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不聊热点,聊聊亲身经历的一件不大不小的事。上个周末,带孩子到芜湖方特主题乐园去玩了,总体非常不错,我和孩子们玩得都很开心,但唯一令人遗憾乃至反感的,是乐园里的“伪娘”。
乐园里有个主打项目——花车巡游,打头阵的是一群“帅哥”,巡游还没开始的时候,早早就有一大群女游客在等着,有的抢占靠前位置,有的早就准备好了“长枪短炮”,有的则是一脸兴奋期待……没多会儿,巡游正式开始,首先出场的是一群妆容比女性更精致、举止比少女更柔媚的“帅哥”,就是下面这几位。
他们一出现,便收获女游客们近乎狂热的尖叫。乐园也比较会来事,游客们可以和这些“帅哥”互动,可以贴脸拍照,可以触摸他们,他们也主动靠近女游客。现场女游客们,中年的,年轻的,还有青少年,或尖叫,或直夸他们帅,或手机不停拍照……
看到这一幕,我非常无语,倒不是“羡慕嫉妒恨”,而是越来越看不懂,我们的审美怎么了?
其实,何止是这个乐园,“伪娘”和小鲜肉无处不在,非常受欢迎。他们都有一些共同特征——统一的韩式妆容、刻意收窄的肩背、标志性的“奶音”“撒娇”,甚至连表情管理都被简化为固定的“无辜眼”“咬唇杀”,就像流水线生产出来的芭比娃娃们。
到底是先有这种审美,资本再批量生产,还是资本刻意营造这种审美,然后精准投喂、从中牟利呢?抑或是有人故意打造这种审美,达到扭曲审美、抽空精神的目的?可能都有吧。
令人忧心的是,这种审美正在逐渐侵蚀社会对“男性气质”的基本认知。从古至今,力量、果敢、责任这些特质,始终是男性形象中不可剥离的精神内核。而当伪娘的“柔弱”与“小鲜肉”的“精致”被捧为“帅”的标杆,当孩子们在乐园里对着涂着口红的“帅哥”欢呼,我们正在失去对性别特质的正常认知——仿佛男性就该是弱不禁风的,就该是靠妆容博眼球的,就该是将“卖萌”作为生存技能的。
这对青少年的影响尤为有害。当成长中的男孩们发现,比起锻炼身体、磨练意志,涂口红、练“伪音”更能获得关注;当他们看到屏幕上的“偶像”靠撒娇而非实力赢得追捧,价值观的错位几乎是必然的。长此以往,或许会培养出一批批精致的“空心人”。
男性可以温和,可以细腻,但不该被剥离阳刚之气;可以注重仪表,但不该沦为妆容的傀儡。审美从来不是小事,它关乎一个社会的精神底色。当乐园里的伪娘成为“王牌”,当“小鲜肉”霸屏热搜,我们更该警惕。
因为,审美扭曲,最终破坏的,是一个民族对力量、责任与风骨的价值坚守。
作者:夏斐君;来源:斐君观点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