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幸哉,2011年3月,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的习近平同志在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时,他发聩震聋、高瞻远瞩地指出:
“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红旗渠就是干部人民同心同德、众志成城、拼搏铸就的丰碑! 杨贵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建设社会主义征程上涌现的英雄! 杨贵和红旗渠正是代表那个激情燃烧、伟大辉煌时代的旗帜! 红旗渠得到从中央到省委 老一辈的倾力支持 杨贵和红旗渠是在老一辈无产阶级无革命家的发现、培养下成长起来的,也是在那一代人民群众支持、拥护下成长起来的! 1954年5月,年仅26岁、却已有11年党龄的杨贵被任命为林县县委第一书记。他率领全县人民大兴水利,取得了显著成效。在1957年的全国山区工作会上,林县被树为典型,杨贵介绍的经验受到国务院副总理邓子恢热情赞扬。林县还获得周恩来总理签发的国务院奖状。 当年底,林县县委发出“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雄壮号召。十五年后,陈永贵参观林县深受启发,提出也要“重新安排昔阳山河”。这个口号在数十年里一直激励着地球上最大的农民群体战天斗地,创造出了真实版的“愚公移山”神话奇迹。 1958年下半年,毛主席在视察中最早发现了“大跃进”的问题。11月1日深夜,他在专列上与新乡的部分地县领导干部座谈讨论。 杨贵和参会的同志们如实、详细反映了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这引起毛主席的警觉和重视。随后,他分别召开第一次郑州会议、八届六中全会和第二次郑州会议,开始了全党纠“左”的艰难历程。
一是刘建勋问杨贵:“他们干这么重的活,一个月多少标准?”杨贵答:“干部标准,一个月29斤。”刘建勋说:“不行,你杨贵没粮食,我有!回去我和文敏生省长商量一下,给你们拨些款、拨些粮食,怎么也得让任羊成他们吃饱呀!” 二是看着任羊成狼吞虎咽的样子,刘建勋和杨贵的眼圈红了。任羊成离开时,刘建勋说:“再拿几个馒头来。”然后用纸一包,塞到任羊成的怀里。记者评述道:“我们被任羊成的回忆深深地打动了,这个故事的潜台词是:有这样好的党风和干群关系,什么困难不能克服!什么奇迹不能创造! ” 1960年2月18日,姚村公社社员、修渠妇女营营长李改云舍己救人、身负重伤。她昏迷醒来后第一句话就是告诉工友:“我在信用社存了10元钱,你把那10元钱给我交了党费吧。” 杨贵得知李改云受伤后,下了一个死命令:“人要保住。不能让英雄流血还流泪!” 前几年,笔者分别采访了李改云、主治医生和直升机飞行专家。 李改云回忆说:“受伤后省领导刘建勋来看望我,安排直升机把我接到郑州去治疗。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伤会让这么多人牵挂。” 负责运送李改云的任务是由河南省委联系武汉空军,请驻新乡市、通称‘独三团’的直升机团指战员们于4月18日执行的。 李改云的右腿保住了,但留下终生残疾。她被评为红旗渠建设模范和特等模范。人们还将位于红旗渠渠首的一座桥命名为改云桥。
“据我回忆,在一九六三年何伟(时任河南省委第二书记,后调任国务院高教部部长—笔者注)到林县座谈过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并在全省推广过。后来刘建勋和纪登奎到林县总结了依靠贫下中农的经验,并向中央出版的《内部参考》写过报道,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说林县是马列主义的县委,没有征求过我的意见。北京举办农业大寨式的展览,决定展出林县为大寨式的县,据我所知是先由农业口提出,最后经刘建勋同意报中央的…… 提拔杨贵为地委副书记,是先由省委组织部和地委研究,经刘建勋同意后,提到省常委会讨论通过的。……刘建勋说‘林县十年搞得好,工作有成绩,杨贵这个尖子,不但不可以拔掉,还可以提拔。’果然,杨贵这个县委书记不久连升几级,被提升为安阳地委副书记。同时刘建勋还命令河南日报大量报道杨贵所谓事迹,要求把杨贵作为活的焦裕禄来宣传……”1964年12月,红旗渠总干渠全线竣工。