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7月7日,美国已同英国、越南、印尼、柬埔寨等达成关税协议,细读这些协议条款却暗藏刀锋,处处针对中国。
英美协议:“软性否决权”的陷阱
今年5月美英率先达成的贸易协议,表面上降低了英国汽车和钢铝产品的关税门槛,却埋下一条关键伏笔——要求英美“加强投资安全合作”。
协议生效后,一旦美国对中国企业在英投资提出“安全担忧”,英国政府必须启动国家安全审查机制,冻结相关交易进程。
尽管美国名义上无直接“否决权”,但英国《国家安全与投资法》赋予其审查期无限延长的权力,实质上赋予美方“软性否决权”。
更隐蔽的是,协议要求英国在钢铁、制药等战略产业满足美国“供应链安全标准”,包括审查外资所有权。英国前贸易官员艾丽·雷尼森直言:“条款明显冲着中国来,意图切断英国与中国的产业纽带。”
越南妥协:关税督导员的“生杀大权”
7月3日美越协议更显露针对性设计。美国将对越南“原产”商品征收20%关税,而对“转运”商品课以40%重税。然而关键判定标准——何谓“越南制造”?决定权不在越南手中。
美国将派遣几百名海关督导员常驻越南,直接裁定货物属于“越南原产”还是“中国转运”,这些督导员的费用由越南买单。
美方未公布“转运”的具体技术标准,留下政治操作空间:中美关系恶化时,美方可随意认定“中国零件比例过高”,瞬间将税率翻倍。
柬埔寨与印尼:自断供应链的困局
柬埔寨虽获20%优惠关税,表面上看远低于美国最初威胁的49%,但条件是必须接受“每周三次的原产地突击检查”,输美服装需提供“从棉纱到纽扣”全链条证明。然而柬制衣业六成原料来自中国,合规成本可能压垮企业。
印尼承诺对美1700多种美国商品实施近零关税,交出镍矿等关键矿产的“优先采购权”,并“加强审查供应链“外资所有权”——矛头直指中资矿企。
系统性围堵:经济主权的“精致让渡”
美国这一系列协议的共同点在于:以关税优惠为饵,迫使盟友让渡经济主权,服务于遏制中国的战略目标。
规则制定权垄断:无论是英国的投资审查、越南的产地认定,还是柬埔寨的原产地核查,标准解释权均归美国掌控。
产业链切割胁迫:要求各国“证明供应链去中国化”,如英国钢铁业需提交中资企业审计报告,柬埔寨需剥离中国原料。
示范效应扩散:美国正将同类条款复制到与泰国、马来西亚等国的谈判中,构建针对中国的“关税包围圈”。
美国与日韩的关税迟迟谈不下来,根本原因是“针对中国”的条款对日韩伤害大,双方谈不拢。
困局与出路:中国供应链的韧性挑战
美国这套“协议陷阱”短期内将挤压中国转口贸易空间:
2025年一季度中国对东盟出口增速已骤降至3.8%,较去年同期暴跌9.2个百分点;中越边境友谊关日均1.2万辆货车中,35%报关的“越南产”手机实为东莞整机拆件再组装,此类通道正被系统性封堵。
但长远看,这种“经济胁迫”存在根本矛盾。东盟与中国产业链深度嵌套,越南电动车电池80%正极材料来自江西赣州,强行剥离将推高全球制造成本; 中国已布局反制手段,如稀土管控可精准卡住越南电子产业,区域产业链重组也在对冲风险。
美国挥舞关税大棒,却无法改变一个根本现实:全球产业链是市场与企业数十年自发编织的精密网络,非一纸政治协议所能割裂。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公众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