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7月5日,世界首富埃隆·马斯克在社交媒体上扔下一颗政治炸弹:“今天,‘美国党’成立了,这能让大家重获自由。”
这不是他心血来潮——前一天他刚发起投票,124.9万人参与,65.4%的人支持成立新党。而就在同一天,美国空军突然宣布暂停SpaceX在约翰斯顿环礁的货运火箭项目,理由是“保护生态环境”。
这两件事凑在一起,像极了好莱坞大片里的剧情反转:前脚刚宣布“起义”,后脚就被“老东家”下了黑手。
一、“大而美”法案点燃火药桶
这场政治风暴的导火索,是特朗普政府力推的《大而美法案》。这个长达940页的法案,表面上打着“减税利民”的旗号,实则暗藏玄机:
一方面取消电动汽车税收抵免和清洁能源补贴,直接砍断特斯拉、SolarCity等企业的资金链;
另一方面大幅增加军费和边境安全支出,十年内预计让美国国债暴增3.3万亿美元。
更讽刺的是,法案还把州及地方税抵扣上限从1万美元提高到4万美元,受益的全是年收入百万美元以上的富豪阶层。
马斯克可不是吃素的。他在政府效率部工作时,曾亲手解雇4万名联邦雇员,曝光五角大楼数万亿美元的浪费。如今看到自己整治的“肥猫”们又在挥霍纳税人的钱,他直接在X平台开炮:“支持这个法案的议员应该感到羞愧!”
更狠的是,他威胁要在明年中期选举中扶植新人,取代那些投票支持法案的“猪党”议员。这种“断人财路”的操作,彻底惹毛了特朗普。
特朗普在签署法案当天冷笑回应:“马斯克攻击法案,是因为他拿不到补贴了。”顺带还暗示要让政府效率部反过来对付他。
二、组党容易,闯关难如登天
马斯克的“美国党”号称要代表“中间80%的美国人”,但美国选举制度的设计本身就是两党的护城河。
每个州对新政党的注册要求堪称变态:比如加州需要收集100万个选民签名,德州要求新党候选人在全州得票率超过5%才能保留参选资格。
更要命的是,选举人团制度和“赢者通吃”规则,让第三党很难在国会中获得实质席位。
历史上,罗斯·佩罗1992年拿下19%的普选票,却连一张选举人票都没捞到;杨安泽的“前进党”折腾了几年,至今还在为登上选票苦苦挣扎。
就算马斯克砸钱摆平法律障碍,他还得面对两党的联合绞杀。民主党会攻击他“代表资本家利益”,共和党则会揭露他“吃政府补贴的黑历史”。
更现实的是,美国选民对第三党的信任度极低——2024年的一项研究显示,对本党不满的选民中,超过60%宁可弃权也不愿支持新党。
这就像马斯克在X平台发起的投票,124万人参与看似热闹,但真正愿意在选举日为“美国党”站队的能有多少?
三、军方动手,醉翁之意不在酒
就在马斯克宣布组党的同一天,美国空军突然暂停了SpaceX在约翰斯顿环礁的火箭项目。
表面理由是“保护生态”,但这个环礁从上世纪50年代起就被美军用作核试验场,至今还残留着放射性钚污染,2003年清理化学武器时都没见这么大阵仗。
更讽刺的是,军方早在2020年就和SpaceX达成合作意向,如今突然变卦,恰好发生在马斯克公开叫板特朗普之后。
这背后的政治博弈再明显不过:SpaceX每年从军方拿到数十亿美元合同,火箭项目暂停不仅影响现金流,还可能动摇投资者信心。
更关键的是,马斯克计划用“美国党”在国会争取的席位,很可能威胁到军工复合体的利益——他主张削减军费、反对债务扩张,这直接戳中了五角大楼的痛处。
这种“杀鸡儆猴”的手段,既是对马斯克的警告,也是给其他试图挑战两党制的富豪们敲响警钟。
四、马斯克的“政治豪赌”能赢吗?
现在的马斯克,就像杂技演员:一边要维持特斯拉、SpaceX等企业的正常运营,一边要应对政府调查、股价波动,还要从零开始组建政党。
他的时间被切割成每分钟5分钟的“时间盒”,每周工作超过100小时。这种高强度下,他真的能兼顾商业帝国和政治理想吗?
从积极面看,马斯克拥有2.2亿X平台粉丝,这是任何传统政客都无法比拟的舆论武器。
他计划聚焦2-3个参议院席位和8-10个众议院选区,这种“精准打击”策略可能在国会中形成关键少数,影响法案表决。
更重要的是,美国民众对两党制的不满已达到临界点——65%的选民认为“民主党和共和党本质上是一丘之貉”。如果马斯克能把这种情绪转化为实际选票,“美国党”未必没有破局的可能。
但现实的冷水很快泼来:他需要在短时间内建立遍布50个州的基层组织,培养能打硬仗的候选人,还要应对两党的法律诉讼和舆论抹黑。
更致命的是,暗网上已经出现3亿美元比特币的悬赏,要他的人头。这种级别的威胁,连特朗普都没遇到过。
五、结语:勇士还是堂吉诃德?
马斯克的“美国党”就像一场政治豪赌:赢了,他将改写美国政治版图;输了,可能赔上整个商业帝国。
但无论结果如何,这场实验都暴露了美国政治的深层危机:两党制沦为精英阶层的游戏,民众对体制的信任降到冰点。
马斯克的行动,与其说是为了权力,不如说是对这种僵化体制的一记重锤。
有人嘲笑他是“堂吉诃德”,有人佩服他是“真猛士”。但至少,他让美国选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当科技巨头跨界搅动政治浑水,当商业帝国与军工复合体正面交锋,这个国家的未来,或许真的会不一样。
至于马斯克能否功成身退?套用他自己的话:“如果你没有偶尔的失败,说明你还不够创新。”
现在,就让我们静观这场“美国实验”的大结局吧。
来源:前沿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