当年林县就成为全省第一个提前3年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规定指标的县。通水同时解决了57万人和37万牲畜吃水用水的民生大计,在20年里,全县的粮食产量提高了5倍。 1965年的5月和8月,河南省委连续发出号召,要求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在学大寨、学大庆、学解放军的基础上,向林县学习。 10月,河南省委任命杨贵为安阳地委副书记兼林县县委第一书记。 12月18日,遵照周总理的指示,《人民日报》发表了长篇通讯,全面介绍林县县委领导全县人民重新安排河山的动人事迹,同时还在头版配发了社论,林县县委获得全县人民“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领导核心”的高度评价。 在《党史二卷》中赫然写到:“林县人民开凿红旗渠、重新安排河山的壮举,是杰出的代表……这个计划得到了河南省委的支持。” 国家补助红旗渠建设 一千余万元的来龙去脉 英雄的林县人民历经十年艰苦鏖战,削平山头1250座,凿通隧洞211个,架设渡槽152座,劈开太行山,引来漳河水,建成了全长1500公里、名垂青史、震惊世界的红旗渠。 当时整个红旗渠工程总投入7154.7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025.98万元,县社队自筹(含投工)6128.72万元。如果把红旗渠施工的土石方堆成一条高3米、宽2米的城墙,这条新的“万里长城”可以从广州一直延伸到哈尔滨。 对于国家补助1025.98万元的来龙去脉,多年来一直语焉不详。在此,笔者将近些年收集的资料归纳整理如下: 首先,国家补助是分两次进行的。
第一次即前文所述1961年9月21日,刘建勋、吴芝圃代表河南省委当面向杨贵承诺要拿出“今年省里节余下来的行政经费”支持红旗渠建设。在此不再赘述。 第二次是在1963年7月刘建勋和纪登奎视察林县后确定的。千正旺曾任新乡市委副秘书长,曾长期担任安阳地委第一书记崔光华的秘书。他在2014年7月10日给笔者夫妇的信中详细写道:
“我发现《杨贵与红旗渠》中‘省委领导的支持’章节有一个重大情节遗漏,补充说明如下: 1963年7月8日至11日,刘建勋在省委常委兼秘书长纪登奎陪同下,对林县进行了四天的考察。这次考察对红旗渠工程进行了全面实地查看。具体的活动是:七月九日提前吃过早饭,乘车到达红旗渠分水岭,沿着总干渠的盘山路北上,边走边看,中午时分,赶到建在山西平顺县的红旗渠渠首,在这里详细参观了渠首的各项建筑和漳河水源情况。中午在平顺县石城公社就餐。饭后不休息,和公社干部座谈,听取他们对红旗渠的看法,询问修建红旗渠给当地带来什么不便…… 由于他实地考察了施工情况,又听取了县委的详细汇报,对红旗渠的认识又有了升华,十二日离开林县前,他对林县县委领导人表示,我回到郑州后,想办法筹集八百万元,支持红旗渠建设。 在场人听到这个数字,无不惊喜。当时的八百万元绝非小数,我听后大为震惊,在我脑子里印象很深,直到现在记忆不忘。 1967年夏天,刚刚“解放”出来担任北京市革委常委兼农林组组长的刘建勋在北京接见了两个希望了解杨贵情况的大学生。刘建勋说:‘杨贵修建红旗渠是好事嘛!林县过去没水吃,逃荒要饭。修渠是在困难时期,我看过,工程很大,我给批了点款,20%是上边给的,80%是自力更生。谁说红旗渠是黑的,他可以不吃红旗渠的水,还跑几十里到漳河挑水吃嘛!’ 总上所述,可以肯定,刘建勋批准支持‘红旗渠’的款项是两笔,第一笔是书上所讲的二百万,第二笔是遗漏的八百余万。”其次,再看林州市红旗渠精神学习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红旗渠杂志》主编郝顺才2016年1月12日发给笔者的邮件,从中可寻觅到省委随后布置业务部门在林县调研及国家补助的具体细节:
关于刘书记拨款的基本情况
一、红旗渠日记摘录:
1963年7月9 日,刘建勋来工地视察。(464页) 1963年9月15日,省计委高、杨两同志来红旗渠摸底,看国家需补助多少款。(469页) 1963年12月2-3日,杨甫副厅长了解今后需要开支的各项经济情况。(477页) 1964年4月23日,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安阳专区支行王文轩二同志,来了解有关工程安排、资金运用等工作。(487页) 1964年10月10日,安专水利局财务科李科长2人,了解财务开支情况和存在的问题。(505页)
