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决心书,几家悲欢泪 - 昆仑策
-
一纸决心书,几家悲欢泪
2025-09-03
一纸决心书,几家悲欢泪。
四十年回首,国企改制路上,既有改制明星昙花一现,也有无数普通工人默默承受着时代转型的代价。
1984年3月28日,石家庄造纸厂门前张贴出一份《向领导班子表决心》的决心书:“我请求承包造纸厂!承包后,实现利润翻番,工人工资翻番,达不到目标,甘愿受法律制裁。”
业务科长马胜利的这纸决心书,掀开了中国国有企业承包制的序幕。这位45岁的科长承诺年底完成利润70万元,力争100万元。
结果他承包第一年就实现了140万元利润,比承包指标70万元翻了一番。
一纸决心书,承包第一人的崛起
马胜利的成功并非偶然。他采取了一系列改制措施:打破“铁饭碗、铁工资”制度,改变产品结构和销售激励机制,把原来的“大卷子”卫生纸变成了六种不同的规格,颜色也由一种变成三种,还研制出“香水纸巾”。
业务科长出身的马胜利主要在产品结构和销售激励上下工夫。他对市场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人民日报》说棉花大丰收了,马胜利立即意识到新棉花丰收会让老百姓换旧被套,工厂就可以回收旧被套做纸。
棉短绒大概得两千多块一吨,要买这被套大概也就两百多块钱一吨,成本一下就可以降10倍。
马胜利的成功经验迅速获得媒体关注,他先后获得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企业家等400多个荣誉称号,并当选国家十三大代表。在一年半的时间里,马胜利走遍全国,做了600多场经验报告会。
高速扩张与迅速陨落
成功带来了野心。1987年,马胜利建立了跨越全国20个省市、吸纳100家亏损造纸企业的“中国马胜利纸业集团”,这是当时中国最庞大的造纸集团。
但扩张速度过快导致管理资源极度匮乏。他向外派驻领导干部供不应求,原厂里60多个中层以上的干部加在一块都不够使,最后只能派班组长到外边当厂长。
盲目扩张的后果很快显现。1988年,马胜利建立的纸业集团开始出现效益滑坡。1991年5月,该集团因亏损严重宣布解散。7年后的1995年11月17日,马胜利辞职,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马胜利后来反思自己失败时,将原因归为“个性张扬、个人英雄主义”。他苦笑着说:“思想太超前也不利于改制。我在那本书上不是总结了‘十大失误’嘛。第一条就是头脑发热盲目扩张。”
改制中的国有资产流失
马胜利的经历只是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国企改制大潮中的一个缩影。在全国范围内,改制出现了更为严重的问题和国有资产流失现象。
1997年,河南P成为了省内的国有企业改制特试县,全县的34家国有企业陷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改制“陷阱”之中。
经历了长达7年的所谓“改制”,80%的国企职工下岗,70%的下岗工人拿不到最低生活保障金。而另一方面,500多栋洋房别墅在原厂区内拔地而起,这些别墅的主人正是少数既得利益群体及其亲戚朋友。
国企领导与外部资本,将国企改制变成了以“内部人”为主体、以滥用权力与权力寻租为主要手段、以国有资产为瓜分与掠夺对象的大规模寻租活动。
回头看那段历史,真像剥洋葱。一层层扒开,有的地方是辛辣的泪水,有的地方是甜蜜的发财梦。比如那些外资华商——“低价收购国企第一人”就有名有姓:黄鸿年。
印尼华商,小时候调皮捣蛋被父亲送回中国改造,下乡当过知青,文G过了风头又返回海外。92年南X政策东风一吹,这位老兄马上回国,以香港公司的名义,在泉州连收37家国企,跑到大连又买下101家轻工企业。
200多家国企进了他的口袋,上市融资,成了东南亚和香港商界呼风唤雨的华商巨富。
老百姓咋看?有人眼馋,有人怕被“卖掉”,更有人心生愤愤:这些企业,原本是父辈用汗水换回来的,如今却成了别人的提款机。
“所有者缺位”的理论困境
国有资产与国有企业的所有者应该是全体国民,但是由于所有者人数规模过于庞大,以至于根本无法直接行使所有者权力。作为所有者的公民只能委托特定的“代理人”替自己行使相关权力——国有企业领导就是代理人。
现实中的代理人却完全可能以自己的利益取代委托人的利益,以损害委托人的利益以达到自肥的目的。河南镇P县的那些代理人就是如此。
代理人之所以敢于侵吞国有资产,一方面是因为他们身为企业“内部人”拥有各种便利条件,但更重要的是目前普遍存在于国有资产监管中的“所有者缺位”现象使他们能够轻松地规避外部监督、安全地损公肥私。
比如马胜利,本来就是国企管理层,能在最早时间承包、评估、贷款,几下操作就能把好企业“劫走”。不仅外部势力,内部“熟人”才是最精明的那一批。他们喊着“拯救企业”,大刀阔斧开始改制。
刚开始,某些企业真就起死回生,利润翻番、工资上涨。但好景不长,大批企业因为盲目扩张,或是管理不善,一夜之间再次“爆雷”。上班族看得头晕眼花:救的是谁?倒下的是谁?
当时的人是看不明白的。
除了马胜利,除了黄鸿年,国内也有“产业巨贾”们学得很快。有权的没钱,有钱的没路,大家合伙把“便宜货”一个不落全扫光。
手法很多——资产评估压得低低的,原本值1亿的厂子,说成只值2000万,贷款发工资,一转手资产就成自己家的了。普通人对此怎么看?
