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立虹:也谈K1373次列车风波 - 昆仑策
-
侯立虹:也谈K1373次列车风波
2025-07-08

应珍惜保护“担当”
——也谈K1373次列车风波
侯立虹
大家还记得郑州地铁5号线一系列不敢担当导致的惨痛“7·20事件”吗?大家对这次不敢担当付出14人不幸遇难代价尚在惋惜之中,K1373次列车风波却发生了防止郑州地铁事件的敢于担当却被“批评教育”的情形,不能不让人感到担当的重要,保护担当的可贵。
7月2日K1373次列车因货物列车侧面冲突引发机车前台车脱线,导致封闭的列车持续三小时运输中断、车厢空调停运,车内极端高温闷热使旅客难以忍受,旅客多次请求开窗通风未果,一名黑衣乘客大胆砸窗通风。且不说这个破窗举动是否在保证旅客免于死亡危险起到了关键作用,仅凭他为了全车人员安全打破陈规的担当,就极其难能可贵。
不过,据专家说那块玻璃很贵,专家还说车内温度还没有到破窗地步,这就有了砸窗小伙被民警带离现场,到站后被进行“批评教育”,给风波画上戏剧性句号。此事件迅即成为焦点,展开了生命安全、规则执行与应急管理的激烈讨论,也出现大量为破窗小伙点赞的视频和评说。
首先要弄清砸窗小伙算不算担当。
据《K1373次列车风波,千万网友喊放人,故障停运三小时,小伙砸40℃车窗通风被民警带走》(腾讯网2025-07-03)披露:
2025年7月2日晚8时28分,沪昆线东孝站发生货物列车与客车机车侧面冲突,导致K1373次列车机车前台车脱线和持续三小时的运输中断。根据上海铁路局金华车务段通报,事故源于货物列车制动系统突发故障,致使列车侵入下行正线与K1373次客车发生碰撞。技术鉴定显示,列车冲突造成客车机车前台车脱轨,所幸未发生车厢倾覆或重大人员伤亡。但这场持续至深夜11时27分的救援处置,却在密闭车厢内催生出新的危机:空调系统因供电中断停止运转,37℃(很多视频说是39℃-40℃)高温环境下,车厢成为名副其实的“移动蒸笼”。目击者描述与现场视频还原了事件关键节点:21时15分,首例乘客因高温中暑晕厥;22时30分,全车乘客集体要求开窗通风遭拒;23时05分,黑衣小伙使用应急锤破窗。这一系列时间节点构成的生命安全倒计时,折射出应急管理中规则执行与人性需求的深层矛盾。
一是旅客安全与铁路规则的矛盾。超八成网友认为,在极端高温导致人员晕厥的危急时刻,破窗通风属于正当自救行为。法律博主“法理人间”援引《民法典》第182条紧急避险条款指出,当自然人的生命权遭受现实威胁时,采取必要措施损害较小合法权益具有正当性。这种观点获得12万次点赞,反映出公众对生命权优先的朴素认知。然而,铁路部门工作人员解释,列车停运期间车门禁开系出于安全考量:沪昆线作为国家Ⅰ级双线电气化铁路,列车滞留区间邻近高压接触网,擅自开门可能引发触电事故。文章认为,这种专业解释与乘客的生存需求形成认知鸿沟,暴露出应急信息披露机制的缺陷。
