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杨振宁平生的业绩或者学术成就,估计大家不懂,我也不懂,他其实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人物,争议无非在两点,一个是学霸为什么要去美国,第二个是学成了为什么不归国,我觉得这两个争议点脱离了当时的社会环境的,哪怕是现在,对于清华、北大的学生往西方跑,我内心都是持支持态度的,为什么呢,且听慢慢道来。
杨振宁是40年代出国的,当时日本鬼子刚投降,然后内战又开始了,为何民国大家知道的都是文科大师呢,原因很简单,不是中国人不行,而是当时的经济条件支撑不了理科。就拿现在的东南亚来说,大学文科生招的很多,理工科发展不起来,文科生课堂上几本书就能解决问题,但是理工科光买仪器设备都是天文数字了,即使你勒着裤腰带做到了,培养了一堆理工科,毕业以后,发现你的国家,全是服装厂和电子厂,你学无用武之地。40年代的中国和当今的东南亚情况差不多。
至于学成了为什么不归国,他是学理论物理的,对刚解放时候的中国帮助不大,最早从美国回来的人才,以应用科学为主,也就是把1发展100,而理论研究,是从0开始发现1,是没有办法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或者转化周期非常长,甚至需要几代人的接力,才能把这个1推到100. 我们国家即使现在,也还没有重视理论研究,要满足理论研究,一方面要工业发达,一方面要有大量的闲钱。
杨振宁中间是回来过的,还见过毛主席和周总理,他也表达了回来的意愿,但是周总理考虑再三,还是建议他留在美国,认为这能更好地统战科学界人士,中国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是你死我活的敌人,讲究的是“斗争中合作,合作中斗争,以斗争求合作”,因此我们对海外留学的华人,哪怕不回来了,我们都是持友好态度的。不过那种顽固的反华的除外,顽固反华的现在也有,比如,被我们制裁的在日本的石平,以及在美国写“中国崩溃论”的几个家伙。
清华北大学生往西方跑的那个年代,我们国家所处的情况,应该叫“人才结构性过剩”,但是美国为什么能容纳,这就是工业国力的缘故,他们搞100个研究所让这些人玩,各种实验室装备都有,有的人一辈子都没有做出成就,有的研究出新理论,一直没有进行转化,然后100个人里面,突然爆发出一个产业,这一个产业,就能让美国吃饱很多年!
现在美国也做不到了,一方面没有闲钱了,另一方面没有落地场景了,比如同样是搞AI,他们拿AI搞成人内容,跳出来黄色图片和视频啥的,而中国的AI落地在工业场景里了。如今风水轮流转,像养一些如杨振宁一样的“纯理论科学家”,我们也能做的到,其实欧洲、日本、乃至美国的一些科学家已经在中国了,我们只是不太宣传而已,也就是我们有闲钱捣鼓一些0到1的工作,这种工作有可能一辈子不出成绩,但是只要出了一个,那就是改变人类的大事情!
杨振宁和大众聊天的时候,他也很少讲他的专业,他说他这一辈子有一个最重要的贡献,是“是改变了中国人自觉不如人的心理作用。”这句话应该是和毛主席聊天中所得,两人对中国人所做的定性,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就是从不自卑,说中国人一定能做到,还能做好,还能做到世界第一,为世界人民做点贡献。
西方世界阔了几年之后,一直讲那些陈词滥调,就是人种论,说中国人也就能玩玩文字,把文字翻来覆去地玩出花来,除了想做官,其他啥事干不成,什么数学、物理、化学等等都是一窍不通,这是人种不行,顶多只能干一些简单的体力活。
70年代的时候,杨振宁回来过,和毛主席聊天聊了很长时间,聊具体的物理业务,毛主席肯定是不懂的,因此两人聊的是哲学,现在很多人把哲学归于文科,甚至认为哲学是“诡辩”,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哲学和数学、物理、化学都是密不可分,甚至更高一层次,因为我们对宇宙的认识,万万分之一都没有,杨振宁晚年的时候,都在思索造物主是否存在,因为他觉得自己知道的那一点东西,实在是太渺小了!
在和毛主席的交流中,毛主席说,你为人类科学做出了贡献,证明我们中国人能行的,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一定要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这话是1971年讲的,1949年之前,中国是满目疮痍,全中国大部分是文盲,连个铁钉都被称之为“洋钉”,甚至简单的火柴都叫“洋火”,等于最低级的工业都没,但是毛主席坚信中国人,一定行的!这让杨振宁深有感触!
由“中国人民一定行的”这句话开头,两人在思想上就找到共同点,于是后来聊的话题就很轻松了,毛主席问杨振宁,“你说光量子能不能分呢?”杨振宁回答道,“这个问题现在还没有解决,无法证实!” 毛主席讲,“我觉得还是可以分的”毛主席开玩笑道,庄子讲过,“一尺之棰(短棍),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说的就是物质无限可分的意思。他开玩笑说,如果物质分到一个阶段,变成不可再分了,那么一万年之后,科学家干什么呢?
一个是从哲学出发讲,因此想象力可以发挥到无穷无尽,一个是从物理学角度出发,没有证实的东西,不能轻易下结论。但是通过这次谈话,杨振宁认为,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也是无穷尽的,世界上一切都在变,物理学也在变,这本身就是辩证法,如果我们认识是有穷尽的,我们把一切都认识到了,那还要我们这些人干什么呢?
两人在一起谈论粒子物理,氛围融洽。毛主席不仅是伟大战略家,更重视文化与科技发展,深知文韬武略兼备方能强国。离别时,毛主席嘱咐“祖国永远欢迎你回来!”,令杨振宁感动得几乎落泪,坚定回应“一定会的”。毛主席后来又说了一句,“中国人民一定行的!”
中国的腾飞背后,不是某一个人的努力,而是亿万同胞携手奋斗的结果。只要全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中国必将永远屹立于世界之巅,毛主席去世后,为了表达对毛主席的深切怀念,远在美国的华人也自发组织了悼念活动,杨振宁代表华人致辞,情绪激动,最后一句“他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位巨人”深深打动在场所有人。
80年代,杨振宁在香港出版了一本文集,收录了他在中国大陆期间的一些谈话,其中不乏诸多赞美之词,预先看到文稿的杨振宁的朋友、中科院院士都劝他删掉这些内容,说可能赞美过头了,不要引起误会,但是杨振宁却执意全部发表,他说,一句中国人民能行的,即使我赞美过头了,也是我内心想要表达的想法!
来源:西岔湖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