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纪臣:近年来毛泽东研究领域若干重要问题及其未来走向 - 昆仑策
-
王纪臣:近年来毛泽东研究领域若干重要问题及其未来走向
2025-07-18
【摘要】党的二十大以来,党面临世情、国情和党情的深刻变化,理论界、学术界以毛泽东研究为切入点,寻求破解大党独有难题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锁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近年来,理论界、学术界围绕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推出一大批关于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学术成果。这些研究成果重点围绕毛泽东与中国式现代化、“两个结合”、经典著作、调查研究、以人民为中心、党的建设、历史主动精神等展开,以期为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国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提供理论参考和现实启示。新时代背景下,要进一步提升毛泽东研究热度、拓展研究宽度、挖掘研究深度,为未来毛泽东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毛泽东是影响中国和世界的历史伟人。20世纪90年代以来,理论界、学术界关于毛泽东的研究成果众多。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后,理论界、学术界聚焦毛泽东与中国式现代化、“两个结合”、经典著作、调查研究、以人民为中心、党的建设、历史主动精神等,推出了一大批学术成果。本文对近年来毛泽东研究领域的成果进行梳理和评述,旨在彰显提升毛泽东研究热度、拓展研究宽度、挖掘研究深度的学术研究走向,以期为未来毛泽东研究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伟大奠基者”,新时代新征程上,“对毛泽东同志的最好纪念,就是把他开创的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理论界不仅回顾和阐释了毛泽东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命题提出、艰辛探索和历史贡献等,而且注重从总结经验的角度为新时代开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新境界寻求启示。
(一)毛泽东与“中国式现代化”命题的提出
毛泽东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杰出开拓者和奠基者。理论界聚焦毛泽东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概念、规律性质、历史地位等进行探讨。宋学勤等认为,毛泽东对“现代化”概念的阐释与运用是因应民族复兴的不同历史方位,在不同的革命语境中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和社会发展要求,将这一抽象的舶来词汇转化为中国式话语的动态历史过程,从而奠定了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基本形态。郭春生认为,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不仅体现了中国现代化理论符合世界现代化道路的一般规律,而且彰显了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社会主义性质,是领先世界的中国现代化理论文献。王梦可认为,毛泽东对中国现代化运动进行了根本重构,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最初规定,构筑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原初形态。
(二)毛泽东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与贡献
理论界着重研究毛泽东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艰辛探索和历史贡献,呈现出内容丰富、系统完整和逻辑严密的现代化思想。张士海等认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确立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前进方向,规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目标和依靠力量,奠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周建超认为,毛泽东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建立新中国,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新中国成立后,又擘画了“四个现代化”宏伟蓝图,提出分两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构想,领导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提出“以苏为鉴”和推进“第二次结合”,重视发展科技和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把推进现代化建设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
(三)毛泽东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经验与启示
全面总结和深刻把握毛泽东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经验与启示,是新时代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前提。理论界从“五年计划”、思想智慧、实践路径等多个方面总结了毛泽东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经验教训。韩慈认为,毛泽东运用“五年计划”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艰辛历程,启示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新“两步走”战略为依据,围绕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持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王梦可认为,毛泽东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智慧,要求我们必须牢牢坚持独立自主的精神姿态和主体自觉,构建中国自主的现代化叙事体系,以现代化主动赢得历史主动;必须始终坚持统筹兼顾的实践原则,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系统工程,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毛泽东同志带领人民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我们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理论创新引领实践创新。”“两个结合”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最新总结。若对“两个结合”进行追根溯源,毋庸置疑,它是建立在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开拓基础之上的。理论界着重从“第二个结合”的角度,深入挖掘毛泽东关于“两个结合”的生成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以期为新时代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和现实启示。
(一)毛泽东关于“两个结合”的基本理论
