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三年血战泥潭:俄罗斯三大战略失策教训血淋淋。
近期,俄乌冲突再度升温,局势愈发紧张。乌克兰无人机展现出了顽强的作战能力,不仅重创俄罗斯战略军事力量,甚至对普京专机发动大规模袭击 ,引发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在这次乌克兰无人机对俄罗斯的打击中,乌克兰方面号称摧毁俄罗斯41架轰炸机、俄罗斯则称仅损失3架,实际卫星图像显示至少7-12架轰炸机被毁;但无论如何,俄罗斯此次损失不小。
而主动发起特别军事行动的俄罗斯,在这场持续数年的战争中,也付出了惨重且本可避免的代价,其中暴露出的教训值得深入分析。
首先,俄罗斯没有速战速决、情报失误,这成为了后续一系列困境的源头。原本寄希望于通过特别军事行动达成目标,但在一开始,未能快速有效地摧毁乌克兰的有生作战力量和关键军事设施。这一失误使得乌克兰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进行战略调整与军事动员,为后续的长期抵抗奠定了基础。
情报部门曾向克里姆林宫保证乌军将“不战而降”,72小时内结束战斗。但幻想很快被现实击碎,据说是安全局特工贪污经费、编造假情报,导致高层严重误判乌军民抵抗意志。当时空降兵突袭基辅郊外的安东诺夫机场,因通信中断陷入孤立无援境地,最终被乌军游击战术击溃。
如果在行动初期就以雷霆手段达成作战目标,迅速瓦解乌克兰的核心军事力量,或许战争走向会截然不同,也不会留下如今众多的后遗症,让冲突陷入长期的消耗之中。
其次,俄罗斯在战略决策上不够坚决。从行动开始,俄罗斯似乎并未完全明晰自身的战略目标,是要全面占领乌克兰、部分占据关键地区,还是仅仅给予乌克兰一定教训。这种摇摆不定的战略思路,使得军事行动缺乏明确的方向和坚定的决心,在战场上表现为首鼠两端。若一开始就有坚决占领基辅的战略决心,集中优势兵力直捣黄龙,或许能迅速达成政治与军事目标,避免如今漫长的战争消耗。这种战略上的犹豫不决,让俄罗斯在军事行动中错失了诸多宝贵战机,也给乌克兰提供了喘息和反击的机会。
再次,在武器装备和人员的准备方面,俄罗斯同样存在不足。当战事规模扩大,陷入焦灼状态时,这种准备不充分的弊端便暴露无遗。由于前期准备不够充足,俄罗斯在战争中面临着武器装备短缺、人员补充不及时等问题,导致作战行动难以一气呵成。在战场上,因装备和人员不足,早期占领的地区不断退缩,只能在经过长时间的调整和准备后,才于去年展开反扑,但此时已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2023年俄军前线部队开始接收伊朗“天竺葵”无人机时,就显示俄罗斯军工体系存在结构性缺陷,因为俄罗斯连这些简单东西都生产不够。西方制裁导致精密零部件短缺,图-160战略轰炸机的生产线几乎停摆,俄罗斯自主可控开展不彻底。
战争是综合实力的较量,充足的准备是取得胜利的基础,俄罗斯在这方面的欠缺,使其在战争中陷入被动。
对我们来说,统一行动一旦行动开启,就应以压倒性优势在外部势力介入前达成目标。俄军在基辅的犹豫,给了北约组建援乌联盟的宝贵时间窗口。
而且,一开始就要给湾湾顽抗实力毁灭性打击,不在意瓶瓶罐罐。比如先火箭弹和导弹洗地,无人机补刀;在一轮导弹火箭洗地,然后又一次无人机补刀。再上隐形战斗机和察打一体化无人机随时监视灭任何苗头,最后渡海一气呵成。24小时之内解决问题。
当然,俄罗斯工业能力和军事能力与我们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但是这几个经验教训是深刻的。
作者:前HR本人;来源:前HR随笔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