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岁月虽已远去,但伟大抗战精神如明灯般,始终照亮中华民族前行的征程。从平型关大捷的振聋发聩到百团大战的气壮山河,从“狼牙山五壮士”的舍生取义到“八女投江”的宁死不屈,无数中华儿女用鲜血与生命铸就的抗战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早已融入民族的血脉,成为我们攻坚克难、砥砺前行的精神密码。在新时代的奋斗征程中,传承这份精神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以实际行动扛起责任,让抗战精神在接续奋斗中焕发新的时代光芒。
以奋斗之姿传承抗战精神,首在坚守“家国一体”的爱国情怀。抗战时期,爱国是“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义无反顾,是“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挺身而出。如今,时代场景变了,但爱国的内核从未改变。它是科研工作者在实验室里夜以继日攻关“卡脖子”技术,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拼尽全力;是基层干部扎根乡村振兴一线,用脚步丈量土地,带领群众蹚出致富路;是青年学子在校园里勤学苦练,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伟业。前不久,“90后”工程师吴杰在海外项目中,面对复杂的施工环境和技术难题,带领团队连续奋战40余天,成功攻克关键技术瓶颈,不仅为国家赢得了国际赞誉,更用奋斗诠释了“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统一起来”的当代担当。这种将个人奋斗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行动,正是抗战时期爱国情怀在新时代的生动延续。
以奋斗之姿传承抗战精神,要永葆“不畏艰难”的斗争意志。抗战十四年,中国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以“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的坚韧,以“宁可站着死,绝不跪着生”的骨气,一次次打破侵略者的“三个月灭亡中国”幻想。今天,我们虽身处和平年代,但前进路上依然有“娄山关”“腊子口”——改革进入深水区,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各种风险挑战接踵而至。面对这些考验,更需要从抗战精神中汲取斗争力量。脱贫攻坚战中,数百万扶贫干部爬最高的山、走最险的路、住最偏的村,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决心,让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抗疫斗争中,无数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逆行出征,以“生命至上、举国同心”的信念,筑起守护人民健康的坚固防线。这些奋斗场景,与抗战时期中华儿女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一脉相承,彰显了精神传承的时代价值。
以奋斗之姿传承抗战精神,更要扛起“接续奋斗”的时代使命。抗战精神不是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激励一代又一代人奋进的动力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的抗战精神,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当前,我们正处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奋斗者”,都是抗战精神的“传承人”。对于企业而言,要以“百折不挠”的韧劲投身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对于青年而言,要以“挺膺担当”的姿态立足岗位,在平凡的工作中创造不凡的业绩,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对于全社会而言,要让抗战精神进课堂、进社区、进企业,通过讲述抗战故事、缅怀革命先烈,让更多人读懂精神背后的家国大义,凝聚起“一起向未来”的磅礴力量。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伟大抗战精神穿越80余载岁月,依然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当我们以奋斗为笔,在科技创新的赛道上冲刺、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耕耘、在为民服务的岗位上坚守,就是在以实际行动传承抗战精神,就是在为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添砖加瓦。让我们始终牢记:唯有奋斗,才能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唯有传承,才能让伟大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作者:宋珊珊,作者单位:河北省任丘市会战道街道办事处;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来稿】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