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民:从侵华日军“笔部队”的新闻和文学创作挖出来的“真相”是哪门子“史料”?给我们怎样的警醒? - 昆仑策
-
大民:从侵华日军“笔部队”的新闻和文学创作挖出来的“真相”是哪门子“史料”?给我们怎样的警醒?
2025-07-11

从侵华日军“笔部队”的新闻和文学创作
挖出来的“真相”是哪门子“史料”?
给我们怎样的警醒?
——为纪念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
和世界反法西斯战役胜利80周年而作
大 民
三十年前在北师大读书的时候,第一次在王向远老师的选修课上听到了“侵华日军的‘笔部队’”这个说法。之前只知道侵华日军有“武”的一面,不知道还有“文”的一面,王老师一说,顿觉豁然开朗,暗自惊叹。据说王老师围绕这个开创性的话题写了不少文章,出版了不少专著,很快成为最年轻的正教授。
今日借助KIMI寻找“除了王向远,还有哪些学者在研究侵华日军的笔部队”,能得到三五个学者的名字和文章,他们从新闻、文学、历史的角度,探究日本侵略我国时期他们的广义上的“文化人”所作所为,基本上都是沿袭了王向远老师开创的路径。但是,与这个话题的厚重的历史资料、当时和现在的重大意义比较,这些零零散散的成果,是远远不够的。抗战胜利80周年到来之际,我们有必要高度关注这个课题,全面细致深入的探究侵华日军当中鲜为人知的“笔部队”。
王向远教授在侵华日军“笔部队”研究领域成果丰硕,为揭露其真面目及罪行作出卓越贡献。他 2005 年出版的《“笔部队”和侵华战争——对日本侵华文学的研究与批判》是该领域重要著作,系统剖析“笔部队”的产生、发展、组织形式与侵华战争中的作用,以详实史料和深入分析,揭示“笔部队”作为日本侵华战争工具的本质,呈现其如何通过文学作品为侵略服务,是研究“笔部队”不可或缺的权威资料。同年出版的《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学者、文化人的侵华战争》拓展研究视角至文化层面,深入探讨日本学者和文化人,包括“笔部队”成员,在侵华战争中的角色与影响。书中剖析“笔部队”文学作品对中国社会和民众思想的误导,丰富对侵华日军文化侵略手段及“笔部队”危害的认识,为全面理解日本侵华战争的文化侵略策略提供有力支撑。
1999 年发表于《北京社会科学》第 1 期的《日本的“军队作家”及其侵华文学》聚焦“军队作家”群体,阐述其产生背景、发展脉络及侵华文学作品特点与危害。作为研究“笔部队”的重要文献,它为理解“笔部队”人员构成、创作倾向及侵华文学在战争中的角色提供关键视角,深化对日本侵华战争期间文学与军事、政治相互关系的理解。2011 年刊登于《文史博览》第 9 期的《“笔部队”:日本情报部门的侵华秘密武器》则着重分析“笔部队”作为情报工具的特殊作用,揭示其通过文学创作收集情报、进行宣传渗透的手段,凸显“笔部队”在日本侵华战争情报工作中的地位,为研究其在军事战略层面的影响提供独特切入点。
研究“笔部队”的除了北师大王向远,还有徐静波,他从中日文化比较的角度,作为国家重点课题,“近代日本作家的中国因缘与中国意象”,从“日本人眼里的中国”切入,带给人们不一样的思考。通过几位在中国游历多年并取材于中国的文本研究,发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孔令伟的《<朝日新闻>关于武汉会战报道的研究》,孙继强的《侵华战争时期的日本报界研究(1931-1945)》,主要是从托对侵华战争时期日本报界的活动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日本的媒体报道如何配合侵华战争的情况。赵鼎新和徐勇则主要关注了“笔部队”的演变历史。
有趣的是,今天的一些研究日本侵华历史的学者,正是依据了当时笔部队的报道,把这些带有明显偏见的“新闻报道”当做了第一手资料,作为美化日本侵华历史甚至为侵华日军翻案的“铁证”。比如复旦大学的历史教授冯玮将南京大屠杀的责任推给了中国,还认为731部队是个弥天大谎,依据的就是当时“笔部队”关于这些事件的报道。
