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这是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一段。文中还有另外一段:
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
作为学生,对于该文中的这两段也许最感无趣,但这两段文字却很传神地表现了当年私塾教学的场景。
旧社会的人家普遍不富裕,穷人家的孩子尤其难有机会读书,但只读三五年私塾的人,不消说书法,单是语文水平,比现在的许多大学生还强,却是不争的事实。
有人说,这是因为现在的大中小学语文教材都是散篇,不如四书五经等私塾教材那样系统。
而除此之外,今日语文教学,在太多无用功上浪费了时间,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应该也是原因之一。
比如词义的解释。如果要解释腰酸的“酸”是什么感觉,恐怕再高明的老师也做不到。母亲看见孩子摔跤,便问他可痛,见孩子被蚊虫叮咬,便问他可痒,孩子在这样的语境中自然会知道痛痒的感觉。舍此,再怎么解释痛痒的含义,也只能是隔靴搔痒。
寿镜吾老先生不屑解释“怪哉”的含义,只让学生熟读乃至背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上九潜龙勿用”“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因为他相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成诵。而这也正是利用了孩子记忆力最好的黄金时段。
再如发音。今日英语教材教学48个国际音标,课本上画了很多类似卫生所墙上的口腔图。而事实上,有几个孩子会郑人买履式机械教条地对照那图找上颚下颚等口腔位置发音呢?
再笨拙的母亲,教孩子说“吃饭”,也不会让他对照这样的发音图发音,因为哪怕动物,也有模仿发音的天性。
又如语法。没有哪位母亲教孩子说“吃饭”时,因为害怕孩子说成“饭吃”,要先告诉他这是“动宾短语”。今天初一语文就教语素、语汇、短语、单句、复句、句群甚至一重复句、多重复句,枯燥无味,只会浇灭孩子对语文的兴趣。中国直至清代才有仿西式语法研究的《马氏文通》,此前,没有这本书,丝毫没影响中国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高度繁荣和“建安七子”“唐宋八大家”等文学家的横空出世。
语法固然有其研究价值,但甚至只有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研究语法方向的研究生才有必要学习。
人工智能语言大模型,需要不停地“投喂”。孩子学语文,道理一样,需要的不是解释,而是大量投喂。投喂得多了,你在什么语境下说这话,孩子遇着相同语境时自然也会照着说。
俗话说“鸡大自叫,狗大自咬”。人为干预太多,实在是庸人自扰。为“救救孩子”计,事倍功半的大中小学语文教学,值得认真反思并大力改革。
(作者:陶余来;来源:昆仑策网【原创】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