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大诗人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千古流传, 其一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讲的是唐朝天宝年间,朝廷宠臣为博得唐玄宗高兴,命令岭南官员动员国家力量,劳民伤财,快马加鞭,在杨贵妃生日这一天,从五千里之外送来了新鲜荔枝的故事。
李渊公元618年,建立了唐朝。李世民继位后励精图治,开创了中华民族历史上辉煌的大唐王朝。唐玄宗李隆基是李世民的第四代继任皇帝,他刚继位那段时间,大唐的繁荣兴旺到了鼎盛时期,威名远播,被称为开元盛世,但随着唐玄宗的腐化堕落,朝庭和各级官员疯狂压榨人民,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公元755年,终于发生了安史之乱,国都长安陷落,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命四川。虽然唐玄宗的儿子带兵灭掉了安禄山等叛逆,玄宗却被迫让位于儿子,大唐只是国破,没有亡国。但大唐王朝从此一蹶不振。大唐享国289年,其辉煌只维持了147年。岭南荔枝成为了朝廷奢侈腐败的典型标本案例。为此,历代诗人骚客以五千里送荔枝为题材,写了很多抨击讽喻统治阶层穷奢极欲、荒淫误国的诗词文章,苏东坡也写过《荔枝叹》诗。
由大鹏导游并领衔主演的《长安的荔枝》古装喜剧电影,就是演绎的这段历史故事。
电影大致剧情是:上林署是为朝廷供应果品蔬菜的一个小衙门,李善德是该署的一个九品小吏,为人老实善良,工作兢兢业业,但很有才华和智慧,工作中有一股办事达不到目标不罢休的执拗劲头。可他在京城混了二十多年,依然租房住,日子过得很辛酸,为了心爱的老婆和女儿,他按揭购买了一套住宅,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憧憬。宦官鱼朝恩为了讨好圣上,想出一个馊主意,计划把岭南的荔枝在杨贵妃生日那天,献给圣上和贵妃。在古代没有科学保鲜技术的条件下,荔枝只有三天的保质期。鱼朝恩也知道这是办不到的事,于是有两手准备,一旦办到,他就能讨得圣上的恩宠。即使办不成,也可把责任推给下属背锅。鱼朝恩和刘署令商量后,就选择了李善德去干这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李善德得到圣旨,被朝廷封为荔枝使,专办从岭南往京城送荔枝的事。
李善德饮了过量同仁庆贺酒,回家路上摔了一个跟头,他检查圣旨有没有受到损坏。打开一看,才发现圣旨上写的要办理的煎荔枝,煎字是粘贴上去,圣旨原文是鲜荔枝。李善德被吓傻了。怎么可能把岭南鲜荔枝送到长安呢?这可是办不到要掉脑袋的事呀。于是,李善德回头找刘署令闹。刘署令自然狡辩不理会,李善德无奈,只好上了屋顶,准备从房顶上跳下来而死。好友杜少府(杜甫)登梯上房,打了李善德一个耳光,说这是嫂夫人捎来的礼物。然后说,你是朝廷命名的钦差专办使,有着皇家授予的特权,你还没有试一试,就想一死了事?
李善德一下子醒悟了,为了保全家人性命,只能放手一搏了。他来到岭南,去拜见岭南刺史。刺史一听这种办不到的荒唐事,以为李善德是来诈骗的,就命手下人把李善德打出了府衙。刺史下属官员赵辛民提醒刺史,说朝廷这是想借刀杀人,您不支持荔枝使的工作,责任就得由您承担。刺史一听有道理,只得请回李善德,问他完成任务,有啥要求。李善德说要有一笔资金和通关牒文,刺史满足了李善德的要求。赵辛民派来家奴跟随李善德,主要目的是监视李善德的行动。
李善德结识了当地苏家富商豪门的二公子苏谅。苏谅是一个善良且有点天真的好人。他渴望证明自己的才华能力能够超过家兄。他看到李善德手里有通关牒文,有了通关牒文运输商品货物沿途可以不用缴税。于是他主动交结李善德。他俩来到岭南荔枝园,与园主阿僮商量购买荔枝的事。期间风波不断,李善德以诚实善良的品格与苏谅阿僮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也获得了奴隶林邑奴的敬重。这几个人成为了往京城送荔枝的核心团队。
李善德有了大笔活动资金,他利用自己的算学才能,精密计算运输路线、开展了盐水保鲜、冰镇、胶泥密封装荔枝的陶罐等各种试验,花钱如流水,把资金和苏谅又赞助的资金都花光了,虽然荔枝可以保鲜很多天了,可以把荔枝送到的长安的距离越来越近了。但资金花光了。刺史忍无可忍,派赵辛民带人来抓李善德问事。在打斗中李善德忽然悟出了荔枝保鲜的重大技术,那就是先把荔枝树砍倒,连树干运输荔枝,中途再把荔枝摘下来,采取成熟的荔枝保鲜技术接着来运送。刺史显然认同了李善德的这种运输方法。于是李善德亲自带队往长安送荔枝,虽然在离长安800里的地方荔枝全坏了。但李善德认为他送荔枝的方法是成功了。为此他向朝廷写了一份送岭南荔枝到京城的可行性报告,认为动用官方驿站等资源,完全可以把新鲜荔枝送到长安京城。为此,他向朝廷户部申请一万两资金,可户部把申请书推到了其它衙门,其它衙门又是官僚扯皮,眼看离杨贵妃生日只有50多天了,李善德急得火烧房,可反而自己又被关进了监狱。这时右相杨国忠接见了李善德。杨国忠老奸巨猾,他看到李善德的方案可行,就想摘桃子了。李善德求杨国忠向户部打招呼。杨国忠说,这事不必动用户部的钱款,只要拿出他的令牌,一路上地方官府自会出钱出工,竭力而为。