日本笔部队的“功劳”何止影响了一个冯玮?日本报纸曾刊登“日本人给中国小孩吃奶糖”等照片,日军还拍摄了许多类似的摆拍照片,如士兵背中国老太太、中国小孩依偎在日军怀抱、日军士兵给衣衫褴褛的儿童喂饭等,并配以虚假的文字说明,作为“军纪严明”“中日亲善”的“证据”进行宣传。一些学术著作和文献资料也对日军的这种行为进行了记载和分析,如《战争・灾荒・瘟疫:抗战时期鲁西冀南地区历史管窥》中提到抗战时期鲁西冀南地区虽有日军虐杀儿童的暴行,但当地部分受访者却回忆称日军“喜欢”“待见”小孩,这其中就包含着日军有意识的宣传和欺骗因素。糖果的确发挥了作用。
毫无疑问,侵华日军给孩子们吃糖、给中国人治病、背大娘赶集这些行为,从本质上来讲,是侵华日军的一种宣传手段和策略,这些大张旗鼓的“创作”不仅迷惑了当时的人,也影响到今天不少中国人对当时历史的认知。
侵华日军在中国犯下的罪行惨绝人寰,罄竹难书,对日本人的血海深仇,中国人永志不忘。但是在侵华日军的笔部队的笔下,这一切都是合理的,都是善意的,都是为了大东亚共荣,都是为了中国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我们现在通过当年的史料(其实是“笔部队”的创作)依然能够看到“伪历史”留下的痕迹,甚至已经进入了中国人的文化记忆。比如侵华日军给孩子们吃糖、给中国人治病、背大娘赶集……都是所谓的“有图有真相”的“史实”,但是从本质上来讲,这些东西不过时侵华日军“笔部队”的一种宣传手段和策略,一种想在思想上麻痹中国人的抗日斗志,并在中国长久驻扎下去的攻心术。其流毒之深远,令人触目惊心。
在莫言的小说《丰乳肥臀》中,有侵华日军军医给中国老百姓治病的情节,这一段魔幻细节,显然源自于侵华日军“笔部队”的创作和一代一代人的谬种流传。同样的细节,也出现在姜文电影《鬼子来了》中。2021年纽曼华语文学奖给了中国作家阎连科,简短的颁奖仪式上,阎连科发表感言《一个比世界更大的村庄》提到了一位母亲回忆1945年日本败退时,一名受伤士兵给她一颗糖,让她终生铭记"甜味"并渴望回报。陕西某出版社出版的教辅读物,则悍然出现了日本兵背着中国大娘的图片,抛开历史情景不提,这种“史料”会带来多么严重的负面引导。即便是日军军医救治中国人的事情确实发生过,也是极其个别和用心叵测的。如 1938 年 1 月,日军军医在南京为孩子检查身体,试图制造和平假象,但这种行为无法掩盖日军在南京的暴行,反而是其虚假宣传的一部分。这种貌似“人道”的做法,无非是为了实现其军事和政治目的,如获取情报、稳定占领区局势、瓦解中国军民的抵抗意志等,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是配合武装侵略的“笔部队”的杰作。包括那些修铁路、建码头、建机场,都无法改变日本人侵略中国,侵占土地,大肆屠杀,掠夺财富,并试图长期占有的罪恶目的。
1942年,毛主席在延安提出了“两个司令”的概念,一个是朱司令,指的是武装斗争;一个是鲁司令,指的是文化斗争。要做好一个伟大的事业,两个司令两者必须密切配合,同仇敌忾,相辅相成,不可有片刻的牾。在 1962年的八届十中全会上,毛主席又进一步阐述道:“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同样,我们研究日本侵华历史的时候,既要看到武的一方面,也要看到文的一方面。侵华日军的“笔部队”的“历史功绩”被长期忽略了,流毒至今却浑然不觉,显然是十分危险的。
当年的日本侵华配上了“笔部队”,如今的西方遏华有没有配备“笔部队”?经济战、贸易战、金融战、信息战、科技战、生物战……花样翻新,无休无止,毫无疑问,他们的笔部队早就冲锋陷阵,而且已经攻城略地,战果辉煌。“外资禁入”的媒体阵地,是不是真的守住了?西方对我国意识形态战线的长臂管辖,是不是被斩断了?用文学奖励的幌子对重点人物进行重金收买,是不是被惩处了?被西方牵着鼻子走的文艺创作,是不是回过味儿来了?……某地政府花巨资给某大作家修建了一个纪念馆,被一个看过展览的文化人却发现了玄机:所有的规避都变成了彰显,所有的遮盖都变成了揭露,所有的解释都变成了此地无银。这个馆,总有一天会被拆掉。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公众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