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除崇洋媚外思维,为什么是时候到了? - 昆仑策
-
清除崇洋媚外思维,为什么是时候到了?
2025-07-15
清除崇洋媚外思维,为什么是时候到了?
大连工业大学开除李欣莳学籍一事,成为热搜。李欣莳与有老婆孩子的乌克兰电竞选手Zeus,仅认识一天就发生亲密关系,而Zeus竟将未打码视频发布在社交媒体,还称中国女人是“easy girl”,比一份牛排价格都低。这一事件对中国女性形象、大连工业大学声誉乃至中国国家形象都造成了极大伤害。但这一事件的发生并非偶然,它是长期以来崇洋媚外思潮的一次集中爆发。
回溯我们的英语教育,存在过度美化西方的问题。在不少英语教材和教学内容中,西方社会被描绘成完美的人间乐土。学生们学习到的是西方精致的下午茶文化、充满艺术氛围的街头巷尾,却鲜少了解到西方社会存在的种族矛盾、贫富差距、痛苦的学费和医疗费用、交不起物业税会被没收房地产等深层次问题。这种片面的教育内容,让学生们形成了对西方的畸形认知,难以正确、客观地认识西方社会。在如今AI时代,技术的发展已经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人们对英语掌握的门槛。AI双语阅读能够准确、快速地翻译各种资料,其准确性往往超越了个人磕磕绊绊的理解。我们应该适当降低英语在教育中的比重,同时加大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科学学科的教育力度,让学生们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对科学知识的探索上,提升综合科学素养。
在社会层面,对外国尤其是西方的过度美化现象也十分严重。一提到西方,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富裕、先进,而将中国与贫穷、落后划等号。但事实并非如此,西方社会中层以下人口的生活水平,实际上不如中国。在基建方面,中国拥有世界领先的高铁网络、现代化的桥梁和便捷的高速公路;移动办公领域,中国的移动支付、在线办公软件等应用广泛且便捷;安全层面,中国的社会治安状况在全球都名列前茅;医疗便利性上,中国基层医疗体系不断完善,分级诊疗制度逐渐成熟,民众看病就医越来越方便。很多人出国后才惊觉,西方并非想象中的那般美好,“就这”成为他们的普遍感慨。
“以洋为贵”的思维在一些人心中仍然根深蒂固。比如某些产品宣传时,总以“首发美国芯片”“国外专家点赞”作为卖点,似乎只要与美国沾边,产品就有了更高的品质和价值。在对待洋人违法的问题上,个别地方曾出现过执法宽松的情况,这无疑助长了不良风气。媒体也存在一些不当行为,女大学生被黑人和南亚人追求这样的普通社交事件,竟然能登上电视等主流媒体,当地媒体还沾沾自喜,实在令人匪夷所思。更令人愤怒的是,像荷兰一名靠失业救济且患有艾滋病的人,到中国后竟能交往上百个女朋友,还在外媒展示这些女性隐私,这反映出我们在某些方面对外国人缺乏应有的甄别和理性思考,白皮肤成为高等的代名词。
需要强调的是,开放不等于崇洋媚外。中国一直秉持平等互利的开放原则,我们欢迎各国友人来交流合作,也积极走出去参与国际事务。但开放的前提是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绝不是单方面的讨好和谄媚。一些人将反对崇洋媚外与影响开放划等号,这是完全错误的认知。我们反对崇洋媚外,正是为了在开放过程中更好地保持民族自信和尊严,以平等的姿态与世界对话。
崇洋媚外思维的存在,不仅损害个人的价值观和尊严,也对国家形象和社会风气造成了负面影响。是时候彻底清除这种不良思维了,我们要从教育、社会舆论、价值导向等多方面入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民族观,让国人以自信、理性的态度看待世界,迎接未来的发展。这是时代发展到了这个阶段的诉求了。
作者:前HR本人;来源:前HR随笔微信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