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个话题近期关注度比较高,看似不相关,但关键都是独立自主,也可以说实事求是。
关于产能过剩,小镇之前有不少文章已经提过了。
主要有两点:
一是如何正确认识中国的“产能过剩”,区分中国与西方的不同认知。
二是如何治理“产能过剩”。
前者在《人类有史以来最强大的阅兵:以武止戈、砥定乾坤》第六个感想“中国实践远远领先理论,理论研究者和部分领域从业者需要尽快跟上”已经分析了。
中国和西方对“产能过剩”理解不同,这是由中西方本质和国情不同决定的。中国作为后发国家,靠自力更生实现国家发展,还要让全体国民过上更美好的生活,这是社会主义和中国传统理念的共同要求;而西方靠剥削和掠夺起家,其资本主义本质并不需要提高全民生活,而是以所谓“自由”和“票主”掩盖剥削本质,只需服务上层少数人的利益。
所以正如小镇在《要适应,中国一国定全球之和的未来常态》《被妖魔化的“内卷”,恰恰是中国崛起的关键》总结的:中国与美国发展道路的关键区别在于,中国主张规模优先,美国主张利润至上。
这是截然不同的发展模式,美国是为资本服务,要让资本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而要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就要舍弃低价值环节,于是如苹果等美国企业就搞“全球无工厂”模式,大大降低成本支出,提高利润率,从而获得美国资本市场的青睐,赢得更高市值。
而中国就不一样了,必须立足自身满足14亿人的旺盛需求,不可能指望全球其他国家。如美国等发达国家,目的是利润最大化,必然会限制生产、拒绝降价,从而维持最大利润,这注定无法满足14亿中国人的需求。就拿手机和汽车来说,如果还是十几年前,一辆最基础的汽车都要卖十几万,如何实现汽车的普及化?如果还是苹果一家独大,又如何让全体中国人都能用上智能时代的手机?
只有中国掌握手机、汽车等产业的主导权,通过技术和管理提升,极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量,并且大幅降低商品售价,这才能让全体中国人普遍获利。
现在只需要几万块就能买到非常不错的汽车,逼着外国品牌必须让利降价,同样的日本汽车,在美国的售价是中国的几倍;手机就更有代表性了,如果不追求品牌,一千元的智能手机就很够用了。
从满足实际使用需求的角度,同样是月入三千,一部手机,六千还是一千,能一样吗?
西方以及受西方影响的,天天说“产能过剩”,本质是只把眼睛瞄准小部分人,看不到中低收入的几亿国民。的确现在后面的几亿人收入还太低,这需要更多努力,但这些人难道就不想开上汽车吗?如果这些人收入未来大幅提升,现在的产能真的够吗?
由中国扩大到全球,全世界去掉发达国家和中国,还有近60亿人,这些人口难道不想过上更美好的生活吗?当然想,做梦都想。
而从对他国市场的态度上,也能感受到中西方不同思维的差异。
在习惯了西方思维的人意识里,根本看不上发展中国家,觉得穷、市场小、消费能力弱,言必称欧美市场,甚至对俄罗斯市场都很轻视。小镇就跟金融圈的交流,小镇提出要重视未来中俄之间巨大的经济利益,这引起质疑,对方认为如果说俄罗斯的战略价值、安全价值,还可以理解,但俄罗斯有啥经济价值,觉得市场太小。
但事实上,目前中俄货物贸易进出口额,已经达到中美的近一半,而考虑到中国对美出口,相当一部分来自外企,高价值环节被美资等外企占据;而在中俄贸易中,中国更占据优势;再加上美国从对中服务贸易上获得巨额顺差。
因此从中国获利角度,中俄之间的经贸往来,已经达到中美直接经贸往来的一半以上。毕竟俄罗斯也是列强、发达国家之一,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俄罗斯有1.44亿人,是美国人口的四成,而目前欧美封锁俄罗斯,意味着中国可以占据更多的俄罗斯市场份额。从最简单的逻辑出发,都能感受到俄罗斯巨大的市场价值,更别说俄罗斯未来还掌握远东、北极航线两大世纪级利好。
而持中国意识的,绝不会轻视西方国家以外更庞大的“全球南方”市场,而且已经有铁证了,那就是中国进出口贸易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占比已经超过一半,相比欧美市场萎缩,“全球南方”国家需求还在快速增长。
正因为这基本的事实,所以小镇在4月撰文《美国一鲸落,全球万物生》,建议抓住美国搞关税战、贸易战的战略契机,加速中国国际贸易结构的转变,把更多从美国进口的额度,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这不仅可以对美施压,迫使美国妥协让步,还能大大改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状况,加强中国与“全球南方”国家的联系,这些国家通过对华出口拿到钱了,就可以加大从中国的进口。
而由于“全球南方”国家发展阶段落后于中国,因此有钱之后,首先要改善的就是生活水平,也就是中国目前最容易受贸易战冲击的日常用品、家用电器等商品,因此,中国从美国损失的出口,一定能够从发展中国家那里补上,甚至还要担心今年顺差创历史新高。
随着中国科技和产业升级,中国在全球价值链的位置不断上升,与欧美等西方国家的关系已经发生巨变,开始成为直接的竞争者。比如汽车领域,中国正在拿走德国、日本、美国、韩国的市场份额。
因此,与中国经济结构更加互补的,不是欧美国家,而是发展中国家。
综合上述,关于“产能过剩”就有了中国的理解。
“产能过剩”问题客观存在,但更多是阶段性的、结构性的,从长期和全局看,产能不仅不过剩,反而严重不足,不能满足中国14亿人乃至全球发展中国家60亿人口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随着中国国力、军力强盛,震慑全球剥削者、破坏者,必然加速全球秩序变革,有希望令全球变得更加和平,发展成为未来人类的主题,也就是真正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大家成为建设者。
用我们熟悉的话来说,别忘了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生产力极大发展,物质极大丰富”,相比这样的社会,现在的产能真的过剩吗?
而在如何处理“产能过剩”上,正因为中国思维中,这是一个阶段性问题,真正要解决的长期问题不是过剩而是不足。所以中国的处理方式,绝非西方市场派主张的政府强力干预,而是保持克制,充分尊重市场规律,政府仅划定边界和规则,让市场自行调节。具体参见《激烈争论的本质:是否相信中国的未来是光明的》
所以,小镇才说,目前围绕“产能过剩”的争论本质,还是一个思想理念是否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的问题。
而文科困境,更是如此。
来源:大树乡谈 微信号 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