二是小伙破窗担当的认识。从法律角度来看,黑衣小伙的行为是否构成紧急避险,是否维护全体旅客生命安全的见义勇为,需从法律多个要件进行专业分析。车厢温度监测数据显示,事故发生后车厢内温度从26℃飙升至41℃,湿度达82%(铁路部门认为温度是31℃),这种环境持续三小时足以构成《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界定的“高温健康危机”。中暑乘客出现的晕厥、抽搐症状,印证了危险状态的现实性。列车员提供的解决方案存在明显局限:将中暑乘客转移至其他车厢治标不治本,而承诺的“等待救援”在持续高温下等同于将全体乘客置于危险累积状态。这种情境下,破窗通风成为阻断危险持续的必要手段。被损车窗价值约800元,与全车300余名乘客的生命健康权相比,符合《刑法》第21条“造成的损害小于避免的损害”的立法精神。值得注意的是,现行法律对紧急避险的认定通常要求“不得已而为之”,而列车员拒绝开窗的决策,客观上将乘客推向“两害相权”的境地。
三是铁路缺乏应急预案。对比2024年实施的《铁路旅客运输规程》第47条关于“列车长时间滞留应保障基本生活需求”的规定,K1373次事件中既未见应急供电车及时接入,也缺乏有效的降温措施,反映出制度执行与现实需求的脱节。从乘客集体要求开门到最终破窗,历时45分钟的沟通僵局,暴露出列车乘务组缺乏系统的应急话语体系。参照日本JR东日本公司的“五阶段信息披露法”,及时告知“已启动应急发电程序”“预计恢复通风时间”等专业信息,本可化解多数矛盾。文章特别指出,K1373次事件犹如一面镜子,照见铁路应急管理体系的深层短板。现行客运列车应急预案仍停留在“保证照明、提供饮水”的基础层面,对极端气候下的温控保障缺乏专项设计。对比航空领域配备的应急充气滑梯、独立供电系统,铁路客运装备的现代化改造亟待提速。
四是《铁路旅客运输规程》对“长时间滞留”的定义仍模糊处理,未建立分级响应机制。这四个方面无疑表明砸窗小伙行为的担当化解理由。文章进一步提出化解此类矛盾需从多个层面重构应急管理体系,比如加快列车应急供电系统升级,确保极端情况下空调系统可独立运行2小时以上;比如推广安装智能温控破窗装置,当车厢温度超过38℃时自动触发通风程序,平衡安全与生存需求;还比如修订《铁路安全管理条例》,明确“生命权优先”的处置原则,建立应急处置“黄金30分钟”机制,要求列车滞留超30分钟必须启动包括开窗通风在内的多项预案,并将执行情况纳入铁路安全考核体系,这些既是建议也间接成了小伙砸窗的理由。
文章断言,K1373次列车事件引发的争议,本质是现代社会规则体系与人性本能的深度对话。当我们为破窗小伙遭遇唏嘘时,不应止步于对个体的同情,更要看到制度完善背后的公共价值,只有当法律的天平在生命权与财产权之间找到平衡点,当制度的刚性在人文关怀中注入温度,方能真正构建起守护每个出行者的安全网络。
其次,关于“并没有对砸窗的男乘客进行拘留,仅对其批评教育后放行”质疑。
央广网《看丹观察丨列车停运3小时乘客热到砸窗!都是为了安全,争议咋这么大?》(央广网2025-07-04 18:21:25来源:央广网微信公众号)尖锐的指出,都是为了安全,为何产生了争议?因为铁路部门深表歉意针对的是造成部分列车晚点运行,而且肯定铁路部门的紧急处置,并没有正视车上旅客闷热缺氧已经有人中暑的事实,也竭力回避小伙因闷热破窗壮举。尤其是记者联系管辖K1373次列车的广州铁路公安局怀化公安处,工作人员表示,“并没有对砸窗的男乘客进行拘留,仅对其批评教育后放行”。
请注意,前半句特意提出并没有拘留,后半句仅对其批评教育那个“仅对”非常耐人寻味。即使如此,也有很多网友认为破窗小伙为了大家安全,冒着巨大风险,非但没有奖励还要给予“批评教育”(批评教育什么?以后不能当出头鸟?不能担当?)而且以“仅对其批评教育后放行”显示多么宽大,多么开恩,让人多么不可思议!铁路部门也一直拿“车上无人员伤亡”的侥幸沾沾自喜,满足于列车滞留后工作人员为车上的小孩和老人免费发放了矿泉水,不去思考一旦出现旅客高温热死的后果可怕,不去想想小伙的破窗对列车极端闷热的缓解作用,对避免重大事故的警示作用,以及对救援的巨大督促促进作用,又是多么的短视,多么的幼稚可笑,又是多么的无视破窗小伙会成为铁路提升应急能力的标志性事件。
