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达生》记载:颜回请教“深渊之上,船夫驾船如神”的诀窍,孔子以善泳者“忘水”为喻,进而借博弈阐释心境:“以瓦注者巧,以钩注者惮,以黄金注者殙。其巧一也,而有所矜,则重外也。凡外重者内拙。”用瓦片作赌注时,人不计得失,坦然自如,得心应手;用银钩作赌注时,便会顾忌得失,发挥略有差池;用黄金作赌注时,则因惧失而方寸大乱。博弈技巧本无不同,对外物越执着,心神越昏聩,终致举措失当。
前秦苻朗《苻子》记载:夏王久闻后羿善射,便召他到后院献艺。靶子是一尺见方的兽皮,靶心直径仅一寸。夏王还设下奖惩:“射中,赏尔万金;不中,削尔千户封地。”后羿听闻射中可得万金,不中则要损失原有封赏,顿时神色惶遽,气息紊乱。他拉弓试射,第一箭偏出靶心;再射,竟又脱靶。
1978年,当代著名钢索表演艺术家瓦伦达,以73岁高龄进行最后一次走钢丝表演。这场被寄予厚望的“谢幕演出”现场座无虚席,他仅完成两个动作,便从近70米高的钢索上坠落身亡。他的妻子哭着说:“我早知道这次会出事,因为他出场前不断念叨‘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败’。”这种因过度在意结果而导致的失常现象,被心理学界命名为“瓦伦达效应”。
王羲之作为兰亭雅集的东道主,雅集过程中自然酒没少喝,有点微醉。就在这时候,他突然来了兴致,让人拿来蚕茧纸、鼠须笔,然后一挥而就,一篇《兰亭集序》诞生了。据说当时他写的时候,那叫一个流畅,笔锋遒媚劲健,整篇文章 28 行,324 字,凡是重复的字,写法都不一样,尤其是那二十来个 “之” 字,每个都写得不一样,变化多端。
第二天,王羲之酒醒了,他再看自己昨天写的《兰亭集序》,那是越看越喜欢,觉得写得实在是太好了。他就想着,我再写几遍,说不定能写得更好呢。结果他伏案重写了 “数十百本”,可不管他怎么努力,写出来的都没有原来那篇的神韵。
与王羲之同朝为官的殷浩,晚年也有因太在意而误事的憾事。
殷浩年少时与桓温齐名,而两人却暗中争强斗胜。殷浩北伐失败,桓温上表列举殷浩的罪行,于是殷浩被废为平民。桓温问殷浩:“你我相比,如何?”殷浩回道:“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
郗超虽与谢玄素来不睦,可淝水之战前,郗超仍基于在桓温幕府时期的观察,力排众议举荐谢玄北征抗敌。桓温也如郗超一样不失魏晋名士之风,他私下对郗超说:“殷浩品格高洁,能言会道,假使让他担任尚书令和仆射,足以成为朝廷百官的楷模,朝廷用才不当,以致有今日。”
后来桓温打算让殷浩担任尚书令,派人送信给殷浩,殷浩欣然答应。摊开纸张准备写回信,但殷浩太重视这封信,为避免其中有错误而摊开纸张又闭合,再开再合,如此往复几十次,最终给桓温回了一封空白信函,使得桓温大失所望,从此两人绝交。
郭沫若最经典的题字不是“故宫博物院”“中国银行”,而是“岳阳楼”。
当时郭沫若写了好几幅字,希望对比选出比较好的。但是郭沫若写完后,左看右看,自己也选不出哪个写得最好。于是致信主席,希望毛主席为他挑出一幅题字。毛泽东乍一看这几幅字,感觉写得都很好,但再仔细欣赏总觉得有些拘束,相反信封上随意写的 “岳阳楼”3个字倒挥洒自如,于是就圈定了信封上的这几个字。岳阳楼管理部门收到了郭沫若的字幅,万分欣喜,赶紧制成金字匾额。因为所用字是选自信封上的,牌匾上就没有署名。
庄子在“梓庆削木为鐻”寓言中,讲了“心斋”的奥秘,即以“虚静”修养一步步舍弃功利之心,不为成败得失困扰。工匠梓庆在做鐻之前要“斋以静心”,斋三日,遗忘了庆赏爵禄;斋五日,涤除了非誉巧拙;斋七日,达到忘我的境界。此时他才上山去找做鐻的木材。这是告诉人们,像梓庆这类技艺大匠都是以“心斋”的“虚静”修养功夫,忘怀功利得失,乃至达到忘我之境,才能心无旁骛,专心体察对象的天然本性,最终才能在“以天合天”的自由创造中形成自然天工杰作。
《庄子·庚桑楚》说:“贵富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动色理气意六者,谬心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去就取与知能六者,塞道也。此四六者不荡胸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
中国人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泰戈尔诗云:鸟翼系上了黄金,这鸟就永不能翱翔了。
(作者:陶余来;来源:昆仑策网【原创】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