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杨振宁先生已经百多岁高龄,但他的去世还是让人深感吃惊和惋惜! 他的去世不仅是世界物理学界和科学界的巨大损失,而且是中国爱国主义事业的重大损失!
杨振宁先生一路走好!
杨振宁先生一生最耀眼和具有代表性的科学成就,集中体现在他的《杨-米尔斯场论》《宇称不守恒》与《杨-巴克斯特方程》这三大理论体系。美国具有最悠久历史的富兰克林学会,将杨振宁的工作,与牛顿、麦克斯韦和爱因斯坦相提并论。
另外,他在粒子物理、场论、统计物理和凝聚态物理等物理学多个领域取得的诸多理论和实践成就,对推动这些领域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对于杨振宁先生在世界物理学界和科学界的卓越贡献和伟大功勋,这里不再多叙,人们只要记住曾与他共事多年的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对杨振宁先生的评价即可。他说杨振宁先生是“继爱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后,20世纪物理学的卓越设计师”。
科学家爱因斯坦何其伟大?众所周知的原子核能就是根据爱因斯坦的有关物理学理论研究、发现和开发、应用的!当然,爱因斯坦对美西方帝国主义利用他的科学成果制造出原子弹并对平民进行屠杀深表气愤和不满,进行了强烈谴责!
现在,科学家们根据杨振宁先生的有关粒子物理及规范场理论,已经在原子核裂变和聚变的基础上,实现了原子核聚变当量的可控化和小型化,使之成为造福人类未来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高效、清洁和稳定的能源。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能源革命!
可见,杨振宁先生能与爱因斯坦这样的科学巨人比肩,绝非夸大其词,足见其在世界物理学界和科学界的贡献和影响力。
不过,弗里曼·戴森的评价是在20世纪说的,即使时间进入21世纪,依然没有任何人超越牛顿、爱因斯坦和杨振宁先生的物理学和科学成就!杨振宁先生不啻是当今世界物理学界和科学界的泰山北斗。
杨振宁先生不仅是世界卓越的物理学家和科学家,而且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深深地爱着他的祖国和领袖!
关于杨振宁先生对推动新中国物理学科的进步和发展以及对新中国物理学人才的培养和造就等方面的不朽功勋,已有很多文章进行了讲述,这里不再赘述。这里主要讲讲杨振宁先生同新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有关的事情,以展示其爱祖国、爱人民领袖的博大爱国情怀和不朽爱国主义精神!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上正处于“美苏冷战”时期,杨振宁先生虽不能回到祖国,但是,他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根在中国。他以“每饭勿忘亲爱永,有生应谢国恩宏”的格言时刻提醒和鞭策自己。
随着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访华,中美关系破冰缓和之后,杨振宁先生再也按捺不住自己那颗想要回国回家的赤子心。
1973年的一天,回国后的杨振宁先生接到了已年近80岁的毛泽东主席的接见通知。
当时,51岁的杨振宁先生非常激动,他一直想着要去拜会毛主席,但是,由于主席当时年事已高,已经基本不见客。这一次,杨振宁先生终于可以破例见到自己一直敬仰的毛主席了。
7月17日,杨振宁先生在周恩来总理的引领下来到了毛主席的办公室。见到毛主席之后,杨振宁难掩心中激动之情,周总理则在一旁为主席介绍杨振宁。主席看到杨振宁后,哈哈大笑,拍了拍他的肩膀夸奖说“真是年少有为”。主席一句话,让神情高度紧张的杨振宁放松下来。
交谈中,主席对于杨振宁所研究的物理课题很感兴趣。原来,主席年轻时也想从事科学研究,但为了解放中国劳苦大众,主席走上了革命道路。
走上革命道路的毛主席,并不妨碍他那颗哲学和科学头脑的运转和思考。
在谈到粒子相关结构话题时。主席追问杨振宁说:“质子是否还能再分呢?”杨振宁没想到主席问的问题如此专业和深远。一时不知道如何回答,便笑着说:“关于这件事情整个物理界都还在研究,目前还没有定论。”毛主席笑道:“我认为,质子是还可以再分的。《庄子》里有一句话,一尺之棰,日取过半,万世不竭。”
本来对继续研究粒子再分问题犹豫不决的杨振宁先生,一下子被主席的哲学思想、科学精神和伟大预见所震撼和感动,对主席更加佩服得五体投地,并坚定了其继续深入研究粒子物理的信心与决心。
许多科学家都钦佩爱因斯坦的智慧,都争相同爱因斯坦见一面,以赐教或为荣。但杨振宁在与爱因斯坦面对面交谈了一个半小时后,却坦言“我并未得到什么智慧”,然而,在毛泽东主席这里,杨振宁先生却受益匪浅、茅塞顿开、信心倍增!