第三,大量抖音视频尤其是网友铺天盖地表达了对小伙破窗担当的支持。
比如“娱乐八卦呱呱呱”的“K1373列车脱轨事件,你们怎么看”视频,网友认为“砸玻璃窗应是列车长和乘务员的职责”,可“出了问题自己不救!也不让别人救,为什么呢”,难道是“坐绿皮车的生命不值钱”?真不知道“列车长怎么想的?不给开窗户,那么多人,真的出事他担得起责任吗?”一网友一语破的“最关键的问题是火车上没有外国人,否则反应迅速,救援及时”。
再比如“罗方义”的“列车破窗小伙做得对吗”视频,所有网友都认为“这小伙子好样的,为这小伙点赞,顶着无人性的规则破窗,为了旅客的人生安全,不愧为英勇的战士,铁路及列车上的全体列车员和乘警应向小伙真诚道歉,向向列车上所有旅客道歉,另列车上的小锤是破窗救人的,不是一个摆设”,一边倒支持小伙子“为小伙点赞[强][强][强]”,还要求“向砸窗小伙子奖励”“应该给小伙火车票免费”“应该全国通报表扬”。
网友特别了不起的是,联系到地铁进水留言“如地铁进水死了很多人,不开门无法逃生死了很多人,飞机也因天气原因无法起飞,几个小时导致飞机内缺氧,等原因无应急预案”,很深刻地指出“他救了一车人再不破窗会出人命”“小伙这个行为就牛。担责任救下一车人的命。好样的英雄小伙子!”更是“从这件事看到了当前服务行业的刻板和僵化的低质又缺失人性化灵活性的服务”,也有网友直接对执法人员提出质疑“无知执职人[捂脸]慢慢品尝,闷热困三小时,玻璃窗上角标志和那锤子不是设计摆设”。
有趣的是,有个网友本来为列车人员开脱“别说谁对谁错,都有道理。铁路的条条框框多,一不留神那就扣钱,处罚,弄不好饭碗就没了!换位思考一下,不开门没事,开门违规了!你能去冒险把饭碗砸了吗?别一个个的站着说话不腰疼,大嘴一咧信口开河”,却一针见血说出了担当的代价和天大牺牲。
由此想到了郑州地铁大水,想到了必须必要的担当,但这个担当,是真正忠诚祖国忠诚事业的担当。郑州市5号线地铁隧道的巨大灾难,就是一系列领导面对特大暴雨预警,面对洪水的可能淹没不敢担当而造成的。比如运营口领导为了保全乌纱帽不给自己添麻烦,不敢担当,坚持运营,造成最后不可挽回的局面;比如现场决策领导也不敢担当,犹犹豫豫,眼睁睁失去从洪水倒灌进轨行区,到没过轨底,到没过轨面,再到不能行车的多次机会,致使洪水夺取一个个鲜活生命;再比如当值调度更不敢担当,没有把车扣住不放进区间……,虽然也都为抢救群众做出了一定努力,但没有一个部门没有一个领导根据实际情况勇敢地突破常规的担当;还比如乘客更是规规矩矩不越雷池不犯错,也没有任何像破窗小伙的担当,酿成众多生灵被淹死的惨痛悲剧。
正如网民所说的那样,“只要我严格按规章制度、操作流程去做,规规矩矩不越雷池不犯错,无论发生任何问题,产生任何后果,都和我无关”。
K1373次列车不也是这样吗?7月3日央广网记者联系上K1373次列车乘客刘先生,证实“在车上热得人都受不了,有人中暑了,是被列车上工作人员扶着走的”,车上空调关了半个小时之后,车厢就太闷,加上不少站票的旅客,乘客们希望乘务人员能开车门,解释是列车没有靠站,两边也没有站台,如果开门容易引发危险,怕危险不敢担当,与郑州地铁事件何其相似乃尔?
