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发展在不断推动人类进步,这是进化和发展的必然。当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大数据算法能够编织故事、解析情感的现实下,文艺界那些既得利益者延续着他们的特权,作者遗老遗少弥漫着一种“九斤老太”式的焦虑。那些抱残守缺,害怕失去已有的名利,他们将“纯人工写作”神圣化的倾向,本质上是对技术变革的防御性反应。问题的核心不在于“人写”与“机写”的对立,在于如何借助技术力量释放文学的想象力与思想深度。算法与人工的协同创作,正悄然推动一场从生产模式到美学价值的文学系统性进化。
算法技术是打破同质化的新杠杆
网络文学中重生、甜宠等类型化题材的泛滥,常被简单归咎于算法推荐,实则是市场选择与工业化生产机制下的必然现象。AI的介入,反而为突破创作同质化提供了新可能。智能工具能够高效完成语法校对、情节优化、风格模仿等重复性工作,使创作者从技术性劳动中解脱,更专注于情感内核的提炼与思想层面的创新。数据显示,AI在查找资料、辅助创作的优势,使作品在世界观完整性和更新稳定性方面提升超40%,生成的多版本修辞方案,也为写作者带来更多筛选、比较和再创造的空间。工具的意义从来不是取代人,而是帮助人类拓展表达的可能边界。
评价标准落后于创新现实
当前文学创新的主要障碍,并非技术本身,而是文联作协等一些主流文学机构在体制与观念上的滞后。部分评审机制仍固守传统创作观念,对融合AI技术的实验性作品缺乏分类标准与认可通道,甚至出现将技术辅助等同于“作弊”的狭隘认知。这种现象反映出体系在面对新兴事物时可能存在的封闭倾向——正如文学评奖资源若长期向单一类型的作品倾斜,实际上是压制百花齐放,压抑文学在数字时代的多元创新。我们应当警惕将技术应用问题异化为道德批判,只会掩盖制度层面亟待更新的实质。
AI是创作思维的延伸与反射
文学创作的核心,始终在于对人类经验的洞察、诠释与审美转化。AI的出现,促使作家从码字的“文字工匠”转向“创意架构师”:作家负责定义作品的精神内核与美学基调,AI则充当高效执行语言生成的“智能笔杆”。AI可快速生成多个隐喻变体供作家选择,重构叙事节奏与张力分布,节省时间,让人集中精力,更好的把握情感真实性与价值判断力,生产出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人机协作不仅不会削弱作者主体性,反而要求人类提升宏观把控与审美判断能力——正如毛笔并未取代书法家的艺术灵魂,而是扩展了线条艺术的表达域。
应以文学性超越创作伦理之争
资本与平台对流量数据的追逐本是市场逻辑,健康的文学生态必需建立多维评价体系。作品的价值应取决于其文学性、思想穿透力与社会共鸣度,并非仅仅纠结于生产方式的“政治正确”。现实中,完全由AI生成的小说因机械感仍难以获得读者认可,而“AI策划+人工深度润饰”模式的作品付费率却持续领先,这是发展的现实。重大文学奖项更应鼓励如《义乌赋》类借助AI实现文化符号创新表达的实验性文本,而非在评审机制中重复强化某种保守的审美定式。
未来生态是作家与制度创新的双重进化
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承认不承认,历史的推动者是广大人民群众和科技进步。文艺发展历史也证明了,各个时代文艺形式的丰富和发展,从文字出现到网络文艺的盛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科学推动社会文艺进步是不可阻挡的洪流。未来的文学创作者必须具备人文底蕴、数据思维与跨媒介叙事能力相结合的复合素养。他们可指挥AI生成初稿,继而注入个人生命经验进行美学升华,最终形成超越单一人类能力的作品。
文艺制度层面也需要相应变革,文艺评奖要设立“新技术文学”评审单元,资助人机协作类先锋项目;平台则应开发促进创意共生而非数据驯化的新型工具系统。主流文学机构尤其应保持开放心态,挥刀向内,自我革命,摒弃落后观念,为文艺丰富多彩和繁荣昌盛摇旗呐喊,积极纳入新技术背景下的创作实践,避免因机制滞后阻碍文学演进。
文学的本质是思想与美的竞技场,从甲骨刻符到数字键盘,文学的历史本就是一部媒介演进史。拒绝AI参与的“纯手工原教旨主义”,无异于否认文学对技术文明的适应能力。未来的赢家注定不是固守作茧自缚的保守心态,而是那些能驾驭技术、更自由而深刻地表达人类境况的新一代作者。当AI消解了机械表达的体力壁垒,文学终于回归其本质:成为思想的交锋地,与灵魂的共振器。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网】微信公众号秉承“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的办网宗旨,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电子邮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