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趣的现象,不知大家发现没有,文革前优秀的抗战题材文艺作品,十之八九表现的是河北抗战。
不信咱数一数:《敌后武工队》《平原枪声》《烈火金钢》《小兵张嘎》《平原游击队》《新儿女英雄传》《战斗的青春》《变天记》《雁翎队》《野火春风斗古城》《战斗在滹沱河上》《冲破黎明前的黑暗》《腹地》《烽烟图》《平原烈火》《风云初记》《节振国》《地道战》《王二小》《小英雄雨来》《狼牙山五壮士》《回民支队》……
抗战既然是全民族的行为,优秀的抗战文艺作品,表现其他各省的自然也有,比如《铁道游击队》《地雷战》《苦菜花》《三进山城》表现的是山东抗战,《吕梁英雄传》《扑不灭的火焰》《小二黑结婚》表现的是山西抗战,还有……肯定还有,一下想不起来了。
但是,脍炙人口的、群众喜闻乐见的、足以传世的优秀抗战文艺作品,若以题材所展现的地域论,则全国各省加起来,也远远不及河北一个省多。
之所以如此,怕主要不是因为这个省的文艺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的原因。啥原因呢?我也没想明白,但肯定和这个省所经历的苦难与抗争是分不开的。苦难重,可泣;抗争烈,可歌。
不仅抗战作品多,写出这些作品的,也牛逼。很多作者最先就是抗日战士,然后才以笔代枪的。
《敌后武工队》的作者冯志,曾是冀中第九军分区武工队的小队长。而第九军分区武工队,就是小说表现的活动在省会保定周边的那支神出鬼没的武工队。
《野火春风斗古城》的作者李英儒,抗战初期曾是河北游击军的团长,后受组织委派潜伏在保定,领导地下斗争。小说表现的,就是保定这座古城的地下斗争。
《战斗的青春》的作者孙振(雪克),曾是献县青年抗日救国会主任、献县抗日民主政权秘书、冀中八地委干事。小说就是以献县手枪队和某区区委、区小队作为主线展开的。
《平原枪声》的作者李晓明,曾是枣强县大队的政委。小说表现的,就是枣强县大队的战斗历程。
《变天记》的作者张雷,曾是怀涿县大队的侦察员、区委书记兼区小队指导员、怀涿武工队政委。小说展现的,就是桑干河畔人民战争的丰厚画卷。
《小兵张嘎》的作者徐光耀,是十三岁参军的小八路,十七岁就已经是锄奸干部了。
《烈火金钢》的作者刘流,十七岁考入国民党军汤山炮校,为第一期。未及毕业,九一八事变爆发,辍学离校参加东北义勇军,转战白山黑水五年余。后所部改编为八路军,曾任支队侦察科长、军区作战参谋。五一大扫荡中负伤,曾在堡垒户老乡家地道里养伤半年多。
《地道战》的导演任旭东,15岁参军,17岁当排长,20岁当连长,22岁当侦察参谋,23岁当作战参谋,24岁当营长。参加过武工队,打过冀中的村落伏击战、袭击战、地道战,跟鬼子拚过刺刀。曾化装国民党军军官深入敌占区抓过舌头,曾带领突击队率先登上兰封城头。解放初,是因组织分配,才进入八一厂干起了电影。
武工队的小队长写武工队,保定地下斗争的负责人写保定的地下斗争,枣强县大队的政委写枣强县大队,十三岁入伍的小八路写小兵张嘎,五一大扫荡后在堡垒户地道里养过伤的作战参谋写史更新丁尚武,参加过地道战跟鬼子拚过刺刀的武工队员导演地道战……
正像《敌后武工队》的作者冯志所说,这与其说是创作,不如说是记录更恰当。
作者:牛戈;来源:牛戈文草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