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永康:关于莫言获奖不得不说的话 - 昆仑策
-
彭永康:关于莫言获奖不得不说的话
2025-09-28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一事,本无什么可多言之处,但是此事在我国引起了经久不衰的争议话题。一边是受宠若惊般的吹捧,一边是嗤之以鼻般的嘲讽。
我并不反对(我相信绝大多数人也不会反对)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莫言获奖说明了中华文化影响力在扩大。但是反对的是怎么会有那么多人,借瑞典文学院颁发给莫言的一纸证书而借题发挥,甚至将其捧上“大师”“国宝”之类的神坛?颇有了倚外而自重的异味。
实事求是的说,莫言的作品自有其价值,成就也会自有评说。但是其作品真有这么高、大、上吗?是中华文化的主流脉络吗?中华文化的主流从来贯穿着正确的意识形态、主导伦理教育、维护中华民族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等。按道理说,东西方文化本就是两个体系,互有优劣,不宜相提并论,更不可相互攻击。只宜取长补短,相互交流,相互借鉴,从某些层面来说相互融合都很难。因为以中华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含蓄藴藉的审美意境以及伦理纲常的叙事智慧,借景抒情的描述手法…,西方人不但很难理解其中蕴含的深意,还经常陷入困惑。历史上东方文化被西方误读误解的案例并不少见,埃兹拉.庞德翻译中國古诗《长干行》时的创造性误读,就说明跨文化的交流必须克服语言和认知以及思维惯性的障碍。正因此西方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解读存在着必然的偏差性。况且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机制,本身就是瑞典文学院的几个评委根据西方的文学语境、价值取向及个人的文学素养和观察视角出发,带有明显的局限性。说到底它就是西方文学的一个著名的奖项而已。并非某些人刻意渲染的为“世界文学皇冠上的明珠”……
中国文学自有本身的评价标准,而且自我掌握自我勉励,促进我们的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而中华文化的强大魅力和辐射力终究未受地缘条件的束缚和影响,而逐渐发展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中华文化圈(也有称为儒家文化圈)而屹立于世界东方数千年。期间主动传播或输出到西方文化体系(或其他文化体系)中去的有意识行为并不多,我们也没有想过给西方的什么著名文学家如:“莎士比亚“、“托尔斯泰”、“歌德、雨果”等,颁个什么“茅盾文学”、“鲁迅文学”之类的奖项。也就是说东西方各有各的“文化评价权”。
我一直在想,一个连我国中小学生都能熟记于心并能熟练运用的成语:“胸有成竹”、“得陇望蜀”、“韬光养晦”等,西方文学界都无法准确理解和翻译,更不敢说其对中华文化的精髓,能精准把握和透彻剖析。几位文学人士怎么有底气给具有这样深厚积淀的东方文化品优评劣,并且颁什么“诺奖”?他们不应该对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心存敬意吗?暂且不说西方文化人的“夜郎自大”和透露出的是什么意识心态!权当认为是西方文化对中华文化进行的有益探索和肯定。
其实瑞典文学院给莫言颁奖,本身谈不上有什么错。但是很令人费解的是,此举怎么会让我们的某些人这么当真而兴奋不已达到顶礼膜拜的程度?已然将自己变成了“精神跪族”而不自觉!却将自己拥有的文化定价权和评判标准抛之脑后。真如寓言故事中的“乌鸦给公鸡颁了个奖,引得麻雀们欢欣鼓舞”般讽刺!这种盲目的“奖项崇拜”本身危害极大,一是扭曲了文学评价的维度;二是误导了公众对文学的认知;三是助长了文化和意识上的自卑与投机而极力去追求西方的认可和褒奖。
习总书记说过:强国必须强文化!而树立文化自信不是闭关自守,更不是“孤芳自赏”,而是平行平等,既不盲目排外,也不妄自菲薄,既不将西方奖项视为最高荣誉殿堂,也不对自己的民族文化自轻自贱。而是坚定不移充满自信的走在发扬光大自己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辉大道上,将其牢固的熔铸在民族的血脉和文化的基因里,使我们的文化星河更加璀璨生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