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今天正在研究一个问题,进入新世纪以来,人类科技飞速进步,生产力大为提升,也出现了如中国这样飞速崛起的后发国家,可为什么全球GDP增速基本在3%左右?这不能仅仅用金融危机重创美国以外发达国家、广大发展中国家陷入战乱和治理能力不足来解释,肯定有更深入的原因。
小镇猜想:这或许跟自1990年以来,全球虚拟经济占比持续提升有关。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提出“虚拟资本”,指通过股票、抵押或债券等方式在金融市场中运行并获得利润的货币资本,这些资本并不直接参与实际商品生产过程,而是直接割取利润,属于资本主义的高级形态。
按照这一定义,虚拟经济最狭义的范围就是金融业,但随着金融行业快速发展,金融衍生工具越来越多,产生了许多新的虚拟行业如数字藏品、虚拟货币等,一些本属于实体经济的行业也越来越带有金融属性,也开始呈现虚拟化的趋势,最典型的就是房地产业。
因此,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将房地产与金融业一同归入虚拟经济,但实际上虚拟经济的范畴还要更大。
人类一切财富终究来自实际生产,当然要想从农田、工厂将最终产品输送到消费终端,还需要包括运输、储存、批发零售、设计、研发、通讯等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持,那么一二产和生产性服务业都可以视为直接产生实际价值的实体经济。
那么问题就出现了。
几十年来,虚拟经济的增速远快于全球经济增速。这也是美国之所以去工业化,全面转入金融主导的原因。目前仅最狭义的虚拟经济,也就是金融业及其衍生、房地产相关两项合并,占比已经在三分之一左右;而全球虚拟资产,也就是股票、债券及其衍生品较GDP的比值也大幅提升,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统计,2019年至2023年,场内衍生品平均名义本金为89万亿美元,场外衍生品平均名义本金则高达623万亿美元,而1990年才不过3万亿美元而已,衍生品增速远超GDP增速。
还有几个间接证据。
一是SWIFT的支付占比。
2025年6月,人民币支付占比下降到2.89%,跌至全球第六。这跟人民币跨境支付去SWIFT化有关,但另一个关键在于,SWIFT虚拟化程度极高,SWIFT体系中,商品贸易占比不足20%,大多数来自金融衍生品交易。
不过金融服务占大头,也是国际货币应有的状态,SWIFT本就对接金融机构,而非对接企业,企业通过金融机构参与到国际结算中,因此金融衍生品交易占比高也很正常。反而中国的CIPS,货物贸易占比极高,说明CIPS针对的用户,金融基础建设并不健全。
二是全球债务余额和每年债务付息支出。
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报告,2024年全球公共债务从2023年的97万亿美元增至2024年的102万亿美元;而根据国际金融协会报告,2023年全球社会债务总额达到313万亿美元,仅2023年就激增15万亿美元,超过55%增长来自发达国家。
这也不难理解,美国等西方国家这几年大规模增发债务,社会债务余额也在激增。以房贷为例,2024年,美国个人房贷余额达12.6万亿美元,按照7.12的平均汇率中间价,相当于人均26.4万元人民币,对应的中国人均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为2.68万元,美国人均房贷余额是中国的10倍。
还要注意,美国房贷利率目前也是中国的2倍以上。根据房利美数据,2025年4月美国30年期抵押贷款平均利率为6.83%,中国同期为3.6%,未来还将持续下调。
同样贷款30年,按等额本息偿还,美国人贷款100万,中国人贷款10万,最终美国人本息共需偿还235.4万元,中国人共需偿还16.4万元,美国支付的房贷本息是中国的14倍,而美国人的平均收入可达不到这么高。
在这里需要简单辟个谣。
网上有谣言说,美国人均可支配收入GDP占比远高于中国,这纯属胡说八道。这一谣言混淆了可支配收入统计的两个指标,也就是住户部门可支配收入和住户抽样调查可支配收入,前者出自国民经济核算的资金流量表,是宏观统计,后者则来自针对微观的调研。显然前者要远大于后者。
网上谣言,就用美国的住户部门可支配收入,去对比中国的住户抽样调查可支配收入,自然就得出了美国占比72%,远高于中国40%的错误结论。
实际上对个体而言,住户抽样调查可支配收入才有价值。2022年,美国这一指标相当于人均GDP的34%,而中国是40%。
类似的还有消费占比,目前以美元计价,中国GDP是美国的不到70%,但中国人实物商品和餐饮服务消费相当于美国的90%以上,显然,是美国相对消费不足。
因此,只要统计口径一致,即使不考虑物价、汇率、分配等等因素,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相较GDP,也要强于美国。当然,在绝对值和人均上,我们仍然要继续提高。
回归正文:
一方面是实体经济占比持续萎缩;另一方面是虚拟经济持续增长,债务和付息压力与日俱增。
做一个极端假设:一切债务最终都要依靠实体经济支付,那么什么时候,债务付息支出会超过实体经济年度增量?
