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西力东侵以来,吾国陷于旋涡之地位,既无复孤立之余地,又不能自立。国力颓丧,瓜分在人,保全在人,岌岌然不可终日,国民所已知者也。而其所以致此者,实惟满洲人秉政之故。盖我国民之能力薄弱,固亦不能无过,而厉行锁国主义,鼓舞排外思想,见靡外侮,驯致于危亡,犹复调唆列国之冲突及其嫉妒心,使势力平均主义亦将不能维持者,实惟满洲政府,独任其咎。……”随着此文被大量引用,“闭关锁国”逐渐被广泛接受,并成为诠释清朝落后的标准范式。
“传统的‘明清闭关自守’论,今天已经过时。只有摒弃了这种陈说的束缚,才可以实实在在地来看经济全球化的历史。事实上,早在16世纪之前很久,中国就一直在亚洲东部和印度洋东部经济圈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到了16世纪,欧洲人从海路到达中国之后,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东部地区和以欧美为中心的世界其他地区,开始在经济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掀起了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的大潮。”可见,清朝并非完全闭关锁国,其贸易量与宋朝明朝相比并不逊色。当然客观而言,清朝后期,王朝的肌体腐化,内乱丛生,和经历了工业革命的欧洲相比,生产力低下,综合实力处于绝对弱势地位。 有意思的是,到达广州口岸的外国商船中,英国船只最多,平均占总数的70—80%。也就是说,英国是当时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 1830年,连英国下议院对在广州从事贸易的各国商人进行调查后,也得出结论:“几乎所有出席的证人都承认,在广州做生意比在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都更加方便和容易。” 一个事实是:指责中国闭关锁国最凶的是英国,用武力打破中国大门的也是英国。
任何时候只要我们仔细研究一下英国自由贸易的性质,我们大都发现:它的自由说到底就是垄断。可以说,英国才是贸易保护主义的始作俑者。只能做贸易的赢家,只赚不赔。只许自己做对本国贸易有利的事,不许别人保护自己的利益,否则就指责“闭关锁国”。 这是一种强盗的逻辑,天下没有这样的买卖。 过去很长时间人们曾认为,市场是欧洲最先发展起来的,那里达到了最高水平。但现在的研究发现,十八十九世纪中国市场高度发达,运转灵活。珠三角、长三角,桑蚕丝业专业化水平很高,商人长途搬运粮食来往一千多公里,运行效率很高,比同期的法国、英国、美国市场更为高效。