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冒着酷暑,来到安徽省蒙洼蓄洪区西田坡庄台。看到庄台街道整洁,村民生活井然有序,总书记感慨万千并指出:我们中华民族在和灾害作斗争的过程中,斗了几千年,愚公移山、大禹治水,但是我们还要继续斗下去。这个斗不是跟老天爷作对,是人与自然要更加和谐,要顺随自然规律,更能够摸得到自然规律。同时我们需要培养强大的抗御灾害能力。
2025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应急管理部发布官方主题海报:“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排查身边灾害隐患”
面对自然灾害,没有人是旁观者。从树立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理念到学习防灾减灾知识,从参与各类应急演练到排查身边的安全隐患,我们的每个切实行动都是对生命的守护。当14亿中国人共同绷紧“安全弦”,练就“应急能”,必将筑起抵御灾害的钢铁长城,守护好来之不易的平安家园。
作为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国的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
2008年5月12日,一场有着巨大破坏力的地震在四川汶川发生,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进一步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推动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水平,经国务院批准,从2009年开始,每年的5月12日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一方面顺应社会各界对中国防灾减灾关注的诉求,另一方面提醒国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努力减少灾害损失。
纵观人类数千年连绵不断的发展史,既有人类积极主动战胜各种自然灾难取得辉煌战果,也有人类被动屈服自然所发生的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台风、冻害等突发性灾害造成的巨大生命财产损失的悲剧,失败与成功并驾齐驱,共同绘制了人类与灾害抗争的丰富历史画卷。
每次战胜自然灾害,中华民族同时间赛跑,与灾害搏斗,形成了灿烂辉煌、博大精深、万古流芳的大禹治水、抗洪抢险、抗击非典,抗震救灾等伟大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奋斗。其中,大禹治水精神名留青史,成为至今还流传的脍炙人口的传说。今天,让我们重温大禹治水成功之道,或许给我们新的启发。
大禹的名字叫文命,其父亲叫鲧,是中国古代最有名的治水英雄。当尧还在世的时候,洪水泛滥给中原大地人民带来了无边的灾难,人民被迫流离失所、背井离乡、四处流浪。为了消灭水患,尧指派鲧担此重任。可是,鲧治水治了九年未见成绩,洪水仍未消退,其也毫无办法,而且消极怠工。后来,舜开始操理朝政,罢免鲧的职务,把治水放在首要。后经大臣们推荐,舜把治水的大任交给了禹。禹继父业,从其父亲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总结经验,风餐露宿、躬亲劳苦,栉风沐雨、跋山涉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率领民众、同舟共济,挖山掘石、同洪水搏斗,改堵为疏,历经13年最终治水成功,由此形成了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为邦本、科学创新等为内涵的大禹治水精神。
时至今日,大禹治水精神成为中华民族战胜自然灾害精神的象征,而这种精神的内涵--失败是成功之母,成为我们战胜各种突发性自然灾害的精神灯塔、军事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座右铭。
成功的反义词是失败,经验的反义词是教训。“经一蹶者长一智,今日之失,未必不为后日之得。”成功的背后也有不足,也有血的教训,也有机制的短板。然而,挫折、失败之时,常常最容易找到打开成功大门的钥匙。2020年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我们来说,这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次暴露出我国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的明显短板,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深入研究如何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等重大问题,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作者:魏岳江;来源:昆仑策网【原创】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