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也是小镇非常想量化分析的,只是很可惜,一、二产业数据还好统计,但生产性服务业就难了,这涉及如何确定实体与虚拟界限的问题,毕竟房地产虽然被美国划入虚拟经济,但也有实体部分,而且服务业中,教育有多少比重算实体呢?各国统计口径和统计能力也不同,基本无法量化。
这也是小镇今晚一直尝试解决的问题,想试着找几个间接体现的数据,也查阅了知网等专业平台,没有找到可行的思路,至于扎实的数据就更没有了。
所以这篇文章也就只能定性分析了。
但可以做一个极端的假设:一切财富的源头终究来自一二产业,如果没有一二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的价值也无从体现。
那么全球2023年社会债务总额313万亿美元,公共债务97万亿美元,平均利率不好汇总,但大致在中国和美国之间,更接近美国。因为全球很多国家陷入通货膨胀,社会债务利率很高,比如俄罗斯银行贷款利率普遍超过20%,土耳其今年4月将基准利率上调到46%等等。
参考美国目前的社会债务利率,国债加权平均为3.28%,社会平均肯定更高,就简单按照4%计算。
那么313万亿美元,每年需要支付12.52万亿美元。
然而全球第一、第二产业增加值,仅占全球GDP的25%左右,2023年大致为26万亿美元。
也就是说,一二产业的增加值,有一半需要支付债务利息。
这是一个很恐怖的事情,而且如果剔除中国这一全球最大的农业国、工业国,全球其他国家实体经济承担的付息压力必然大增,这显然不是一个健康可持续的经济结构。
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持续掠夺,也是当前以美国为首的霸权对全球的剥削本质。如果再不进行根本改革,当前的全球分配机制能够维持的时间很有限。
而美国目前面临的债务危机,本质也是因为当前分配机制不可持续。
今年以来,金融、学界与官方智囊机构围绕“中国消费”展开论战,具体小镇在星球已经谈了。参见《中国经济实际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要低于纸面统计》
以余永定为首的官方智囊认为“消费促进增长”是伪命题,论证中国消费没有统计数据显示的那么低;而以金融机构、经济学界部分学者为代表,认为中国消费严重不足,体现在消费最终占比只有墨西哥的一半,如大摩中国团队的邢自强。
其实从虚拟经济角度出发,就可以将消费分为两大类:获得感提升的真实消费升级与价格上涨的虚假消费升级。前者是真实的获得感提升,后者则应该视为痛苦支出。正如各国最低工资标准,其实不代表生活水平高低,而是一个人能够维持生存的最低标准,反映的是成活成本。
毕竟接受同样甚至更优质的医疗、教育服务,不应该以支付的金额作为消费计算的标准,应该不会有人,明明1万就能买到的,非得花10万证明自己有钱吧?
在中国的公立体系下,如医疗、教育、治安等个人支出金额还不到美国人的十分之一,至少中国人很难想象,学生贷款竟然采取复利计算,而根据美国银率网公司公布的2025年2月数据,美国联邦学生贷款年利率高达6.53%到9.08%,这已经是优惠了,因为私人机构提供的学生贷款年利率最高近18%,所以美国人还几十年学生贷款一点都不奇怪。
也正因为利益如此巨大,所以拜登哪怕仅仅想减免很小的一部分学生贷款,也遭到了坚决抵制,最终失败。
在全世界被霸权国主导的虚拟经济吸血的同时,美国中下层被吸血更为严重。
这一篇不是批评美国,没有必要,美国如何与我们没什么关系,只要美国别来阻挠中国的崛起。
美国广大中低层人民,是被压迫者,也是霸权的获益者。美国之所以能够在去工业化、虚拟经济迅猛增长、服务消费价格暴增的情况下,普通美国人的生活还过得去,就是建立在对中国等后发国家实体经济的系统性压迫之上。中国制造业严重“内卷”,利润低,中国人特别辛苦,相当程度也在于此,因为分配的不平等,首先是国际分配的不平等,中国拿走的蛋糕太小,无论如何都不够分。
这一压迫本质和载体就是虚拟经济的高速增长。
谈这一点,是希望认清当前全球以及中国经济增长和改革面临的最大挑战,那就是要逆转不可持续的全球经济虚拟化,核心主张是发展实体经济、金融服务实体,这已经成为国策,这一主张自然不符合美西方金融资本以及国内部分群体的利益。
于是就出现了,在中国经济和未来发展方向上,持续不断地论战,同样的数据,不同立场就是能够得出截然不同的结果。这也谈不上对错,无非“胜王败寇”,只不过每一个人需要搞清楚,自己的利益在哪里,别被人卖了还帮着数钱。
毕竟对既得利益者而言,绝不可能承认,目前人类、美国乃至中国经济等等面临的危机,其源头就是自己所在虚拟经济的无序扩张。
作者:镇长本人;来源:大树乡谈微信号 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