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外国的月亮比较圆”从一句戏言固化为思维定式,崇洋媚外便彻底脱离了“个人喜好”的范畴,异化为一种侵蚀认知的顽疾。它以文化不自信为病灶,用滤镜化的想象为病灶裹上糖衣,一边以“陈旧”“落后”的标签粗暴否定本土文化的千年积淀,一边用“精致”“先进”的幻象美化外族文化的真实面貌,最终在自我矮化与盲目追捧的恶性循环中,筑起一道封闭的认知高墙。
深陷这道高墙的人,对本土文化的认知永远停留在浅表的标签化解读。他们或许从未站在《千里江山图》前,感受青绿山水间铺展的东方美学意境;从未拆解过一件古建模型,体会榫卯结构不用一钉一铆却能抵御千年风雨的匠心巧思;更从未静下心研读《黄帝内经》,理解“天人合一”的生命观背后,是古人对自然与人体关系的深刻洞察。仅凭几句断章取义的网络流言、几部刻意美化的异国影视剧,就敢对绵延数千年的文化根系判下“落后”的结论——这种轻率,本质上是对文化价值的漠视,是懒得深入了解便急于否定的思维惰性。而对外族文化,他们则熟练掌握着“选择性失明”的技能:向往欧美街头咖啡馆的悠闲,却对街角蜷缩的流浪汉、高企的生活成本视而不见;追捧日本“工匠精神”的噱头,却对其“过劳死”频发的职场生态、少子老龄化的社会困局避而不谈;沉迷韩流明星的光鲜亮丽,却对其文化挪用的争议、财阀操控娱乐产业的黑暗现实充耳不闻。他们只愿沉溺在“玫瑰色滤镜”里,用幻象麻痹自己,用逃避替代对真实世界的思考。
更令人忧心的是,这种认知偏差已悄然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演变成不加反思的行为惯性,甚至成为一种“政治正确”的虚伪姿态。在消费市场上,有人将“进口”二字奉为圭臬,即便国产产品在质量、性能、性价比上全面碾压,也会因“不是外国牌子”而弃之如敝履,甘愿为贴着洋标签的平庸商品支付数倍智商税——他们忘了,全球产业链中,许多“国际大牌”的生产基地就在中国,所谓的“外国品质”,本就是中国制造的实力;在审美领域,有人将西方“高鼻深目”的标准强加于东方面孔,甚至不惜动刀整容,将丹凤眼、塌鼻梁视为“颜值缺陷”,却忘了东方审美里“眉目如画”的温婉、“秀外慧中”的气韵,本就是独属于我们的美学符号;在文化生活中,有人对圣诞节的装饰、情人节的玫瑰倾注全部热情,精心策划仪式感,却对春节贴春联、中秋赏月、清明祭祖等传统习俗嗤之以鼻,觉得这些仪式“老土”“麻烦”——他们把文化传承简化为形式的选择,却割裂了节日背后承载的家族情感、民族记忆与文化根脉,主动放弃了自己的文化身份。
但崇洋媚外的幻象,终究经不起“较真”二字的考验。要打破这道认知高墙,首先要撕开信息茧房的包裹:当刷到“国外生活有多美好”的短视频时,别忙着跟风点赞,不妨多搜一搜当地的物价、失业率、社会福利漏洞,看看普通民众的真实生活是否如视频中那般光鲜;当听到“外国产品碾压国货”的论调时,别被情绪裹挟,去查一查权威机构的评测报告,对比一下核心参数、用户口碑,用数据戳破“洋标签”的泡沫。其次,要主动沉下心,走进本土文化的深处:去博物馆看一场文物特展,听讲解员讲述青铜器上饕餮纹的礼乐内涵,感受古人的智慧与审美;读一本传统经典,哪怕只是读懂《论语》中“仁者爱人”的温度,《道德经》里“道法自然”的哲思,也能触摸到文化的脉搏;学一项传统手艺,剪纸、陶艺、茶道皆可,在动手实践中明白,传统文化从不是博物馆里的化石,而是能融入现代生活的活态智慧。
更关键的是,要学会用批判性思维看待所有文化,拒绝非黑即白的站队。我们可以欣赏西方油画的写实与色彩张力,也能沉醉于中国水墨画的留白与意境悠远;可以借鉴外国电影的叙事技巧,也能被国产电影里的家国情怀、市井温情打动;可以学习国外先进的科技与管理经验,也能坚守本土文化中“民为邦本”“天下大同”的精神内核。真正的文化自信,从不是“非此即彼”的狭隘,而是在认清不同文化的优劣势后,依然能由衷认同自身传统的价值,既不盲目自大,也不妄自菲薄。那些把崇洋媚外当作“时尚”“清醒”的人,其实是陷入了价值迷失的误区——他们以为贴紧“外国标签”就能抬高自己,却忘了真正的价值,从来不是依附于外物,而是源于对自身文化的理解、接纳与传承。
祛魅崇洋媚外,本质上是一场自我觉醒的修行。从被动接收碎片化信息,到主动探寻真实;从轻率否定本土传统,到理性重估文化根脉;从沉迷他者的滤镜,到平视多元文明。当我们不再用“外国的月亮”作为衡量生活的标尺,不再用单一标准评判文化的优劣,才能真正走出认知的困局。我们既要拥抱世界的广阔,学习他人的长处,更要守稳自己的文化根脉,读懂这片土地上的历史与传承。终有一天,我们能活出这样的姿态:既有文化自信的底气,不卑不亢;也有文明互鉴的胸怀,兼容并蓄——这才是一个人、一个民族应有的文化自觉。
来源:复兴大路微信号 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