“国企改制”在新闻里是生意、是活力;
可在百姓家,是动荡,是工人下岗,是农民进城打工时的慌张。
“先富带动后富”一度成了“先富越来越富,后富永远在追赶”。
淄博与东北的改制之痛
类似的情况在全国各地上演。山东淄博是国有企业破产改制的重灾区,“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淄博企业都破产的破产,改制的改制”。
有网友戏称:“当年如果自己的企业不破产改制,厂长都不好意思去局里开会”。
淄博有家企业,产品在全国名声很响亮,不愁卖,当时工人的奖金也不少。可是领导看到周围别的企业都破产改制了,企业的现任领导都通过银行贷款,以极低的价格收购了企业。
于是,这家企业的领导立即伙同销售人员,私藏货款,卖了产品货款不上交,自己在外开小工厂。这样过了没多久,企业资金无法回笼,周转困难,工人们连工资也开不出来了,企业也就处于半停产状态。
厂子就顺理成章的破产了,几千万的资产(品牌、厂房、设备),领导几十万就买下了,还是银行贷款,自己一分钱没花,就成了董事长。
说白了,还是那些大笔唱衰国企的人会讲故事:先给你画市场寒冬,然后说国企抗不过;再给你端出私企春风,又说国企根本不好用。可一看背后就能发现,每个看似合理的说法里,都藏着利益图谱。
把国企卖了再感叹改制失败的声音,嘴上说让市场决定,背后却在悄悄捞便宜。真是“靓女先嫁”理论的忠实粉丝,把优质资源先卖了,剩下的次货再让别人啃。表面喊着效率第一,实则是给自己留退路,“冰棍理论”说不卖就要化,可实际上是他化了别人,自己抄底大赚。当年哄抬的回扣、暗箱的承包,一点都没消失,只是换了个舞台继续上演。
明朝历史的镜像
这种情形让青松联想到明朝的历史。明朝末年,江南商人富得流油,朝廷却穷得叮当响,税都收不上来。
江南的富商和地方官早就混熟了。就像苏州有个姓王的盐商,逢年过节给巡抚送的礼,比国库一年给江南的拨款都多。巡抚收了好处,自然在税收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那些商人还会抱团。松江府的棉布商们凑在一起,定下规矩:谁要是敢如实报税,就别想在这行当里混了。有个新来的年轻商人不懂规矩,老老实实缴了税,结果第二天,他仓库里的棉布全被人泼了污水。
朝廷也不是没想过办法。有个叫温体仁的大臣,提议加征商税,结果奏折刚递上去,就被一群江南出身的官员驳了回来。这些官员家里或多或少都和商人有牵连。
数字背后的工人苦难
回到九十年代的国企改制,据统计从1988到2000年,光下岗工人就有2137万。这些人上有老下有小,突然失去工作压力像大石头压在胸口。
破产改制,极少数人发了大财,原有的职工从国家的主人变成给老板打工的打工仔,权益保障什么的就别提了。更有甚者,直接下岗,成了所谓的灵活就业人员,尝遍人间酸甜苦辣。
老工人苦哈哈,新富豪乐开花。表面上看国企改制后似乎一切都步入了正轨,局部经济数据开始回升,城市里有了更多的私企招牌,电视基本上天天高呼中国经济加油。
但现实是,老国企领导摇身一变成了新私企的大老板,国有资产流失,老工人成了新企业最便宜的螺丝钉。
反对的声音铺天盖地:有人说“国家家底被卖没了”,有人痛斥“国有资产流失”,甚至有人觉得,这种改制只让少数人暴富,却让大多数人掉进泥潭。工人们以前是主人,现在成了打工人。
未尽的反思
马胜利在沉寂十年之后,以65岁的年龄再次成为国企经营者,加盟双星集团。2004年4月4日上午,在青岛双星集团下属的星港印刷包装公司,66岁的马胜利抚摸着生产线上的包装纸说:“再次闻到纸的味道,心里激动得不得了”。
但此时的国企改制大潮已经席卷而过,留下了复杂的遗产。马胜利起落沉浮,留给了今人和后人许多宝贵的思考。
作为一个人,其历史就是自己走过的路,做过的事。胜利是什么?马胜利是一个个例,但类似马胜利这样有过升降沉浮人生经历的,却远不止他一个人,于是有了典型意义。
有人说改制让中国腾飞,市场经济换来大步发展;青松倒要反问一句,要不是老工人被“踢出来”,要不是国企当成白菜卖,有多少新老板能站上人生巅峰?
有的说“先富带后富”,一点都没看见“后富”的影子,反倒是先富的步子越迈越大,把后面的甩得连灰都看不见。
电视里刘欢唱着《从头再来》,现实里多少家庭拆了烟囱、关了大门。
美化国企改制中的问题,难不成要我们都感谢“下岗”吗?还“多亏了暴富的富豪带着大家奔小康”?
青松想说一句,给改制鼓掌的手,恐怕没摸过下岗工人的工资条。
有人说,没有改制就没有中国的今天,可也有人觉得,改制最大的幸运儿只是极少数。有些人拼命为“私有化”叫好,说是市场换来了效益,可有多少失业、多少低保、多少只靠每月三百元养老金过日子的中老年人,又该作何感想?我们不得而知。
后记
马胜利至今保存着那个著名的手写体“马胜利”商标设计稿。
他后来感慨地说:“从天堂到地狱,再从地狱逐渐爬了出来,我还在摸爬滚打。”
但那些沉默的下岗工人们却没有机会重新站起。2137万个下岗家庭的故事,被淹没在市场经济的高歌猛进中。
历史给予我们最重要的启示,不在于经济有多么强大,而在于部分地区的经济强大、部分人的富有,为何没有转化成全方位的强大和富有。
作者:青松山长;来源:千尺青松微信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