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坤:这样的对比真的有说服力吗? - 昆仑策
-
张志坤:这样的对比真的有说服力吗?
2025-05-07

最近,网络舆论场上有一篇被称为《这是中美关税战以来,我读到的最客观、最理性、最中肯、最走心的文章》爆火,作者叫“凌虚说”。
同一切该类型的文章一样,此文的写法与路数也依然还是拿改开前后三十年做“苦”与“甜”的对比。该文先进行了这样的铺陈,“中国有文字记载的三千年历史,能够吃饱饭的年代屈指可数,能吃上肉的年代更是凤毛麟角。至于不打仗、不逃荒、百姓相安的时代,几乎从未存在过。唯一一次出现,正是我们正在经历的这40年”。在此基础上,然后进行一番“今”与“昔”的对比,“我的出生地是赣东北一个普通的村庄,远谈不上富裕,但是,有90%的家庭盖上了三层以上的小洋楼,40%以上的家庭都拥有私家车,有的一家两三部。村村通了高等级公路,户户通了自来水,这在改革开放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如此这样一番的前后对比是要说明什么问题呢?
结合当下的中美关税大战,心明眼亮的网友们一眼看穿,他们说:这篇文章的核心观点很简单——中国过去40年的繁荣,是靠加入WTO、融入全球市场换来的;而如今,关税战可能让这一切倒退。言外之意,为了不发生这样的倒退,中国就不该同美国打关税战,就不该对美国进行相应的反制反击。
其实,人们都知道,长期以来,在中国始终都有人使用这种对比改开前后“苦”与“甜”的手法来为自己的观点张目,在中美关系上是这样,在大搞私有化、壮大民营企业问题上也是这样,在政治路线左与右的问题上还是这样。这些人死死咬住新中国建立后一个时期的艰苦生活不放,把改开前的三十年形容得暗无天日、不堪回首,以此衬托改开后三十年改弦易辙、浪子回头所带来的幸福与欢乐。
应该说,这是相当时髦也相当流行的一个政治技法。一些人乐此不疲,以此为武器和弹药,向那些主张前后两个三十年不能互相否定的人发起猛烈进攻,对那些坚决主张反霸斗争的人进行抨击鞭笞,给那些主张坚持发展壮大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人以讽刺挖苦,给那些主张融入美西方所谓主流文明的人以鼎力支持……
但是,这样的对比真的有说服力吗?
我们说,这样的对比并没有什么说服力,不要说当年的那些艰苦奋斗、拼搏奉献的人对此不服气,当今一切秉持公正公平立场态度的人也不会同意。原因在于以下几点。
第一,当年的“苦”有深刻的历史与客观背景。评论人类社会的事物与现象,任何时候都不能离开特定的历史客观背景,这应该是起码的常识。从这样的常识出发,就应该深刻认识新中国成立之前一穷二白的历史现实,承认那时的中国除了极少数人能够锦衣玉食之外,绝大多数中国人都处于食不果腹、衣难避体的困顿状态。在这样的基础上建设新国家、塑造新社会,只能把有限的资源与力量聚焦于国家与民族最为迫切需要的方向,竭尽全力以保障国家与民族独立、安全,将其当作压倒性的任务,人民大众生活需求的满足自然就会处于较低的水平。这既符合历史条件与客观背景,也是古往今来的历史规律。有人经常拿现在的对外开放来指责当年中国是什么“闭关锁国”,这真是闭着眼睛说瞎话。当年中国极力争取外援,极力争取外部的技术与支持,一直在努力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哪里有什么“闭关”一说呢?譬如苏联所支持的156个援华项目,这应该是历史上外国对中国最大一轮支援了。但前苏联156个援华项目大部分集中在重工业和军工领域,改善人民生活的项目少得可怜,这样做完全是不得已而为之。
第二,当年的“苦”也是一种主观能动战略选择。“苦”难熬、“甜”自在,这样的道理世上没有谁不懂,没有谁愿意自讨苦吃。因此,在客观背景条件之外, “苦”与“甜”的选择往往取决于人的主观理性。一个人是这样,一个政党或政权也是这样。闹革命本来就是脱下皮鞋换草鞋,等于是舍甜取苦,走上长征之路也完全是这样,不然的话,投降国民党完全可以换得个一官半职。中国共产党取得全国政权之后,也并不是没有人奔向吃喝享乐,进城之后著名的“换老婆运动”就是具体表现,但此风被强有力予以遏制狙击。人民领袖毛泽东为此早早地就打了预防针,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务必”,并形象地喊出了“不当李自成”的口号。
不当“李自成”既是一种政治指向,也是一种生活选择。这样选择之下,意味着共产党即便坐上金銮殿,也不能花天酒地,而要继续艰苦奋斗,要持续地勒紧裤腰带,继续新的万里长征。要以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牺牲、奉献,为国家和民族积累足够的资本和底蕴,具体表现就是扎牢扎深国家的重工业化根基,为此必须在一个时期牺牲农业、轻工业,利用工农业剪刀差为发展重工业积攒原始资本,就必须牺牲大多数人的个人生活,就必须用精神力量来弥补物质力量的缺失和不足,把“打起背包就出发”的原则贯穿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以苦为乐、以苦为荣,勇于牺牲与奉献。正因为这样,人们普遍认为,改开前中国社会的精神面貌比现如今要好很多,社会整体高尚程度也要比现在强得多。过去穷是穷了点,但很干净,现在富是富了起来,但并不干净,甚至有些肮脏堕落。这样的评价并不是少数人的意见。人们现如今普遍渴望和期待中国能再度走向崇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是这样的追求与指向。