理论界集中围绕“两个结合”的基本内涵、现实缘由及其当代价值展开阐释。束锦认为,毛泽东对“结合”内容的认识是逐步深化的,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另一方面是“中国具体实际”,其内涵由“中国的革命实际”逐步拓展为“中国的革命实际”“中国的历史实际”“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遗产”等内容。肖贵清认为,毛泽东推进“两个结合”是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必然要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需要,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经验的总结。因此,毛泽东关于“第二个结合”的相关论述,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对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形式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对坚定文化自信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毛泽东对“两个结合”的先行探索和历史贡献
理论界重点剖析了毛泽东关于“两个结合”的主要内容、基本原则及其历史贡献。田鹏颖认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逻辑上,毛泽东已经事实上开启并推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种结合既注重内容,又注重形式,但更注重形式。”。尚庆飞等认为,毛泽东立足中国革命与建设的现实需要,创造性地初步提出了坚持并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民族化大众化方式阐释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批判性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等推进“第二个结合”的基本原则,开启了对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历史性重构。金民卿认为,毛泽东在革命实践和理论创造中从“圣贤救世”道德理想的不懈追求者,上升为党的根本宗旨的忠实践行者,这一重大转变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毛泽东探索“两个结合”的宝贵经验与启示
理论界通过梳理毛泽东探索“两个结合”的历史进程和丰富内容,总结出坚守好马克思主义这个“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的宝贵经验。张文认为,新时代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我们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地位、人民主体地位和马克思主义指导,必须坚持文化主体性,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努力寻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契合之处,必须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束锦认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坚持和推进“第二个结合”,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激活中华文明的优秀基因,立足现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努力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创新和制度革新。此外,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时,我们还要防止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等错误倾向。
毛泽东的著作是展现毛泽东思想的重要载体,是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学好用好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理论界通过对毛泽东著作中关于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对外传播等内容的研究阐释,归纳总结蕴含其中的基本观点、逻辑进路和历史贡献,既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当时的中国,又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新时代、拥抱新思想,从而更好地把握未来,实现民族复兴。
(一)毛泽东关于现代化的经典著作
毛泽东经典著作蕴含关于现代化的思想,是新时代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新境界的重要行动指南。理论界从农业的现代化到社会主义建设的现代化,深刻阐述了毛泽东经典著作关于现代化的丰富内容和重要方法。林晨认为,毛泽东领导制定的《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集中体现了他对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生产、农村建设和农民进步等重大问题的集中思考和实践总结,是党独立自主探索新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一次伟大尝试。陈龙等认为,《论十大关系》是运用调查研究方法分析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典范,为探索和推进中国现代化道路做了理论和实践上的准备,对我们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二)毛泽东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著作
理论界从政治经济学、密切党群关系、党的根本宗旨等方面,对毛泽东经典著作蕴含的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展开了细致研究。杨承训等认为,《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有针对性地阐释了政治经济学的人民性和科学性有机统一。周一平等认为,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醒干部们不能做脱离群众的事,并主持制定了《党政干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田旭等认为,《为人民服务》精辟阐释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滋养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牢记初心使命,不懈为民奋斗。
(三)毛泽东关于对外传播的经典著作
毛泽东思想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指南,也是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重要借鉴。理论界从对外翻译、广泛传播、新闻思想等多个维度阐发毛泽东经典著作及其对世界的深远影响和重要意义。龙治铭等认为,《论持久战》法文译本为法语世界的解放斗争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产生了重大回应与影响。潘卫民等认为,《毛泽东选集》英译活动是国家翻译实践的重大举措,不仅为中央文献翻译及外宣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作出了伟大贡献。此外,周航屹认为,《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不仅为系统学习研究毛泽东新闻思想和党的新闻工作提供了基础教材,也为新闻界明确改革指导思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提供了理论指南。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进程中,毛泽东始终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并将其作为了解中国国情、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作出科学决策的客观依据。新时代背景下,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和带着问题沉下去,是必须的,更是必要的。理论界从理论、文本、现实等维度深入研究和把握毛泽东的调查研究思想,汲取其理论智慧和工作方法,对新时代科学认识和全面做好调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的理论维度
