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县苏维埃政府遗址位于南县县城中心(原县政府大院院内)
南县是湘鄂西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在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苏维埃运动,引起了苏维埃区域天翻地覆的社会变动,在当时革命群众中产生了广为流传的南县苏区红色歌谣,真实、生动、形象地反映了湘鄂西苏区南县社会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变化,是苏区南县社会历史研究的一个切入点。南县苏区红色歌谣为观察当时社会历史变迁提供了重要的佐证资料,同时,社会的变迁又使苏区红色歌谣的内涵注入了新时代新征程艺术走向的动力。在南县文联支持下,由南县诗词家协会编辑的《南县苏区歌谣选》,今年1月已经由九州出版社出版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好红色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保护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加强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发扬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时代新风新貌”。这本《南县苏区歌谣选》,就是红色文化和红色资源,是南县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心声,是革命时代大风暴的产物,是革命人民感情的真实记录。这些红色歌谣在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斗争中,曾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苏区南县人民拥护共产党、拥护红军、拥护革命政权;他们把革命当做自己的生命,把革命当作他们无上光荣的旗帜。国民党用尽全力进攻红色区域,老革命根据地人民和红军一起,用生命和国民党决斗,粉碎了敌人的“围剿”,开展了革命战争。这光辉灿烂的一页,也是革命前辈用生命和热血留给我们后人的一份宝贵精神财富。
当时南县地域范围内,反映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苏区红色歌谣,主要是作为朗朗上口、易传诵的听觉艺术进行传播;因此,能够在战争状态下,直观有效地在短时间内取得感人的效果。这些红色歌谣是工农兵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最能抒发革命豪情并进行广泛传唱。她是南县苏区人民的心声,是劳动人民感情的真实记录,在斗争中起到很大的鼓舞作用。南县苏区红色歌谣,密切地配合了当时的政治与军事斗争,通过歌谣音乐形式这一有力的艺术武器,激励了红军战士对敌斗争的信心,表现了他们勇敢乐观的精神。作为扎根人民的艺术,苏区歌谣反映了现实并服务现实,为当时的社会文化、政治军事的需要而服务。这也是苏区文艺得以广泛深入发展,发挥作用的至关重要的一点。
南县红色歌谣之于苏区人民的密切关系,是因为人民群众既是红色歌谣创作和演唱的主体,同时也是红色歌谣演唱的受众。苏区红色歌谣是民间音乐文化中的一束奇葩异卉,又是这束花中最为艳丽的花朵。红色歌谣植根于苏区有着深厚的民歌传统,主要是得力于文学大众化实践的影响和中国共产党的大力推动等。苏区红色歌谣是民间叙事抒情这一传统体裁政治转化和嫁接的直接结果,也是在民间山歌土壤上孕育成长起来的,是记录了当时鲜活思想、深厚情感、生动形象、斗争场景的历史画卷。
当然,南县苏区红色歌谣的创作主体是当地的人民大众,他们用自己的语句创作出来的歌,道尽了心坎里面要说的话,既为大众理解,又为大众所传诵,是人民大众所欣赏的艺术。在面对现实、争取新的生活时,打土豪、分田地、斗地主、当红军、争政权、享民主,都成为那个时期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由此而获得新的情感,使他们以歌声、演唱等方式来表达,从而成为一个个鲜明而又独立的创作主体。实际上,苏区时期的红色歌谣,都是“无名”的,很难认定是谁创作的;在体现明显的地域色彩的同时,更多是代表了民众的共同心声,以一种抒情的大众的方式存在着。
南县苏区红色歌谣在较短时间里得以迅速发展,受到广大军民的喜爱,不仅有其新意,创新之处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面对新生活的刺激。在苏区中民众内心的刺激与生活感觉都在变化,给予他们的是新鲜的事与理,这大大地激发了其内心潜藏的创新意识,以红色歌谣等文艺形式来反映新生活、新感受,赋予文学以新的内涵。二是苏区时期红军也办有一些报刊,如谢觉哉担任编辑的报纸,提供发表园地。那些歌谣作品传唱迅速,时效性很强。特别是紧扣苏区生活实际的作品,刊登后传播速度快、影响广、受众多、效果好。三是报纸杂志的征集活动推进了苏区红色歌谣的发展。苏区凡在群众中流行的山歌小调,结合民众自己编唱的山歌内容,刊载传播大受欢迎。这种多元的作品交流、碰撞使得苏区红色歌谣兼取艺术优长,推动红色歌谣创作。四是传统文艺作品的移植,使之出现新的艺术形态。苏区文艺结合新环境、新内容,获得广泛认同,产生重要反响,受到大家的欢迎。苏区南县所在地所覆盖的地区富有洞庭水乡文化色彩,其使用的语言、所表达的事象、所接纳的民间文艺特质,都具有丰富的内容。从歌谣创作主体的身份角度去观察,他们所“创作”出的这些“作品”又都是大众特色的,没有“高深的”形式与技巧,也没有无病呻吟的矫情,他们只是直抒心意,想说的、想唱的、所乐的,都是自己生活中的实际状况而已,是一种自然的天籁之作。
南县苏区红色歌谣的作用:一是以歌谣鼓励人们英勇杀敌。歌谣负载着宣传鼓动功能,促使苏区各界力量去当红军等。二是体现出重要的教育功能。那些最为日常的、与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内容都与红色歌谣联系起来,反映出了昂扬向上的情调。三是以苏区红色歌谣宣传发动工作是苏区常用方法。宣传提高群众思想觉悟,认识到红军是自己的队伍,要保住胜利果实必须壮大人民武装力量,于是出现了父送子、妻送夫以及兄弟、姐妹互送的参军的感人场面。四是以苏区红色歌谣正面歌颂红军领袖。民众对土地革命、政权建设及红军到来后的喜悦之情,充分体现在前所未有的真诚歌唱、浓郁情感、朴实语言、真心赞美的歌谣之中。五是苏区红色歌谣表达了下层民众的真实情感。如歌咏参加红军对亲人或参军男女的依恋之情,记录此种情境下表达情感的各种赠品与纪念物等。六是红色歌谣慰劳红军成为军民重要精神食粮。七是苏区红色儿歌童谣在各项工作开展中发挥出的特殊作用,在歌谣叙事方式上也显示出特别的个性。苏区红色歌谣继承了传统文学中的艺术表达精华,又在苏区时期将民众的社会生活与地域文化相结合,体现出了新气象,呈现了新的艺术精神。
总之,南县苏区红色歌谣是苏区人民用来表达自己所思所想的重要方式。他们用自己熟悉和喜欢的文艺形式来抒发和赞颂生活所发生的重大变化,感情真挚,艺术感染力强,而且他们在编唱时还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使得传播的接受效果更加明显。苏区时期的红色歌谣在战争文化这个“大传统”中,注入洞庭水乡民间文化这个“小传统”中来,引起了苏区民众精神面貌与社会的变迁,对后来文化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要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始终坚持大力弘扬革命红色文化,从中汲取强大的精神动力,团结奋进、勇毅前行。
我的家乡南县,在南县苏维埃政府成立95周年之际,今天由南县诗词家协会集结这些苏区红色歌谣出版,加以推广研究,仍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是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和文献价值。
(作者:彭流萤 系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编审;来源:昆仑策网【原创】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