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氏持久战 |
蒋氏持久战 |
三阶段论: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 |
两阶段论:战略防御、战略反攻 |
人民战争,全民抗战。 |
政府片面抗战。 |
游击战为主,阵地战为辅,不放弃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以战役、战术的速决来达成战略持久的目的。 |
阵地防御战为主,很少运动战,基本没有游击战,企图以战役战术上的持久消耗来达成战略持久的目的。 |
积极防御,手段多样。乡村包围城市。 |
消极防御,手段单一。线式防御。 |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希望外援但不乞灵于外援 |
乞灵于外援的政略制约战略,甚至发展到坐等国际局势变化 |
毛氏持久战 |
蒋氏持久战 |
三阶段论: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 |
两阶段论:战略防御、战略反攻 |
人民战争,全民抗战。 |
政府片面抗战。 |
游击战为主,阵地战为辅,不放弃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以战役、战术的速决来达成战略持久的目的。 |
阵地防御战为主,很少运动战,基本没有游击战,企图以战役战术上的持久消耗来达成战略持久的目的。 |
积极防御,手段多样。乡村包围城市。 |
消极防御,手段单一。线式防御。 |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希望外援但不乞灵于外援 |
乞灵于外援的政略制约战略,甚至发展到坐等国际局势变化 |
|
共产党军队 |
国民党军队 |
|
兵力 |
战争爆发时10万,战争结束时100万 |
战争爆发时200万,战争结束时600万 |
|
作战次数 |
12万余次(逐年递增,从第1年638次,递增到最后1年3.2万余次),其中日伪军顽军1万人以上的扫荡、清乡和摩擦67次以上(其中2万人以上的37次)。 |
4万余次(其中大会战24次——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1次,重要战斗1117次——太平洋战争爆发后345次),其中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7万余次。 |
|
抗击日军 |
33万~79万(占关内日军总数58~75%) |
15万~33万(占关内日军总数25~42%) |
|
抗击伪军 |
7.5万~95万(95~100%) |
5万~8万(5~10%) |
|
收复/丧失土地 |
收复失地共95万平方公里(占沦陷国土68%以上,人口38%以上) |
年年失土,共失土136万平方公里 |
|
歼敌 |
日军 |
52万 |
53万 |
伪军 |
118万 |
无(另有58万军队投敌) |
|
损失兵员 |
58万余人 |
320余万(另有数百万壮丁) |
电子邮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