二、国家投资数目和分配明细: 总干渠投资:463.98万元。 三条干渠投资:405万元。 加高加固投资:147万元。 支渠配套投资:10万元。 共合计:1025.98万元郝建生曾任《安阳日报》副主编、河南省红旗渠精神研究会常务副理事兼副秘书长。他和郝顺才都是研究红旗渠的专家,他还是《杨贵与红旗渠》的三作者之一。他亦认为千正旺的回忆确实可信。 1963年12月,在周总理、李先念和钱正英(水利部副部长,主持部工作)的大力支持下,红旗渠工程终于正式纳入国家基本建设项目。国家拨款随后逐步到位。 艰难岁月中的捍卫与坚守 “文革”初期,杨贵首当其冲遭受冲击。他回忆道:“‘文化大革命’一起来,安阳地区的县委书记中,我是最早受到冲击的……(造反派的)街头大标语:‘大好消息,东扒焦裕禄的墓,西罢杨贵的官。’焦裕禄努力改变兰考面貌,我们自力更生修红旗渠,都成了‘罪恶’。” 据不完全统计,杨贵先后遭到批斗270多场。大批的林县干部群众、劳动模范和杨贵的家人都在所难免,受到牵连。红旗渠配套工程建设也被迫停滞。 1966年9月21日凌晨,安阳地委造反派星夜围攻林县县委揪斗杨贵。闻讯后,李先念马上做出批示,陶铸、谭震林即刻向周总理汇报。周总理让电话通知河南省委:请杨贵同志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以便保护他。遗憾的是,周总理的指示被地委造反派扣押,未能落实。 已任中南局第一书记的王任重也想保护杨贵,明确表态不同意杨贵回安阳地委“参加运动”。河南省委代理第一书记文敏生执行了王任重的指示。据他1967年在文字材料中所述:省委两次明确表示“杨贵可以不回地委”,而省委候补书记兼文革领导小组副组长戴苏理却擅自“答应可以。”这就极大地助长了造反闹事者的嚣张气焰。 万般危急之际,林县的广大干部群众不顾个人和家庭的安危,奋不顾身自发加入了保护杨贵、保卫红旗渠的行列。 1967年5月30日,已被关押、揪斗半年多的杨贵在陈亦庆、白兰香等北京大学生和林县工人们的帮助下,藏在装满棉花籽的大卡车内辗转到了山西。全国劳动模范李顺达和申纪兰义无反顾地收留保护了他。 6月10日,杨贵到了北京,先后在新华社记者方徨、程竟明、国务院外事办干部李后和京郊618军工厂工人师傅等好心人的家中躲藏,“像当年打游击和敌人周旋的战斗生活一样。”杨贵的入党介绍人王青奇、刘树杰夫妇也千方百计地竭尽所能帮助他。 8月8日,周恩来总理看到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社四个记者的联名信后作出重要批示,并亲自给尚未重回河南工作的刘建勋打电话,明确指示他“要保护杨贵同志的人身安全”。 刘建勋迅速落实周总理的批示和指示。8月12日,他终于通过北京市革委吴德、杨寿山等领导找到了杨贵。他们安排杨贵于15日乘飞机抵达郑州,由空军13师保护起来。 方徨曾撰文回忆周总理批示大意是:“杨贵和林县的工作过去是有成绩的,说林县是‘黑旗县’,‘红旗渠’是‘黑旗渠’是不对的。你们一定要保护好杨贵,早日把他解脱出来。……我们深深为周总理、刘建勋对解决林县和杨贵问题的关切和重视而感动。” 杨贵回到郑州次日下午,刘建勋专门赶到机场看望了他,向他详细介绍了周总理批示和指示的内容以及执行经过,杨贵听罢泪如泉涌。 河南局面逐渐平稳后,刘建勋找来《河南日报》负责人,交代他要专门“发一个消息,叫杨贵出来主持林县的工作。还说,河南有几个杨贵就好办了。”刘建勋希望通过此举,能够有更多的革命领导干部尽快地“解放”出来参加“三结合”,稳定局势、发展经济。 1968年4月28日,林县革命委员会成立,杨贵担任县革委主任兼县武装部第一政委。他立即投入了指挥红旗渠支渠配套工程的战斗,耽搁两年的红旗渠建设重新步入正轨。 1969年7月6日,支渠配套工程全部竣工。 李先念的老秘书程振声曾任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副主任等职,他就曾专门详细介绍过老首长与河南农业生产和林县工作渊源的前因后果。这段距今久远的历史资料非常珍贵,故在此不吝笔墨,摘抄部分重要情节如下:
