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方面要讲好当代资本主义必然走向灭亡的故事,另一方面要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走向成功,为人类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故事。
党史研究要更好地发挥资政育人的作用,对党史研究者来说,有两个问题应该明确。一个是靠什么资政育人,一个是怎样研究才能更好地去资政育人。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要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领悟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并提出了老老实实、原原本本、反反复复、咬文嚼字读经典的科学方法。
党章宪法规定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八大之后,多次强调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不能丢,丢了就要丢掉根本。
新发展理念是在新时代务必掌握的常识课、基础课,对新发展理念,要反复学习,深刻领悟,入心入行,让新发展理念引领适应新时代应该有的正确思维、正确行为、正确状态。
社会主义社会作为迈向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阶段,追求实现共同富裕是题中应有之义。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贯穿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强调:“党的十八大精神,说一千道一万,归结为一点,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阶级斗争观点,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特点。要问科学共产主义理论,“科学”在哪里?就在于看你能否坚持阶级斗争观点。这也就成为检验真假马克思主义的试金石。
科研要经得起推敲,因为科学性的基础是真实性,即取材确凿可靠,客观真实,方法严谨。科研领头人也要经得起逻辑盘问,哪怕他不做实际科研,完整的逻辑盘问是必须的。
列宁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创造性地领导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开拓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创造了马克思主义新的理论形态,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列宁主义阶段。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就是“兴文化”的问题;是如何把我们的价值理念、制度优势、发展故事等讲出去,赢得更广泛的接受和认同,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就是“展形象”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自由论应超越“赋权型自由”,追求“权能性自由”,既强调赋予社会成员自由的权利,还赋予其自由的能力和实力,保障自由的物质基础以及身体健康和生命前提。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科学认识和有效解决当代中国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是彻底贯彻和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典范。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是具有开创性、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举措。通过有力举措使之成为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现在已经能够看清美国的道路是走不通了。我们必须选择更好的自己前进道路,这条路就是我们过去已经选择好了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在经济上必须是计划经济的。
一个漫卷世界的疫情,再次说明公有制和举国体制的极大优越性。这一点,连我们的敌人都不怀疑我们的社会制度的巨大优势了,难道我们还有什么犹疑不定和怀疑吗?
捍卫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演变规律理论,恢复中国社会形态演变历史的本真事实,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科学性、纯洁性、战斗性。
市场经济本身就是带有很大盲目性的,是一种在必然王国下的生产活动。而且市场经济下的资源配置不可避免地带来很多资源上的浪费。这都是市场经济不可摆脱的弊端。
历史实践不断证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是与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最大区别,更是我们取得伟大胜利的根本所在。
马克思曾经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习近平也指出:“理论上不彻底,就难以服人”。特别需要贯彻“理论要彻底”的精神。
评析“路在何方”,促进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区分真假社会主义,弄清大是大非,这对于在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走科学社会主义的道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我们还没有把中华文明、中国文化转化为思想品,转化为出口思想产品的能力,没有构建与这种能力相应的体制机制,有很多值得抨击的地方,我现在就不抨击了。
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历史和现实、着眼全局和长远作出的战略决策,标志着我国文化建设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接续推进中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形象地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
正确理解新时代,深刻认识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对全面理解“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刻内涵,进而提高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能力。
•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国策建言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