理论界从理论之基、文化之根、实践之源、价值之本等多个维度阐释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的生成逻辑。马雪梅等认为,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不但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调查研究的思想,还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唐立平认为,早期的社会考察使毛泽东初步认识到社会调查的重要性,在后来的革命和建设中,毛泽东更是根据工作需要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活动,加深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马雪梅等认为,发扬毛泽东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对践行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推进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弘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的文本维度
理论界从世界观、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等多个方面阐发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的丰富内涵。郑天骄等认为,毛泽东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过程中,形成了以“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世界观、“把实事求是的精神恢复起来”的认识论、“到群众中作实际调查去”的价值论、“要做系统的由历史到现状的调查研究”的方法论等为主要内容的科学思想体系。李瑞奇认为,问题意识是调查研究的发生原点,实事求是是调查研究的根本原则,系统观念是调查研究的思想方法,群众路线是调查研究的价值遵循。唐立平认为,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在思想方法上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阐述调查研究的方法;在主题主线上主要围绕如何进行中国革命和建设、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主题主线展开;在理论品格上充分彰显了历史主动性和革命实践性的有机统一。
(三)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的现实维度
理论界深入研究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的宝贵经验与当代启示,助力我们在新时代进一步做好调查研究工作。李君如认为,毛泽东特别强调领导干部必须亲自出马、望闻问切;要眼睛向下、了解真情;要抓住重点、解决问题;决不能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李雨畅等认为,毛泽东在江苏的调查研究展现了“以民为本、问题导向”的调查视角、“解剖麻雀、典型分析”的调查方法、“一丝不苟、务实笃行”的调查作风、“言传身教、润物细无声”的调查艺术。赫林认为,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及其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要求新时代的我们要统筹纵向程序,做到调研前“心中有数”、调研中“脚下有方”、调研后“手上有策”;统筹横向要素,用好调研对象、调研方法、分析手段;统筹远近机制,做到常态化调研、清单化管理、全程化跟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毛泽东开创的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就要“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始终是国家的主人、社会的主人、自己命运的主人”。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奠基者及其实践的重要开创者、领导者,他阐述的以人民为中心理论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理论基石。理论界深入探讨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人民民主思想及其对人民代表会议制度的推进,准确把握主要内容,归纳总结经验教训,充分认识当代价值,对于新时代扎实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和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内容
理论界主要从基本内涵、继承发展、经验启示等方面深入研究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金民卿认为,毛泽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包括:彻底坚持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突出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科学论述党的领袖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天才与集体智慧的关系;深刻阐明中国共产党是来自人民的先锋队组织,其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杨畅等认为,习近平继承并发展了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动摇、坚持树牢群众观点和践行群众路线不动摇、坚持以人民利益为最高评判标准不动摇等方面,体现了守正创新的理论品质。田旭等认为,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启示:要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始终校准前进方向,切实践行群众路线,坚持发扬斗争精神,筑牢党最可靠、最深厚的群众根基。
(二)毛泽东人民民主思想的多维度阐释
理论界聚焦思想体系、突出特色、实践价值等方面探讨毛泽东人民民主思想。付克新认为,在前马克思主义时期,毛泽东的人民民主思想体现为以人民民主权益为主题的系列思考和探索,他对人民权力、地位、利益等的关切,为他的人民民主思想确立了鲜明的价值底蕴——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重要、最基础的位置。宋俭等认为,“人民共治”是毛泽东人民民主理论的重要内容和突出特色。任鹏认为,毛泽东人民民主思想不仅指引我们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实现了向人民民主制度的伟大跨越,而且新时代在深化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地位作用认识中凸显理论价值,在强化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优势特征把握中体现政治价值,在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中彰显实践价值。
(三)毛泽东对人民代表会议制度的推进