“…… 从1966年初先念同志开始接触农业一直到五月份“文革”前,他对河南农业生产做了十条指示。这些指示实际上就是林县的经验。1966年4月,先念同志给王维群写信,要树林县这个典型,抓好全省农业生产。 这是先念同志最早、最直接讲林县。 …… 党的九大后,先念(重新)进了中央政治局。那时周总理忙,先念全面主持国务院工作。林县革委会成立后,一年时间就完成了红旗渠配套工程,工作搞得很出色。1969年6月3日,《人民日报》情况汇编1560期反映:‘林县大抓农业不断壮大巩固集体经济。’对此先念批示‘印参阅文件,加发农业、水电、商业、轻工、化工部。’推广林县的经验。 九大后,全国形势一度趋于稳定,外交也开展起来了。1971年7月25日,外交部、外经部向国务院请示《关于同意宫石林治等人参观红旗渠等水利工程等单位》。先念同志批示:‘各国大使都可去参观,当然可以去,你们就可以决定。’先念又把林县这个典型推向了世界。”1970年底,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外宾时,代表国家自豪地向世界宣布:“新中国出了两个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另一个是红旗渠的建成。” 《党史二卷》中再次记述到:“河南林县人民在1966年红旗渠总干渠通水后,又于1967年进行红旗渠支渠配套。他们顶住压力,排除动乱的干扰……直至1974年8月,红旗渠全部竣工。” 在后来的岁月中,杨贵和刘建勋在各自的岗位上分别经受了更大的考验。他们在从未遇到的逆流困境中风雨同舟、苦撑大局。他们之间由共同理想和信念构架起来的战斗友情日渐深厚。 党的九届二中全会前后,林彪集团加快了从中央到地方抢班夺权的步伐。在河南,他们公开把矛头指向杨贵和红旗渠,诬陷“红旗渠对外惊天动地很凶,对内灰心丧气很空。” 1969年10月,杨贵被调洛阳地区任革委会副主任,林县开始大规模的批杨贵、肃流毒。 11月,河南省革委副主任王新当面斥责杨贵说:修了一条小小的红旗渠有什么了不起!随后,他两次派人到林县“整风”,不仅错误地批判杨贵,还打击了林县大批的干部党员和劳动模范。 1970年7月,围绕红旗渠建设这个大是大非问题再掀疾风暴雨。县委和局委领导干部被统统集中起来,进行了为期90天的“整风”。 此次,林县的干部群众又被牵连波及无数。 那时,刘建勋的日子同样不好过。面对王新大砍红旗渠、打倒杨贵的一意孤行,刘建勋仍然先后4次批评了他,可他却执意不改。 李先念的老秘书程振声还详尽回忆了中央察觉王新问题严重性的过程: “1971年9.13事件前,王新在林县批红旗渠,批杨贵,换班子。1972年3月12日,华国锋转来周总理关于‘林县干部大换班,否定红旗渠,群众思想不通’的批件……1972年6月7日,纪登奎转来群众来信简报第19期反映:‘河南省林县第一书记张兴吾全盘否定该县建设成就,大讲红旗渠是假的。’先念批示:‘登奎同志阅,可转刘建勋同志阅。经常接到林县群众来信,反映有人说红旗渠是假的。怪!’”(引自《杨贵与红旗渠》三位作者中杨增和、李永生2005年4月15日访问程振声的记录稿) 1972年10月15日,朱德委员长的夫人康克清从林县回到郑州,当面向刘建勋、张树芝反映杨贵和红旗渠受到错误打击的情况,并与他们交换了意见。随后康克清又亲笔给纪登奎写信:“……情况和意见,已向建勋、树芝同志汇报,他们都很重视。目前省里正开会。”她还向中央转呈了著名记者、作家华山(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的丈夫——笔者注)写的林县情况反映。 关于康克清的这封信,李先念后来亲口对杨贵说:“我们都看了,周总理看了两遍。他们把你整得好苦啊!”杨贵听后满眼噙泪。 三天后的10月18日,周总理亲自点名让杨贵和另一位挨王新整肃的开封地区领导人张钦礼一起到北京,参加了在京西宾馆召开的河南批林整风汇报会。 会议中,周总理环视会场说:杨贵同志,你过来! 周总理站起来伸手把杨贵拉到自己身边问:你今年多大了? 杨贵回答:44岁。 周总理一边拉着杨贵的手,一边怒斥王新说道:毛主席培养的好干部,你要整他们。我真是难过死了……说着说着,周总理动情地流下了眼泪。 叶剑英接着批评王新道:“你对林县人民创造的丰功伟绩不是赞扬而是咒骂、破坏。兰考焦裕禄的事迹看了很动人,你也反对。从感情上看,你爱什么、恨什么是很明确的。” 11月4日,中央(1972)42号文件经毛主席批示“同意”后下发全党。该文件充分肯定了林县人民战天斗地的辉煌成就,严肃批评了王新大砍林县、兰考两面红旗的错误。 当天,李先念、刘建勋等与杨贵谈话。李先念说:杨贵同志,这次会议就算给你平反了!总理对你很满意,说你顾全大局。回林县解决一下问题,就准备到省里工作。这是中央和建勋同志的意见。 就这样,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自10月18日起,前后共用18天时间,在周恩来、叶剑英、李先念、纪登奎等中央领导同志的主持下,又一次解决了河南问题,再次给杨贵和红旗渠平反。