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西北红军战史》中若干有争论问题及如何处理座谈会 - 昆仑策
-
1985,《西北红军战史》中若干有争论问题及如何处理座谈会
2025-04-22
关于西北红军早期的那些问题,老早前写过几篇文章:
《那个肃反者,戴季英》
《陕甘边和陕北根据地肃反》
《李维汉:初到陕北》
《中顾委解决西北问题》
今天再补充一篇,讲1985年时的一次座谈会所做的决议的情况,这比1983年中顾委结论还晚两年,可见1983年的中顾委结论并不完全让所有人满意。
1985年9月4日至10日,冯文彬、宋时轮邀请原来陕甘边、陕北地区工作的部分领导,对《西北红军战史》中的若干有争论的问题及如何处理进行了座谈。
本次座谈,取得或基本取得一致认识的问题有3个,下面一一道来。
1
关于
南梁游击队和晋西游击队
的性质问题
刘志丹 南梁游击队
1931年下半年,刘志丹领导的陕甘边农民武装,经过一年多的活动,已发展到300余人,在陕甘边界的南梁地区组成了南梁游击队。
谢子长 陕北游击支队
1931年春,中共山西省委组织晋西游击队,在吕梁山南段开展游击战争。在敌人进剿下,西渡黄河进入陕北,也有300余人。这批山西来客改称为了陕北游击支队。
西北反帝同盟军
1931年10月,南梁游击队、陕北游击支队这两支游击队合编为了西北反帝同盟军。
争论与解决
对南梁游击队、陕北游击支队这两支游击队的性质,一直有不同看法。
经过座谈,大家认为对于这个问题,要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加以分析。
刘志丹南梁游击队成立初期,成分比较复杂,作风纪律不够好;谢子长晋西游击队与陕北地方保运武装合编之后,也存在类似问题。
但是,这两支游击队当时都有党的领导,它们的斗争矛头都是指向国民党反动统治和地主豪绅的,后来它们都是组成西北红军的基础。
因此,尽管当时部队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部队的番号也有不同的叫法,但应肯定这两支游击队都是党领导的革命武装。
2
关于
反帝同盟军第一支队缴第二支队枪
的问题
1931年10月,刘志丹领导的南梁游击队同以晋西游击队为基础组成的陕北游击支队合编为反帝同盟军。
谢子长陕北游击支队编为第一支队,刘志丹南梁游击队编为第二支队。
谢子长任反帝同盟军总指挥。
刘志丹任副总指挥兼第二支队支队长。
三甲塬缴枪
1932年2月6日,春节,反帝同盟军进驻甘肃省正宁县三甲塬后,谢子长和部分其他领导人认为第二支队成分不纯,部队不稳,缴了第二支队的枪。
争论与解决
队伍成分不纯,作风纪律不好,按照党的建军原则进行整顿是必要的。但是,在一般情况下,采取一部分人缴另一部分人枪的办法,特别是在刘志丹、谢子长两位主要领导人没有取得一致意见的情况下,采取缴枪的办法,甚至还打死了人,不论是谁的决定,都是不对的,更不能说是完全正确的。
好在这支队伍中许多同志以大局为重,始终坚持革命,为西北革命和红军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刘志丹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这件事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当时的主要领导人已经去世,现在主要是认真地总结经验教训,不宜再去追究个人责任。
3
关于南北分家的问题
1932年6月,陕甘游击队在韩城地区作战失利,部队转移到正宁一带休整。这时部队中产生了失败情绪。在游击队领导人讨论下一步行动方向时,有的主张南下,有的主张北上。
游击队政委李杰夫、游击队政治部主任黄子文提出:愿南下者跟他们走,愿北上者跟刘志丹走。
这件事如果处理不好可能造成分裂。
后来分家没有成为事实,没有造成部队分裂的严重后果。刘志丹、阎红彦两同志都反对分家,对于纠正这一错误,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至于谁起了主要作用,就不必再过细计较了。
4
两个未取得一致的问题
一,1935年2月5日中国工农红军西北军委成立,至1935年2月21日谢子长逝世,在这16天中,是刘志丹还是谢子长担任西北军委主席的问题。
二,1933年12月,谢子长到达陕北时,他的职称是中共中央驻北方代表派驻陕北的军事特派员,还是派驻陕西或派驻西北的军事特派员的问题。
参考资料:《党史通讯》第8期。
作者:东南陈楠 来源:八达街行走微信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