理论界主要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等维度阐释毛泽东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思考和推进。浦兴祖认为,正是在毛泽东“国体—政体”理论直接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在认识上选定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并在实践中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适应和体现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龙其鑫认为,毛泽东对“人民代表会议”制度进行了历史性探索,相继参与创建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参议会、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和人民代表大会等制度形式,实现了党全面领导下“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维护人民主体地位的“议行合一”。何志明认为,毛泽东强调以统一战线为内核的制度设计,最大限度扩大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参与范围;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的基本原则,突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解决现实问题的运行理念;以提升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制度化水平为基本目标,将其作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稳定运行的保障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才能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劈波斩浪、行稳致远”。党的建设思想是毛泽东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理论界深入探讨了毛泽东对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先行探索、毛泽东党的纪律思想的理论意蕴、毛泽东党的建设思想的历史贡献等重要内容,有助于新时代更好地继承、运用和发展毛泽东党的建设思想,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跳出兴亡更替历史周期率,推动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向纵深发展。
(一)毛泽东对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探索
从“一个答案”到“两个答案”,是中国共产党为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进行艰辛探索的重要成果。毛泽东是跳出历史周期率难题的杰出答题人和重要践行者。朱思远认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深刻论证了无产阶级政党进行自我革命的必要性,从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纪律建设和作风建设等方面系统阐释了无产阶级政党自我革命的丰富内涵,并开创性提出了一系列正确进行党的自我革命的原则和方法。王传利认为,为跳出治乱兴衰周期率,毛泽东采取单一主权国家结构形式和单一制国家中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了跳出治乱兴衰周期率的政治制度基础;他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拒腐防变,体现了跳出治乱兴衰周期率的清醒;他找到跳出治乱兴衰周期率的“人民来监督政府”的人民民主新路;面临极其复杂险峻的国内外环境,他在国际社会寻找维护社会主义中国长治久安的出路和机会。
(二)毛泽东党的纪律思想的重要论析
理论界主要从发展过程、丰富内涵、重要意义等维度深入分析毛泽东党的纪律思想。朱思远认为,毛泽东在从事革命活动之初就深刻认识到纪律严明对于无产阶级政党的重要意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对党的纪律建设进行了开创性探索;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进一步加强了党的纪律建设;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推动党的纪律建设迈向新阶段;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党的纪律建设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张秀娟认为,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党的纪律建设的重要论断:严肃党纪,加强对党员的纪律教育;党内最重要的纪律是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健全请示报告制度,克服无纪律无政府状态;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董盼盼等认为,毛泽东在长期斗争实践中切实做到纪律建设重于泰山、严明执纪一视同仁、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为党和人民军队的纪律建设作出了开拓性贡献。
(三)毛泽东党的建设思想的历史贡献
理论界主要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深刻阐释了毛泽东党的建设思想的历史贡献。李捷认为,新时代自我革命思想继承发展了毛泽东党的建设思想的人民观、纪律观、思想建党、“两个务必”等内容,在新时代条件下更好地处理了党与人民的关系、党纪与国法的关系、思想建设与政治建设和制度建设的关系、自我革命与社会革命的关系等。王传利认为,毛泽东的党建学说成功地解决了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建设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难题。毛泽东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对新时代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征程上,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历史自信、把握历史主动,把中国式现代化宏伟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作为第一代领导集体核心的毛泽东,是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从历史被动转向历史主动的杰出代表人物。理论界深入阐释毛泽东历史主动精神的生成逻辑、基本内涵和经验启示,为我们党把握历史主动实现三次历史性飞跃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新时代进一步增强历史主动、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提供了科学指引。
(一)毛泽东历史主动精神的生成逻辑
理论界主要从理论溯源和现实实践的角度出发,对毛泽东历史主动精神的生成逻辑展开探讨。陆艺佳认为,毛泽东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学习西方先进文化中历史主动思想资源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主动实践中,孕育发展出具有独特内涵和丰富底蕴的伟大历史主动精神。唐洲雁等认为,毛泽东的历史主动精神源于党的组织建设和坚强领导,源于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源于深入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源于扎扎实实的群众工作,源于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革命精神。张宏志认为,毛泽东在中外反动势力共同压迫的至暗时刻找到革命成功的道路,在冷战阴云的持续笼罩下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国际局势的微妙变化中打开中国对外关系新局面。正是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和具体实践挑战催生了毛泽东的历史主动精神。
(二)毛泽东历史主动精神的内涵意蕴
理论界从规律性、人民性、斗争性、实践性等多个维度阐发毛泽东历史主动精神的基本内涵。丁俊萍等认为,毛泽东的历史主动精神主要体现在:总结历史经验、遵循客观规律,深化历史认知、坚定历史自信,紧抓有利条件、把握历史机遇,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王振民认为,勇担历史责任和使命的精神、尊重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精神、尊重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精神、永久奋斗的精神等,构成毛泽东历史主动精神理论的科学内涵。唐洲雁等认为,毛泽东在开辟井冈山道路时做出的五次战略决策,充分彰显了我们党的历史主动精神。
