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最不缺的,是主持;最缺的,是清净。而少林寺,偏偏不再是一个佛门净地,而更像是一家上市未遂的集团公司。
最近,一纸任命从河南省佛教协会落了下来,一位法号释印乐的大和尚,从白马寺“调任”至嵩山脚下,接过了“少林方丈”的金印。这名字倒还祥和,可人未到,水已浑。
有人说,这人节省,穿的袈裟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被面改的;有人看他面相,说三角眼,瘦身材,像个道士。可我说,别急着看相。真正的难题,不在脸上,在脚下这片土,在这潭深水,在释永信留下的那座庙——不,是一座香火金山。
白马寺,号称中国佛教的祖庭。印乐法师在那里多年,讲“农禅并重”,搞僧团教育,也修公益医疗。他管商铺,把香火钱投进公共事业,讲的是僧人自给、功德普施。
而少林寺呢?他要来的地方,年收入超十亿,香火、演出、文创、授权、门票,乃至“功夫证书”一条龙。寺里功夫不是为了降魔伏虎,而是一张明码标价的门票。那些年,谁在门口烧头香,就像拍卖一样——钱少了,连佛祖都听不见你的愿望。
他来接任的,不是一座清修的寺院,而是一张巨大的商业网,一口锅,里头炖着人心、贪欲、功利、旧账,还有无数想捞一把的“居士”“高僧”和生意人。
印乐法师来了,带着一张“去商业化”的方子。有人拍手称好,说终于来了个“真出家人”。可他大概没料到,这方子虽苦,却是要命的苦。
据说他刚放出风声,说要三年内逐步关停表演项目、清理外包商铺,一群靠景区分成吃饭的、靠武校敛财的、靠商标授权发财的,脸都绿了。
这不是动了他们的地盘,是掀了桌子、泼了茶水、还把麻将牌收走了。
释永信留下的,不只是“佛门生意经”,还有一整套运转的机制、一堆藏在香火烟雾里的权与钱。印乐法师要是当真动刀子,那些多年“吃斋念财”的师兄弟,怕是不会坐视不管。
你以为是修庙?不,是动祖坟。
有人期盼他雷霆手段,一扫旧弊;也有人暗中磨刀,等着看笑话。嘴上说“南无阿弥陀佛”,心里却盼着他“雷声大、雨点小”,最好一头撞在那口千年大钟上,敲得自己灰飞烟灭。
这不是一场弘法利生的旅程,而是一场关于权、钱、信仰与骗局的战斗。
我甚至怀疑,佛协的这道任命,是不是一出“请君入瓮”的妙计。你不是讲清净?好,我让你来最不清净的地方,试试佛法的硬度。你不是说“商铺不该逐利”?那你去劝那群靠分红供孩子上大学的居士,去劝那批买了文创股权的商人。
你能改得了吗?你敢改几分?
我想起那句俗话:“少林寺的水,不是一般的水。”
这不是庙里的池水,也不是功夫弟子的汗水,而是商人的唾液、政商的泪水和香客的血水混成的那一池黑泥。你下去,不是沐浴,而是泡在一锅慢炖的油里。佛祖看你,也不一定救你。
而印乐法师,还站在池边,低估了这水的温度,也低估了这水下埋着多少“龙骨”“鲛人”“翻船”。
他们都说,出家人六根清净,不染尘世。可如今,一个想讲清净的主持,反倒成了异类。
这个时代,有人出家,是为了信仰;有人出家,是为了“套现”。
有人用功夫传佛法,有人用功夫赚钱。有人烧香是求平安,有人烧香是求回报——最好是带二维码的那种。
而少林寺这潭水啊,浮的是名,沉的是利;明面是佛,背后是钱。
印乐法师若真要“去商业化”,他面前不是改革,而是清算、破局,乃至一场“宗教与资本的内战”。
当初那个穿旧袈裟的僧人,或许只是想念念经、修修庙、带弟子。可如今,他要修的不只是庙宇,还得修一个烂了十几年的制度,一颗颗早已变质的“佛心”。
我不禁想问一句:
释印乐啊,你到底准备好了没?
作者:子珩墨;来源:星语秘境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