地方政府不妨考虑予以适当经济补贴,尽可能留住一些牧民生活“活化石”。

 

只有多措并举综合施治,才能实现《立足文化根基 打造古镇特色品牌》文章中所期望的那样,满足游客“希望进行文化体验游、沉浸式旅游”的需要,让人们“看到古镇历经岁月洗礼留下的历史记忆,体验不同的风土人情,欣赏当地独特的人文精神和美学特质”,扭转“我穿越大半个中国来看你做生意”的旅游尴尬。

 

作者:陶余来;来源:昆仑策网【原创】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烽火HOME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