从这个意义上看,今天的中国人非但不该否定前三十年,而且还应该充分地感恩于那个时代的艰苦奋斗,正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不能割断历史。
第三,不要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庸俗化,更不能把吃喝享乐当追求。经略体国与治世安民历来都有一个精神与物质何者为本的问题。辩证的处理二者的关系,使之交相为用、有机结合,才能达成较好的效果,才是真正的良政、善政。
首先是要从民之所欲,要不断满足百姓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尽可能地去满足老百姓衣食住行的实际需要。但是,正所谓欲无止境,“不断满足百姓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非意味着要迁就与阿从无止境的欲望,二者完全不是一回事。而现如今就存在这样一个误区,那就是把二者划等号,具体表现就是把发财致富成了压倒一切的要务,无限制地追求金钱,无止境地去吃喝玩乐。
但是,这样贪婪的欲望完全就是一个无底洞,任何人任何社会在任何时候都填不满、喂不饱,中国固然不行,美国也照样不行,天赋秉异的产油大国沙特、卡塔尔、阿联酋也一样不行。因此,在努力“不断满足百姓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基础上,还要引导、规范人们的欲望,尽最大的努力克制其中的贪婪,将贪婪关进道德的笼子和制度的监狱当中。尤其在发财致富这点上更是这样,如果不加限制地释放人的财富欲望,让全社会物欲横流,则必然要走上一条历史的不归路,结果必将导致自溃与内爆。不要以为有了小洋楼、私家车就会满意知足,相反很可能变得更不满意、更不知足,在此基础上还可能追求妻妾成群,还要成仙得道,种种要求将无尽无休……
因此,驾驭实际的社会生活应该辩证的看待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的关系,对此加以辩证的处理。单纯的“精神胜利法”固然不行,譬如红军长征,即便革命意志再坚定、牺牲精神再高昂,也依然需要基本的物质保障;但一味的“物质挂帅”或者“金钱挂帅”也没有出路,国民党军队总是银洋滚滚、高官厚禄,但就是打不过红军,二者对比构成人类历史的奇观。洞悉其中的哲理,才能正确运用物质与精神的两手,使二者互为补充、互相助力,而不是互相否定、彼此颠覆。
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天摇。今天我们国家与民族的发展壮大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改革开放后美西方资本主义恩赐的。如果没有改开前三十年毛泽东那一代人为我们国家攒下了殷实的家底,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奠定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国防和制度基础,我们后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就根本不可能腾飞。如果没有改开前三十年的扎根奠基,后来所谓的改开就要变成旧中国的那种开放。如果就形式而论,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的对外开放,那可谓相当彻底、十分干净,那个时期中国的大门完全对外打开了,连长江都允许外国军舰自由航行了,结果怎么样呢?因此,极力描述前三十年之“吃苦”,用心烘托改开之后的“吃肉”,如此这般对比,其实既简单又片面,思维很狭隘,并没有什么真理或哲理性的意义,也没有什么说服力。
一些人乐此不疲,每到重大议题争论激烈之际就搞这套把戏,用心无非就是司马昭之类而已。譬如那篇所谓“中美关税战以来我读到的最客观、理性、中肯、走心的文章”,其真实用心何在?不妨借用一个网友的话来表达——
“这个作者貌似是在述说这40年以来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但又不提这种生活是怎么来的!最后又暗示对美国不要搞对抗,要以投降来换取目前的生活状况”。
也就是说,不过就是一种的变相投降主义而已!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修订稿,作者授权首发)
【昆仑策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公众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