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4日的《解放军报》上刊载的一篇文章披露,北海舰队的“沈阳”号导弹驱逐舰在2015年的一次实弹演习中,首次使用俄制S-300FM舰空导弹系统成功命中了水面目标。
众所周知,水面目标和空中目标完全是两种性质的目标,防空和反舰导弹各方面都差异很大。“沈阳”舰在明明装备有舰载反舰导弹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让舰空导弹跨界客串呢?要解释其原因,还得从一则真实战例谈起。
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爆发后,美国和伊朗这两个曾经的亲密盟友反目成仇。到两伊战争末期,美国借口两伊之间的“袭船战”和“水雷战”严重威胁了“航行自由”和西方世界在中东的利益,遂公开派军舰深入波斯湾执行护航任务。美伊双方剑拔弩张,随时都有可能“擦枪走火”。
1988年4月15日,美国借口本国一艘护卫舰在头一天的护航行动中被伊朗布设的水雷重创,授命美国海军第五舰队发起了旨在报复伊朗的“螳螂行动”。这个行动的主旨,是通过催毁伊朗的石油钻井平台,引诱伊朗海军大型水面船艇出击,伺机加以歼灭。
不过,伊朗遭受美军打击后仍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并没有贸然出动数量不多的大型水面船艇“以卵击石”,而是派出了1艘装备有“鱼叉”反舰导弹、排水量275吨的高速导弹艇“约珊”号,以单艇突进的方式对美军大型水面舰艇实施反击。
应该说,伊朗海军的战术思想是正确的。雷达反射面积小的“约珊”号于4月18日成功接近了美海军第五舰队的一个战术集群。受限于霍尔木兹海峡特殊的地理环境及气象条件,美国海军没能在远距离发现“约珊”号,而且发现目标后一时难以确认对方身份,因而没有立即发起攻击,而是通过VHF电台对其进行明语警告。
“约珊”号对美军发出的警告置之不理,继续高速突进。在逼近到距美舰“温莱特”号20公里处时,“约珊”号突然向其发射了1枚“鱼叉”反舰导弹。“温莱特”号一边发射箔条干扰,一边规避,成功地令这枚“鱼叉”失的。
在场的另一艘美舰“辛普森”号见状,立即对“约珊”号发起还击。由于距离过近及航向不理想,“辛普森”号无法满足舰载“鱼叉”反舰导弹的发射条件。情急之下,只能向“约珊”号连续发射了4枚“标准-1”舰空导弹。
这4枚“标准-1”均先后命中目标。但由于“标准-1”是防空导弹,其破片式战斗部威力用于反舰显得威力不足,因此“约珊”号虽中了4枚“标准-1”,但既未下沉,也未完全失去行动能力,只是上层建筑起火燃烧。
在调整好阵位后,美舰再次向“约珊”号补射了1枚“鱼叉”和1枚“标准-1”。由于“约珊”号吨位过小、干舷过低,美军射出的“鱼叉”导弹也未能命中目标,但第5枚“标准-1”再次击中“约珊”号,使其燃烧加剧,艇身也开始倾斜。鉴于导弹攻击效果不佳,美舰只得使用舰炮抵近射击,才最终将“约珊”号击沉。
通过这个战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1、在复杂海洋环境下,即便是最先进的水面舰艇,其对小型高速海上目标的实际发现距离也较理论值大大缩水。
2、现役主流的舰载反舰导弹,主要针对千吨级以上水面舰艇而设计,其对付小型高速舰艇的效能很差。
3、对付突然出现的海上高速目标,舰载防空导弹的反应速度远快于反舰导弹。
4、防空导弹的破片式战斗部用于对付水面目标,虽然不可能取得像反舰导弹的半穿甲战斗部、聚能战斗部那样的毁伤效果,但也足以使其丧失战斗力,从而消除其对本舰的威胁。
由于历史原因,人民海军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装备以“空、潜、快”为主,战术上强调以小搏大。人民海军曾装备过的舰载反舰导弹型号繁多。但无论是早期的“上游1”,还是后来的“鹰击83”、“鹰击62”、“鹰击18”,其设计的着眼点都是毁伤潜在对手的大型水面舰艇。因此,若用它们来对付潜在对手的小型高速快艇类的目标,其作战效能十分低下。
