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乡村振兴的相关论述,愈发觉得耕地保护、产业链延伸与城乡融合这三者,恰似乡村振兴画卷上的三抹重彩——缺了哪一笔,都绘不出全面振兴的鲜活图景。唯有三者同频共振,方能让乡村发展的脉络愈发清晰。
一、把住耕地“生命线”,让土地扎下深根
耕地是乡村的“筋骨”,没了硬朗的筋骨,再美的蓝图也立不住。当下个别地方出现的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好比在大树根须上砍凿,看似无碍枝叶生长,实则已伤了根本。见过有的村庄,为建临时厂房填了半亩水田,短期内厂房带来了租金,可三年后项目撤走,留下的硬化地面再难复耕,村民望着荒废的地块直叹“可惜”;也有地方跟风种经济作物,把种了几代人的粮田改成果园,几年后土壤板结,想种回水稻都得先花大力气改良。
护住耕地,不妨学些“精耕细作”的智慧:像江苏某些村庄那样,给耕地建“健康档案”,定期检测土壤肥力,用有机肥替代化肥,让土地“元气满满”;又如东北的轮作模式,玉米与大豆交替种植,既养地又增产,让每一寸耕地都能“休养生息”。唯有如此,土地才能持续托举乡村的未来。
二、拉长老产业“链条”,让收成长出新值
守好耕地只是第一步,得让地里的“金疙瘩”真正变成手里的“活钱”,这就需要给产业装上“延伸器”。不少农民常说“种得好不如卖得好”,这话道破了关键——就像陕北的小米,以前论斤卖顶多几块钱,做成小米粥礼盒、小米醋,身价翻了倍还成了“网红”;云南的普洱茶,不光卖茶叶,还搞起了“茶园认养”,城里人线上认养茶树,村民代管采收,一片叶子牵起了城乡两端的收益。
乡村产业的巧思,正在于“跳出庄稼看庄稼”:地里种的是粮食,眼里能看到食品加工的车间;树上结的是果子,心里能想到观光采摘的游客。把“土产”变成“特产”,让“好收成”连着“好收益”,农民的腰杆自然挺得更直。
三、搭起城乡“连心桥”,让要素活起来
乡村振兴从不是“单枪匹马”的奋斗,得让城市与乡村像两棵相邻的树,根系在地下交错,枝叶在空中呼应。如今一些村庄留不住人,症结就在于城乡之间的“桥”没搭牢:有的村离镇上集市有十里山路,秋收时挑一担红薯进城,路上就得耗两小时;有的村小学只有两位老师,年轻人为了孩子上学,只能举家搬到县城,留下老屋在风中摇晃。
架好这座桥,得从“细处”着手:修宽村口的路,让冷链车能直接开到田埂边,摘下的鲜桃当天就能运到城里超市;引好城里的“智”,让退休教师来村小支教,让医生定期到村卫生室坐诊,年轻人看到家乡的变化,自然愿意回来“添砖加瓦”。当城市的资源能顺畅流进来,乡村的宝贝能便捷送出去,乡村振兴就有了流动的活水。
说到底,耕地是乡村的“底气”,产业是乡村的“底气”,融合是乡村的“灵气”。三者拧成一股绳,乡村才能既有“稻花香里说丰年”的殷实,又有“乡村四月闲人少”的活力,在振兴之路上步步生花。
(作者:宗峻龙,作者单位:河北省任丘市梁召镇人民政府;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来稿】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