(引自杨增和、郝建生、李永生合著的《杨贵与红旗渠》,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6月出版) 1973年2月26日,中央发文通知:杨贵担任河南省委常委、省革委生产指挥部副指挥长。 6月12日下午,刘建勋向杨贵传达说:“先念同志从北京飞往武汉,专门在郑州停了停,传达总理意见:让你协助我抓省委全面工作。我送先念上飞机后刚回来,就给你谈这个意见。杨贵同志啊,你可要理解总理和先念同志的意思啊!” 8月28日,经周总理亲自提名,杨贵当选为党的第十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在11月16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周总理再次亲自提名,派杨贵到公安部协助华国锋(副总理兼公安部长)工作。他不负众望,与“四人帮”安插在公安部的爪牙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引自《杨贵与红旗渠》三位作者中杨增和、李永生2005年4月15日访问程振声的记录稿)
“百闻不如一见啊!我看过红旗渠的电影,也听人讲过红旗渠,来到红旗渠一看,更感到它的伟大,真是人工天河!不要说是一个县在三年困难时期修建的,就是在丰收年份修成它也不可想象!”
在林县“揭批查”运动中,某些别有用心的人“从县直机关到各公社、各大队甚至车间、班组,层层揪斗‘杨贵帮派骨干’”,对3000多人进行了分期、分批地斗争。其中,“被批斗县委常委14人,占85%;部、委、局领导89人,占70%;公社书记、主任60多人,占一半以上。红旗渠工地指挥长、特等劳模、县委副书记马有金和县委常委、红旗渠专家路银惨死家中;抗战时期入党的县委副书记刘章锁和常委王守福赶到县办集体小厂当职工,生老病死无人管,英雄炮手常根虎、铁姑娘队长郭秋英等众多劳模被清除出党,“基层党员干部受处分和牵连的2000多人。这些同志至今仍然戴着‘杨贵帮派体系’的帽子,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另有《红旗渠》杂志提供的具体数字:
受“杨贵帮派体系”株连的县委机关各部、委、局,县直各单位、各公社的主要领导共有500多人被批斗免职;300多名一般干部和红旗渠劳模被批斗处理;3500多名大、小队干部被撤职;4005名党员被除名;2200名全民和集体职工被清退开除。2002年5月8日,钱正英给曾庆红写信,要求进一步彻底为杨贵平反。她再一次提到:“河南群众中流传一句话:‘走遍河南山和水,至今怀念三书记。’这三个书记是焦裕禄、杨贵、郑永和……党风所以难解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好干部不香,坏干部不臭’……” 2006年3月,胡锦涛代表党中央推翻了强加在杨贵头上三十载的全部不实之词,给他彻底平反,恢复了名誉。 笔者清楚记得,这个消息是父辈和杨贵共同的老战友杨珏打电话告诉自己的。这位亲历过“反潘、杨、王事件”的耄耋老人是那么激动、开心,不停地笑着说着……至今仿佛还在耳边回响。 当年杨贵七十八岁,按照古人的说法已过喜寿之年,再也不能重返一线战斗了。可他始终心系红旗渠,情牵林县百姓,不顾年事高迈,多次回到林县抚今追昔、弘扬传统,反复叮嘱:一定要让红旗渠的建设百尺竿头更进步、旧貌不断添新颜。 据媒体公开报道,几乎每一次杨贵都能够受到林县干部群众人头攒动、万人空巷的欢迎,这令同行的许多领导同志感慨叹服不已。 在中共党史出版社为笔者父亲出版纪念文集时,杨贵多次让笔者到家中畅谈,回忆他与父辈数十年的战友情谊,最终,老人数易其稿,写下了近八千字的忆文。后来,他还曾为笔者父母的画传题词留墨。
“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无数的先烈鲜血染红了我们的旗帜,我们不建设好他们所盼望向往、为之奋斗、为之牺牲的共和国,是绝对不行的。”习总书记的话言简意赅、要言不烦。 杨贵的英名和红旗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骄傲荣耀!是共和国红色大地的浓墨重彩。必将永远与日月同辉,与山河共存!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杨贵叔叔,您就放心地在天堂安息长眠吧! (作者系老一辈革命家、原中共河南省委第一书记刘建勋之子;来源:昆仑策网【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