李善德说,试验保鲜荔枝技术和运输方法,多亏苏谅的鼎力相助,他为苏谅向右相请功,杨国忠理却毫不理睬。杨国忠送给李善德右相银牌。李善德向各衙门亮出杨国忠的银牌,果然各个衙门紧急行动起来了。
李善德又回到岭南,苏谅问李善德是否为他向朝廷请功一事。李善德如实相告,他看到苏谅失望的面孔,很是内疚。原计划送3盒荔枝,随之各级官员层层加码,变成了200盒。官府派兵强行砍到岭南荔枝园200多株荔枝树,阿僮等乡民为阻止官兵砍树,被打倒在血泊中,李善德心如刀绞,却无能为力。
运输荔枝的马车上路了,经过一路千辛万苦,总算离京城不远了,可沿途驿站人员和周围老百姓不堪摊派荔枝费用的重负,人都跑光了,无奈之下,李善德只好带着七八个愿意跟随他的人弃车往码头赶,按原计划乘船继续前行。同时他派林邑奴翻山走小路,请附近官府派出船只前来接应。李善德骑马赶到码头时,不见船只,万分焦急,船终于来了,可不是官府的船,而是苏谅的自己商船,苏谅又救了李善德一次。
李善德上岸后,与苏谅告别,快马加鞭往京城赶,途中又遇鱼朝恩派来的杀手。鱼朝恩不想看到杨国忠献给圣上荔枝得宠的场面。经过一番血腥屠杀,只有李善德一人骑马冲出伏击圈,带着两罐荔枝往皇宫赶,岭南荔枝按时摆在了杨贵妃生日庆典的宴席上。
杨国忠接见了李善德,夸奖李善德的能干,让他接续接任荔枝使的职务。而李善德却反向杨国忠反映,沿途驿站和附近老百姓为了送荔枝的事,承担了官府向他们摊派的过重的劳役费用,闹得民不聊生,而且他发现摊派费中有部分经费下落不明。他追问杨国忠是不是有人从中克扣贪污。杨国忠恼羞成怒,动手想打死李善德,正好这时鱼朝恩来访,杨国忠没有得逞。李善德虽然没死,但被发配到岭南了。李善德找到阿僮,开始种荔枝树。随后几年,安禄山叛变,长安沦陷。
我觉得这部电影有三大艺术创新成就。
一、反腐题材作品推陈出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开展的反腐败斗争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各地抓起一批批的腐败分子,真是大快人心。以反腐为题材的文艺作品空前繁荣,出现了如电视连续剧《人民名义》《狂飙》等轰动一时的优秀作品。但是如今这类题材已经很难出新了,广大观众已经有了审美疲劳感。《长安的荔枝》以岭南荔枝送圣上贵妃这个历史典故,重新演绎腐败必然会导致国破家亡的严重后果,具有喻古讽今的现实教育意义,这是腐败题材创作上的重大突破。
二、塑造了李善德这个新的文学典型艺术形象
衡量一部电影、小说等文学作品,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看是否塑造出新的典型人物形象。李善德这个人物形象饱满,有关他的故事十分感人。剧中他为荔枝保鲜吸收创造出很多荔枝保鲜方法;为加快运送荔枝,不断优化路线,利用信鸽传递信息,古代人很少具有这种科学创造、科学求索的精神。作者赋予李善德算计的本领,制作显示各路送荔枝的进度路线图表的做法,无疑是对如今大数据分析等方法的套用,但天衣无缝地嫁接到古代人身上,使李善德这个古人具有了现代人的智慧,因而不漏痕迹地塑造出一个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文学艺术典型人物形象。
李善德人物性格的发展也是真实可信的,他刚出场时,是一个唯唯诺诺的人,活得很窝囊,但上级和同僚都知道他是一个有能力且能办事的人。筹划送荔枝的事上,帮助过他的朋友,几乎都遭到了厄运,李善德对此却无力相助,只能痛苦地一言不发。后来他终于把鲜荔枝送到了长安,创造性地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工作任务。但良心良知又回到了他的身上,面对杨国忠封官许愿,毅然不顾自己的安危,他怒斥杨国忠,因此获罪流放岭南,却因祸得福避开了后来的“安史之乱”,而长安已在战火中崩塌。这种人物性格的转变是可信的,古代士人中就有一批为民请命的人。
三、人物善与恶的交锋描写得很生动,故事编排的很有张力
李善德、阿僮、家奴林邑奴、民间商人苏谅等底层人物善良讲义气;鱼朝恩、杨国忠、刘署令、岭南刺史等上层官僚凶恶残忍,善人恶人都表现的栩栩如生。善与恶的场场交锋,演绎的惊心动魄,故事编排的精彩好看,引人入胜。
《长安的荔枝》无疑是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有望摘取新一年度金鸡奖、百花奖等文艺奖项。
(来源:昆仑策网【原创】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