金华当天气温达37.9℃,即使是夜晚毫不透气的列车,无论气温还是闷热程度都远超过白天的难受,乘客提供的现场视频显示,许多乘客上衣被汗水浸透,还有人脱掉上衣,不少乘客大喊“闷死”“受不了了”,多位乘客希望能够开车窗,但列车员就是不开,或者说是没有上级指示不敢开,这又与郑州地铁事件多么的相似?
事故刚发生时,铁路部门不开门窗,为的是防止意外发生,本质是安全防护。但随着时间推移,因车上长时间闷热缺氧,有人出现中暑症状,不少乘客都呼吁能砸开列车车窗或打开车门通风,一些乘客还与车上的列车员发生了争执,这才有了小伙砸窗。可事后铁路部门解释“车内虽闷热,但没有到马上开启车门和破窗应急预案紧急程度”,故而网友追问谁在做跟踪研判,又是谁做出的“没有达到马上开启车门和破窗应急预案紧急程度”,什么样的情况才算达到这个紧急程度,是不是有人进了救护车、上了ACU才算呢(引自除了“栋杰说”的“开门和破窗,就没有其他办法了吗”视频)?“胡青林lawyer”的“真没达到破窗紧急程度?六个灵魂拷问?”视频,不仅反驳了“没有达到马上开启车门和破窗应急预案紧急程度”,而且强调“破窗不是破坏,是用勇气砸开生命的通道,是为全车人砸出了求生的希望,完全符合法律紧急避险的要件,保护了更大生命,铁路部门不该批评教育救命者,应向见义勇为人进行表彰奖励。”
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小伙砸窗是一种担当,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担当,应该提倡这种紧急避险紧急自救的担当。然而,遗憾的是,不少人尤其是车上受益人并不珍惜呵护这种可贵的担当。一些视频显示黑衣小伙因车厢闷热难耐砸开车窗,车上人都高呼“英雄”“英雄”,可当该小伙被民警带走时却没有人替小伙说话,正如网友留言所说“那些乘客是否为这位小伙仗义执言?是否认为小伙也是为了大伙?”没有人担当,大家惋惜,有人担当,大家却不知珍惜,多么不可思议!?
有人进而假设,假如郑州地铁事件有一个领导敢于担当,果断让停了车,结果没有发生巨大水灾,那又要面临怎样的追责?该担当多大的牺牲,付出多大的代价?就像K1373次列车事件,铁路部门不是一直拿“车上无人员伤亡”说事吗?包括对小伙破窗的“批评教育”,不更是让人循规蹈矩,即使引发郑州地铁事件那样滔天大祸也不要坏规矩去担当吗?有个网友“如果司马光到现代,根据规则,他不会砸缸,因为要请示,请示没有回复,也没有达到砸缸条件,后面或许会被叫去喝茶,算了,不砸了”留言很发人深思。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是杜牧的《阿房宫赋》名句,也是留给后人汲取历史教训的精句。郑州地铁5号线“7·20事件”的殷鉴不远,一系列不敢担当付出的14人不幸遇难惨痛代价历历在目,为什么仍有部门置若罔闻呢?为什么仍有人明哲保身死扣条文机械坚守规则呢?为什么仍然不珍惜担当的可贵呢?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干部必须坚持原则、认真负责,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既是敢于担当精神的高度提炼和深刻阐释,也是新时代党员干部敢于担当的具体表现和要求。
愿新时代愿担当、敢担当、善担当蔚然成风!
【资料来源】
1、K1373次列车风波,千万网友喊放人,故障停运三小时,小伙砸40℃车窗通风被民警带走,腾讯网2025-07-03;
2、对话K1373次脱线列车乘客:曾浑身是汗,砸窗后舒服多了,腾讯网2025-07-05 ,南方都市报发布于广东南方都市报官方账号;
3、看丹观察丨列车停运3小时乘客热到砸窗!都是为了安全,争议咋这么大?央广网2025-07-04,来源央广网微信公众号;
4、脱轨的K1373:一场高温下的‘窒息’与破窗的勇气”,知乎。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公众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