后来,科学家终于发现了比质子更小的粒子。中方科学界称之为层子,美方科学界称之为夸克。毛主席逝世后不久,在1977年的第七届夏威夷粒子物理学年会上,夸克发现者格拉肖提议将构成物质的所有这些假设的组成部分命名为“毛粒子”(Maons),以悼念毛泽东主席并致敬其哲学思想和这位世界上第一个提出质子可以再分概念的世界伟人。
分别时,杨振宁先生祝毛主席身体健康、万寿无疆。主席说,这个万寿无疆违背科学道理。
杨振宁回答道:“主席您是伟人。百姓们要您万寿无疆,这是因为他们感激您给了他们新的生活,同时也建立了新中国。万寿无疆虽然不能说科学,却寄托了人民对您的美好祝愿,所以我也要祝您万寿无疆!”
分手时,主席告诉杨振宁先生,祖国随时等候和欢迎他回来。后来,杨振宁先生毅然决然放弃美国国籍回到祖国,难说不是兑现对主席的承诺!
这次同主席的愉快交谈,使杨振宁先生受益匪浅、终生难忘。他内心多么盼望能和主席再见一次、多谈一会。
1974年6月杨振宁先生再次回到祖国,渴望再见毛泽东主席一次,由于主席当时身体状况很不好,这次未能见到主席,只好托叶剑英同志转达对主席的问候和祝愿。
1976年9月9日,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与世长辞。远在美国的杨振宁先生闻此噩耗,悲痛万分、心绪难平,想到与主席的交谈,以及主席对他的鼓励和鞭策,使他的科学研究再上台阶,他决定要在美国发起声势浩大的对主席的悼念活动。
杨振宁先生凭借其在美国的科学地位和强大影响,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美国各界人士和华人华侨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悼念活动。
杨振宁先生作为悼念活动的倡议者和发起人,代表华人致辞。他情绪激动、声泪俱下,演讲说“毛泽东主席是伟大的革命家和思想家,他的思想充满哲学思想和科学思想,在他的思想指引下,不仅中国人民过上了好生活,世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杨振宁先生最后一句喊道“毛泽东主席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位巨人,他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和全人类”。
以钱学森、杨振宁和邓稼先等为代表的爱国科学家群体,正是在毛泽东主席强大的人格魅力和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感召下,毅然决然回到祖国怀抱、加入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或以各种方式投入到为祖国人民服务的阵营。在毛泽东思想和新中国的启迪、感召下,他们的科学研究事业不仅取得了丰硕成果,而且其思想境界得到全面升华,实现了彻底与旧知识分子思想的决裂。
这从“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同志写给杨振宁先生的信里,可见一斑。
1971年8月13日邓稼先写给杨振宁的信如下:
振宁:
你这次回到祖国来,老师们和同学们见到你真是感到非常高兴。我这次从外地到北京来看见你,也确实感到非常高兴。在你离京之后,我也就要回到工作岗位上去。
关于你要打听的事,我已向组织上了解,寒春确实没有参加过我国任何有关制造核武器的事,我特地写这封信告诉你。
你这次回来能见到总理,总理这样的高龄,能在百忙中用这么长的时间和你亲切地谈话,关怀地询问你各方面的情况,使我们在座的人都受到很大的教育,希望你能经常地想起这次亲切的接见。
你这次回来能看见祖国各方面的革命和建设的情况,这真是难得的机会。希望你能了解到祖国的解放是来之不易的,是无数先烈流血牺牲换来的。毛主席说:“成千成万的先烈,为着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你谈到人生的意义应该明确,我想人生的意义就应该遵照毛主席所说的这句话去做。我的世界观改得也很差,许多私心杂念随时冒出来,像在工作中,顺利时就沾沾自喜,不顺利时就气馁,怕负责任等等。但我愿意引用毛主席这句话,与振宁共勉。希望你在国外时能经常想到我们的祖国。
这次在北京见到你,时间虽然不长,但每天晚上回来后心情总是不很平静,从小在一起,各个时期的情景,总是涌上心头。这次送你走后,心里自然有些惜别之感。和你见面几次,心里总觉得缺点什么东西似的,细想起来心里总是有“友行千里心担忧”的感觉。因此心里总是盼望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夜深了,不多谈了。代向你父母问安。祝两位老人家身体健康。祝你一路顺风。
邓稼先同志这封信的核心内容和用意尽管是用毛泽东主席的话鼓励杨振宁先生不忘祖国、早日回国。但也从侧面体现和反映了邓稼先同志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风貌,他不仅认识到和铭记着新中国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流血牺牲换来的,而且特别是还谦虚地强调了他的世界观改造还有差距,还要按主席的教导去做。
可以说,不单是邓稼先同志是这样的思想认识和境界,当时大多数的新中国科学家和知识分子也是这样的思想觉悟和崇高境界。相信,正是邓稼先同志的这封信,深深打动和感染了杨振宁先生,使他尽快拜见主席和早日回国的心情更加迫切。
向为社会主义新中国建设和科技进步做出贡献的广大爱国科学家致以崇高敬意!向杨振宁先生的去世表示沉痛哀悼!
2025年10月18日
(作者:王常胜;来源:昆仑策网【原创】转编自“常言胜道”微信公众号 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