在近海防御阶段,这算不上多大的问题。因为我海军舰艇在家门附近遭遇敌方小型高速快艇突袭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近年来,伴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和海军装备的跨越式发展,人民海军舰艇的活动范围急剧扩大,不仅频繁进出一、二岛链已成常态,而且已能在万里之遥的热点地区长期保持军事存在了。在那些热点地区,非友好势力固然无法与我海军大型水面舰艇正面对抗,但其却非常擅长用自杀爆炸小艇发起非对称作战。
另一方面,随着海峡两岸实力此消彼长,台海两岸攻守易势。面对人民海军全方位、压倒性的优势,台湾地区伪海上力量重拾我们当年“空、潜、快”的思路,妄图通过批量建造小型隐身导弹快艇,达到其“以小博大”、“抗衡大陆”、“以武拒统”的目的。
这些在新形势下出现的新威胁,迫切要求人民海军大型水面舰艇迅速提升打击小型高速水面目标的能力。虽然相关研制单位在珠海航展上展出了以C701为代表的,旨在对付小型水面目标的数款轻型反舰导弹,但同一艘水面舰艇装备两种或两种以上反舰导弹,其费效比并不高。因此,另辟蹊径,挖掘现有装备潜能,使其充分发挥一些边际效用,就显得事半而功倍了。
以《解放军报》这则文章中提到的S-300FM舰空导弹来说,俄罗斯称其为“里夫”-M舰载防空导弹系统(也有译为“堡垒-”M或“暗礁”-M)。一套典型的“里夫”-M舰载防空系统包括1部目标搜索雷达,1部导弹制导雷达和8个发射单元(64枚导弹)。配套的火控雷达是相控阵体制的30N6E型目标截获雷达,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能同时引导12枚导弹拦截120度扇面内的6个空中目标,具有一定的抗饱和攻击能力。
“里夫”-M配套使用的48N6E型导弹弹长近7.5米,弹径0.5米,全重1780千克,射程为5—150千米,射高25—25 000米,最大飞行速度5.1—5.7马赫,单发杀伤概率0.7,能对付超音速飞机和亚音速大、中型反舰导弹。
48N6E型导弹采用TVM(指令—寻的制导)制导体制。舰载雷达实时测量目标和导弹的坐标。当导弹接近目标时,导弹上的测向仪接受目标散射的照射信号以测量目标相对于导弹的精确角度,再将测出的坐标数据通过下行通道发回舰上火控中心,由火控中心进行数据处理,得出导弹的控制指令,将其传给导弹,以此控制导弹飞行轨迹。这种半主动寻的和指令制导结合的制导体制,具有寻的制导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的优点,并且制导精度不随武器系统作用距离的增加而降低,导弹越接近目标,其制导精度越高。因此,采用这种制导体制的防空导弹,也有能力对付较空中目标慢得多的小型水面目标。
此外,48N6E型导弹采用预制破片式战斗部。战斗部重133千克,装药58.5千克,爆炸后能产生20500块,每块重约2.5克的破片。破片最高速度为1 900米/秒,静态飞散角为60°。虽说防空导弹采用的是近炸引信,难以钻入舰艇内部再爆炸,但如此众多的高速飞散破片,即便是近炸也足以对水面船舶裸露在外、缺乏防护的各种观通设备造成损伤。这些至关重要的设备一旦无法继续工作,再先进的舰艇也立刻成了“聋子”和“瞎子”。即便这些舰艇上堆彻了再多、再先进的武器,也无法发挥其效能。
虽然当今世界范围内,小型军用快艇上普遍装备的小口径火炮都具有一定的防空能力,一些国家或地区还在此类轻型舰艇上加装了轻型防空导弹,但这些防空武器在对抗以数倍音速飞行的防空导弹时,效能几近于零。因此,用舰载防空导弹攻击小型快速水上目标,对方根本无力招架。
综上所述,使用舰载防空导弹,不仅在技术上有可行性,而且也有其一定的必要性。任何一种武器装备,在胜任其本职工作的同时,努力发掘其潜能,不但是物尽其用,而且让使用者在面临威胁时,多了一种选择。在人类战争史上,并不乏这类兵器“跨界客串”而收到奇效的先例。相信随着军事训练的日益实战化,像用“舰空导弹打击小型水面目标”这类新闻,还将层出不穷。
来源:西西河的康夫;来源:西西河的碎玉轩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