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发扬:九三大阅兵中国首次向世界展示“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耐人寻味 - 昆仑策
-
万发扬:九三大阅兵中国首次向世界展示“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耐人寻味
2025-09-11

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阅兵已经过去六天了,而我却一直浸沉在感怀追忆之中。
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巍巍中华,四方来朝。只是到了晚清以后,国势积弱渐微,屡遭列强入侵,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使中国人民蒙受了巨大苦难与屈辱,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最危险时刻。在中国共产党、毛主席提出并形成的抗日统一战线旗帜下,四万万同胞以铮铮铁骨战强敌,血肉之躯筑长城,奋起抗战14年,最终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近代以来第一次完整意义上的反侵略战争胜利。
九三大阅兵是新时代中国的写照,(极大地激发了爱国热情,振奋了民族精神,凝聚了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磅礴力量。)向全世界公开展示了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四军种”和军事航天部队、网络空间部队、信息支援部队、联勤保障部队“四兵种”以及武警部队的政治建军新气象、力量结构新布局、现代化建设新进展、备战打仗新成效,特别是最后压轴出场的战略核打击群,宏大而震撼,具有里程碑的重大意义,标志着中国的战略威慑体系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核学术研究者,有责任就中国大阅兵首次展示的“三位一体”核打击力量的形成发展,核战略的透明,以及对世界核态势影响等进行深入探讨。
第一,中国战略核力量从“一位一体”到“两位一体”,再到“三位一体”的形成。
中国的战略核力量建设,在毛主席、党中央的英明决策指挥下,在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科学家引领下,在广大科技工作者、工人和解放军官兵共同努力下,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开始,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历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陆基到海基再到空基,真正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完整核反击作战体系。
一是陆基核力量。作为中国起步最早重点发展的陆基核导弹,可追溯至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以及1966年“两弹结合”试验成功,这标志着中国首次具备了导弹核武器的实战化能力。此后,中国陆续发展了东风系列弹道导弹。从东-1、东-2、东-3、东-4到1980年东风-5洲际导弹试射成功,使中国的核打击范围能够覆盖全球大部分地区,这是陆基核武器也是中国核力量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一时期中国只有“一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九三大阅兵首次公开亮相的东风-5C,可携带10枚分导式热核弹头,也能携带一个拥有大当量热核战斗部,采用分导式多弹头技术,还能携带诱饵弹,且可搭配具备机动变轨能力的高超声速再入飞行器,突防能力强大,打击范围可覆盖全球。东-61 采用分导式多弹头技术,具备机动变轨能力,射程没公布,据推算大约可达15000公里,同样可以覆盖全球,和东-5形成全球“双覆盖”核打击能力。
二是海基核力量。核潜艇的研制始于上世纪60年代。1965年开始研制第一代核潜艇陆上模式堆。1982年10月12日,第一代“巨浪-1”潜射弹道导弹试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初步拥有了海基核反击能力。然而,早期型号的射程和威慑能力相对有限。2003年,巨浪- 2潜射导弹首次陆上试射试验成功,2005年6月16日,首次在试验潜艇发射成功,2008 年5月29日首次水下发射试验成功,2012年通过094型战略核潜艇试射成功并定型服役 。中国真正形成具有实战能力的海基核力量,是在 “巨浪-2”潜射洲际导弹服役之后。此次大阅兵中的海基“巨浪-3” 潜射洲际导弹,射远估计可达12,000公里以上、多弹头分导、突防能力强,适配096型核潜艇(采用无轴泵推技术,静音效果好)。此时中国拥有了真正意义的“两位一体”核打击力量--陆基核力量和海基核力量。
三是空基核力量。虽然中国空投核武器起步较早,1965年5月14日,中国成功完成了首次空投原子弹试验,1967年6月17日又成功进行了空投氢弹试验。不过,长期以来,由于轰-6轰炸机本身的航程和突防能力限制,以及配套的空射巡航导弹技术瓶颈,中国的空基战略核打击能力曾一度被认为是“有名无实”,西方一直把中国看作是“两位一体”核国家。直到新一代轰-6N战略轰炸机与“惊雷-1”空基远程导弹(或称空射高超声速远程弹道核导弹)的结合,才标志着中国空基核力量取得重大突破,补齐了空基最后一块拼图,真正形成了““三位一体”的核打击力量。
第二,中国发展核力量完全是为了自卫,始终坚持使用核武器“三原则”。
中国研制核武器的初衷是为了打破核垄断,反对核讹诈。
正如毛主席所说:“我们要不要搞原子弹啊,我的意见是中国也要搞,但是我们不先进攻别人。别人要欺负我们,进攻我们,我们要防御,我们要反击。”
毛主席1956 年 4 月 25 日,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又强调“中国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1958 年 6 月 21 日,毛泽东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表示,“还有那个原子弹,听说就那么大一个东西,没有那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那么好,我们就搞一点。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十年功夫是完全可能的。”
邓小平后来也明确地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中国拥有核武器,建设“三位一体”的核打击力量,完全是为了捍卫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为了祖国建设与人民的福祉,为了震慑敌对国家的核攻击,“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达成战争最高境界。
一是筑牢国家安全屏障。九三阅兵展示的“三位一体”核打击力量,进一步提升了中国战略威慑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为国家在复杂国际环境中抵御外部战略威慑、维护核心利益提供了坚实战略支撑,使任何试图威胁中国主权和安全的势力都必须充分考虑后果,从根本上保障国家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和平稳定环境。
二是坚定捍卫国家统一。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的核心利益和大国尊严。强大的战略核力量是国家安全基石,大国地位支撑,可以清晰明确地传递中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定决心和硬核实力,对任何分裂势力及外部干涉势力形成强大震慑,为推进祖国统一大业营造有利战略态势,从而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图谋和外部势力干涉行为。
第三,强大的核力量并非是对世界的威胁,而是战略平衡的法码,世界和平发展的稳定器。
中国发展核力量的目的从来不是为了主动挑起冲突或威胁他国,而是出于自卫和维护国家安全,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核力量不会成为世界和平的破坏因素。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面临着外部的核讹诈与核威胁,正是在成功掌握核武器,拥有一定核力量后,才有力地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让自身的主权安全得到了保障,也让国际上的核威慑态势更为复杂多元,促使大国在军事决策上更加谨慎。
一是维护世界战略平衡。中国一直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的核力量始终维持在满足国家安全需要的最低水平,不参与核军备竞赛,其存在的意义在于形成可靠的核威慑能力,遏制他国可能的核冒险行为。“三位一体”核力量的发展是在维护自身安全基础上,为全球战略平衡注入稳定性。它打破了少数国家垄断战略威慑力量的格局,使国际战略力量对比更加均衡,避免了单一或少数国家主导的战略失衡可能引发的冲突风险。
二是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中国的核力量始终服务于防御目的,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压舱石”而非“威胁源”。强大的战略威慑能力能够使中国以武止戈,更有力地参与全球安全治理,推动构建平等、开放、合作的安全观,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各国平等发展、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提供了重要保障,从而有助于推动世界多极化,朝着和平与发展的方向前进。
(作者系军事战略学者;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公众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