(三)毛泽东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当代启示
总结提炼毛泽东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宝贵经验和重要启示,是理论界深入思考和重点关注的课题。尚庆飞认为,毛泽东发挥历史主动的两种经验,一种是成功的,一种是失败的,应该视作“两份历史遗产”,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加强党的建设、保持历史耐心和深入挖掘毛泽东精神,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增强历史主动提供启示。丁俊萍等认为,面对新的时代课题和现实挑战,必须坚持在总结经验中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历史主动;必须建构正确的历史认知,旗帜鲜明地抵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必须增强机遇意识,牢牢把握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必须强化斗争意识;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
自开展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系列活动,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以来,理论界和学术界围绕相关热点掀起了毛泽东研究的小高潮,充分反映了毛泽东研究在新时代持续“出场”的现实必然性及其重要价值。梳理近年来毛泽东研究相关文献,总体成果较为丰硕,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取得一定成果。近年来毛泽东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学界普遍认为毛泽东关于中国式现代化、“两个结合”等问题的理论渊源、丰富内涵、先行探索与经验教训,对新时代深刻理解、完整把握、不断推进“两个结合”和中国式现代化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第二,学界充分运用文本研究法对毛泽东经典著作蕴含的重要思想进行深入挖掘和理论阐释,一致认为毛泽东经典著作中关于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对外传播等方面的思想,是新时代我们践行人民至上、塑造政党良好形象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重要思想指南。第三,学界从调查研究、历史主动精神、党的建设等角度,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进行了全方面、系统性的研究,有助于新时代做好调查研究工作、赢得历史主动和锻造强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2)有待改进之处。第一,毛泽东研究的热度不够。通过中国知网检索,以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110周年、120周年、130周年所在年份的11月1日到次年的12月31日为时间范围,对篇名包含“毛泽东”的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四次重要诞辰周年理论界分别发文5232篇、3549篇、3884篇、1668篇。总体来看毛泽东研究的热度逐渐降低,青年学者发文数量越来越少,值得理论界、学术界高度重视和认真反思。第二,毛泽东研究的宽度不够。理论界重点聚焦毛泽东与中国式现代化、“两个结合”、经典著作、调查研究、以人民为中心、党的建设、历史主动精神等进行研究和阐释,对于破解大党独有难题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但对解决当前面临的重大复杂问题和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艰巨任务而言,通过毛泽东研究寻求答案做得还很不够。对国外毛泽东研究成果的翻译、借鉴和探讨、回应,还不够及时、不够充分。第三,毛泽东研究的深度不够。研究视角上,学界大多从传统角度开展毛泽东研究,但对毛泽东研究这一重大课题和时代的不断发展变化来说,需要新的视角来深入挖掘毛泽东研究这一学术“富矿”,以更好发挥毛泽东研究在当代的重要价值。研究方法上,学界较多选择定性研究、规范研究等重视理论阐释的方法,缺少定量研究、实证研究等实践回应。研究文献方面,需要不断挖掘新的文史资料,为毛泽东研究注入新鲜血液。
(二)对未来毛泽东研究走向的展望
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以来,如何提高毛泽东研究的热度、拓展研究的宽度、挖掘研究的深度,已成为理论界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需要国家、科研机构、出版机构和学者们的高度重视。
(1)提高毛泽东研究的热度。毛泽东研究热度是前提。首先,国家应重视对青年学者的帮扶、培养和鼓励,尤其要在社科基金立项、报刊论文发表、教学评优评奖、职称评级评审等方面,解决青年学者的当前困境和后顾之忧,方能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其次,出版机构尤其是学术类报纸期刊应贯彻国家相关政策,积极践行“南京倡议”,特别是首批入选“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的191家期刊,要营造有利于青年学者创新创造的良好学术生态,助力青年学者科学研究和学术成长。最后,青年学者要摒弃毛泽东研究“过时”的错误看法,结合自身知识素养和学术志趣,深入毛泽东研究学术“富矿”,积极探寻和深入挖掘“富矿”,为当代中国发展提供有力的学术支撑。
(2)拓展毛泽东研究的宽度。毛泽东研究宽度是基础。首先,毛泽东关于军事、外交方面的内容。毛泽东是富有智慧、足智多谋的革命家和战略家。深入研究毛泽东军事思想与中国传统军事辩证法、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期间毛泽东等领导人应对国际舆论的决策等内容,对新时代中国实现军队的现代化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参考和启示。其次,毛泽东关于诗词、文艺方面的内容。毛泽东高度重视文艺工作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促进作用,深入研究毛泽东诗词的“大我”情怀、毛泽东文艺批评的隐性标准等内容,对新时代中国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最后,关于国外毛泽东研究的相关内容。作为影响中国和世界的杰出历史人物,国外学界也非常重视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研究。要及时翻译和引进国外毛泽东研究的最新成果,借鉴吸收正确的合理的方面,促进国内毛泽东研究理论范式的优化,对错误的方面要敢于发声、有力声讨,增强毛泽东研究在国际学术舞台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3)挖掘毛泽东研究的深度。毛泽东研究深度是重点。新时代进一步深化毛泽东研究,除了提高毛泽东研究的热度、拓展毛泽东研究的宽度,还需要挖掘毛泽东研究的深度。挖掘毛泽东研究的深度,从中勘探出重要的理论“宝藏”,可推动毛泽东研究在当代中国的重要价值得到更好呈现。同时,更有助于提高研究热度和拓展研究宽度。首先,毛泽东研究需要新视角。传统角度的研究成果已经非常丰富,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变化,需要寻找新的研究视角,才能充分挖掘毛泽东研究这一重要学术“富矿”。如毛泽东的人格风范、日常谈话等视角。其次,毛泽东研究需要新方法。新的研究方法是探索毛泽东研究领域新的理论增长点的重要法宝。如借用社会学的社会调查方法研究毛泽东的农村调查,有助于深化拓展毛泽东的调查思想研究及其社会学化。最后,毛泽东研究需要新文献。搜集并掌握第一手文献资料,对于深化和拓展毛泽东研究来说尤为重要。通过对新文献新物证新观点的考证、阐释,有助于丰富毛泽东研究宝库和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如毛泽东不仅明确提出过“妇女能顶半边天”,而且还是该话语的首倡者。
(作者系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来源:“湘大毛研中心”微信公众号,原载“《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3期”;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公众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